作者:曉歡(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編輯:曉歡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不要陷入風大浪的&34;。這種想法是值得理解的,但過度的保護孩子甚至幫孩子抵抗一切困難,這樣的行為是不理性的。
挫折不止有消極的一面,同樣能給孩子帶來積極影響。選擇歷經挫折的孩子才有機會戰勝挫折,從而成為更優秀的自己。而從未獨自面對挫折的孩子,只會產生畏難心理,一旦失敗,可能就被挫敗感籠罩,難以振作。
家長不可能永遠將孩子守護在羽翼之下,了解&34;,孩子的人生高度取決孩子,跨域困難的大小。家長需知適度的挫折教育,能讓孩子更加強大。
跨欄定律指的是:人的成就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經受的困難大小。當面前的欄越高,你所跨越的高度就要越高。所以就會不斷的提升自己,跳的更高。
外科醫生阿費烈德首次提出&34;。源於他在解剖屍體時,發現了患病器官不但不是脆弱的,反而為了抵抗病變,它們具備著更強大的代償性功能。
&34;可以解釋生活中的許多現象,失明的人往往具備著靈敏的聽覺和嗅覺。手臂殘疾的人,往往平衡力更佳,且腿腳靈活。
此前,網上一段視頻引起熱議,7歲小女孩因患有疾病,左腿萎縮且左腳嚴重變形。但她仍然堅持每天雷打不動的跳舞。她說她喜歡跳舞,跳舞能夠帶給自己快樂並且幫助她的腿不再萎縮。
這個小女孩告訴我們,苦難和缺陷在努力克服,勇於抗爭面前顯得那麼微不足道。雖然腿有殘疾,但是缺陷不是將道路堵死,同樣可以發揮缺陷的推動力。不放棄的直面挫折,收穫不僅是腿的不再惡化,同時也是人格的強大。
1、積攢更多以實現成功的經驗
貝多芬曾說過:&34;
少有人在面對較大的挫折與困難中,是很順利的一次性通過。對於孩子而言,難度係數更大。但是並非每次失敗都是無價值的失敗,孩子體驗了與困難抗爭的過程,積攢了經驗,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之處。
不斷的改正缺點,提升自我能力,就能不斷靠近成功的終點。在經歷多次的失敗中,同樣能夠激發孩子的戰鬥力,越挫越勇,讓孩子具備百折不撓的品質。
2、 培養孩子正確看待成敗
美國教育家芭貝拉·羅斯曾說過:&34;
許多孩子過於爭強好勝,只&34;而無法做到&34;。這類得失心太重的孩子很容易忘記自己的初心,為了追求成功可能會使出千方百計。一遇到失敗又易一蹶不振。
所以多歷經挫折能夠讓孩子用平常心去看待成敗。在面對挫折的時候具備更加積極的心態迎戰,好的心態也是成功的一大關鍵。多經受挫折孩子能夠由原先面對挫折的不適感逐漸變得適應,用清晰的大腦和平穩的心態更易戰勝困難。
3、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在家長多度保護下的孩子,往往性格較為自我。因為他們長期生活在被給予被滿足的環境中,所以他們不知道如何付出,做事少有分寸,不考慮後果不顧及他人感受。
通過挫折教育,可以讓這類孩子獨立去感知困難,承擔事情的後果。從未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有擔當的人。讓孩子不再隨心所欲的處理事情,在做出決策之前會有所思考。
1、拒絕包辦一切,給孩子動手嘗試的機會
德國著名教育家舒馬赫曾說過:&34;
老鷹教會小鷹飛翔,就是讓將小鷹叼到懸崖,帶著小鷹直衝向下,在放開小鷹,讓小鷹自己展翅翱翔,學會飛行。
不給孩子體驗困難的機會,孩子就很難有提升自我的空間。待孩子步入社會,就會發現自己缺失了很多社會本領,缺乏競爭力。甚至不願多加努力,成為&34;一族。
所以給孩子更多的嘗試機會,讓孩子在犯錯和失敗中成長,在獨立中成長,變得更加強大。在父母可以讓孩子做適當的家務活,鍛鍊孩子的動手勞作能力。孩子的分內之事,家長不給予幫扶,穿衣、洗漱等等。家長同樣可以帶孩子多參加志願活動,學會付出和感恩。
2、 多鼓勵孩子,與之並肩前行
對於困難,多數孩子都會有畏懼心理。此刻,父母的引導和鼓勵是尤為重要的。當孩子面對難以解決的困難時,必然首選是逃避,家長應該陪伴孩子一起去解決困難。
例如,孩子和好朋友爆發了很大的矛盾,陷入友情危機,孩子不知所措。此時家長就要問清孩子矛盾的根源,若是由於孩子的不良的行為引起,就要鼓勵孩子去道歉,請求原諒。同時告訴孩子與朋友的相處之道,互相尊重,學會分享。
當孩子遇到一些大困難,作為家長不應置之不理,讓孩子獨自面對的理念是冷漠的。給孩子一些小提示和更多的陪伴,孩子會更有信心和力量去迎接挫折。
3、 幫助孩子激活潛能
挫折帶來的不只是需要克服的眾多困難,同樣可以通過挫折贏得很多收穫和能力。
音樂才子周杰倫曾談起,小時候母親對他的挫折教育。好動的他,小時候不喜練琴。然母親看到了他的音樂天賦。嚴格要求他,用藤條&34;,讓他專心練琴。回憶母親的這種挫折教育,周杰倫更多的是感恩。
由此可見,挫折教育是可以激活孩子的潛能,一點一點磨鍊孩子的能力。孩子的潛力得以激發,孩子自然就能成長的更加優秀。
孩子的人生就像一場跨欄賽跑,家長不應把面前的欄杆撤掉,而是要教會孩子如何跨的更高,越過眼前的困難,奮力奔向成功的終點。孩子的人生高度由跨越過的困難大小決定,所以遵循&34;,讓孩子能夠走的更高更遠。
(這裡是@曉歡談育兒,在這有最溫暖的育兒知識,請想多了解育兒知識的你們多關注、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