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身作則,放下手機,拿起書本。
先看看下面幾個情況你都中招了嗎?
每天在家大多時候手裡拿著手機或平板刷朋友圈、看視頻,玩電腦遊戲。陪孩子出去玩,車上或走路的時候也會時不時拿著手機點來點去。
經常在工作、家務或很累的時候,把手機或平板給孩子當玩具玩。孩子最強的能力是模仿,你的行為和習慣,都會無形地影響到孩子,孩子就是你的一面鏡子,你怎樣去做事,孩子會模仿你的行動。
更為嚴重的是,孩子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分心和缺少延遲滿足感。美國有一個組織在2013年做過調查,2歲以下嬰幼兒使用行動裝置的比例為38%。
00後和10後的這些嬰幼兒為「真正的數字原生代」。他們會比我們更加會利用網絡,同時也在網絡或電子設備上花費更長的時間,這已經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
因此如果孩子不愛看書,很大原因在於家長。除了不要在孩子面前玩電子產品,而且要跟著孩子一起拿起書本。曾有記者在某校做過採訪,不少孩子都是說平時家長晚飯後就看電視連續劇,除了看些報紙,很少閱讀文字類的東西,所以孩子也很少看書,而且容易跟家長一起看電視。
● 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和氛圍
閱讀環境很重要,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去圖書館看書和參加閱讀活動,能夠受到不少好的影響。
當然家裡還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最重要的地方。可以給孩子買一個單獨的書櫃,準備不同類型和風格的兒童書籍,讓孩子在家裡隨時隨處都能找到合適的書去讀。
當孩子玩累了或是坐下來安靜的時候都會很容易地從書架上拿出一本愛看的書翻上幾頁,慢慢就會喜歡上閱讀了。
● 鼓勵孩子讀後「說來聽聽」,閱讀與寫作相結合
在閱讀之後家長可以多鼓勵孩子「說來聽聽」,這樣能增加孩子的溝通和表述能力。孩子們只有暢所欲言的談論自己所閱讀的書,在互相討論中形成自己的理解,閱讀才是有價值的。家長要引導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接受他說出來的一切,不管是對是錯。
慢慢地孩子能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觀點,自主思考能力也會有所提高,家長可以讓孩子試著將觀點寫出來,意識閱讀與寫作的重要性。孩子嘗到甜頭後也會更有成就感,從而愛上閱讀。
有位爸爸是這樣做的:「每次我讓孩子看書,他都以功課忙為理由,一律拒讀。但我卻找到了他的一處軟肋,就是他的作文差。一次他在寫一篇作文之前,我先讓他看了一本書,讀一遍,記一遍,讓他將所有能理解的詞彙儘量恰如其分地用在作文中,結果,老師的評判是『語言生動感人』。於是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找到了寫好文章的方法,自己便主動找書來讀。」
● 多讀原著,小說改編的電視電影可「做媒」
很多家長都覺得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沒有原著好,希望孩子能去讀讀書。下面是一位家長舉的例子:以前演電視連續劇《圍城》的時候,她就總是跟孩子說電視哪裡哪裡改編得好,哪裡有出入,哪個人物比較具有原創性,哪一個不同於原著。於是孩子便有心去翻看一下錢鍾書的原著,那是他第一次將一部長篇小說看完,覺得受益匪淺,之後孩子便在電視作品與純文學作品中找到了一塊閱讀的天地。
● 根據孩子的興趣,引導和吸引孩子閱讀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經常給孩子買很多書,但還是很少看書,有個例子是爸爸認為孩子不喜歡閱讀只喜歡玩遊戲。有一回朋友送給孩子一套丁丁歷險記,大版的漫畫,他卻非常喜歡而且反覆讀了好多遍,最後慢慢開始喜歡上閱讀了。
很多孩子都是追星一族,喜歡跟隨明星行動。不妨聽聽這位媽媽說的:讀書也要像流行音樂一樣,我們家小孩子肯定也一擁而上了。那天我在孩子收藏的歌星卡上看到明星的個人檔案,不少歌星都有很高的學歷,而且他們愛好的第一項就是讀書。我把這些告訴孩子。偶像的喜好讓孩子也像模像樣地讀書,她讀書肯定有學偶像的成分。
● 閱讀不要急功近利,靜待花開
閱讀並不是會在短期內或者幾年內看到明顯或直接的效果,閱讀在很多時候都是隱性技能。所以家長千萬不要以閱讀達到某種效果的想法。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多讀幾本書就能寫好作文或者成績就一定非常好。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喜歡讀書為什麼就是不認識幾個字,甚至有家長說孩子,連一個作文都寫不好,你那麼多書都白看了。
大量閱讀的效果大約在初高中才能顯現出來,學習和寫作,都需要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閱讀是積累漸進的技能。你讀得越多,就讀得越好。讀書越多,知識和知識之間就能形成連接,發揮更大的作用,並用產生正向反饋。所以讓孩子堅持閱讀,總有一天會開出最美的那朵花。
● 見縫插書,儘量擠時間去多讀書
大家經常會抱怨沒有時間讀書,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大腦都處於空閒狀態。比如在銀行排隊等待辦理業務,在醫院的長椅上等候看病,在車站候車。「見縫插書」無疑是可以立竿見影的。
有位爸爸對女兒的讀書問題特別重視,他特地在家中的陽臺放個小書架,上面擺有名人的自傳、科普雜誌和一些散文集。每次女兒玩了之後都順手拿一本翻,根本不用父母勸導,而且很容易看上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