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故鄉的研發
在跨國汽車企業掀起的一股加強在華研發力量的熱潮中,奧迪在京開設亞洲研發中心。意義何在?
ABR記者 楊與肖
「終於來了。」2013年2月1日,奧迪亞洲研發中心在北京正式落成。對於此事,外界普遍發出了如是感嘆。
自2011年起,從宣稱將先進的混合動力技術引入中國的豐田常熟研發中心,到奔馳與北汽在研發領域開啟的「戰略性合作」,再到通用汽車在柳州和上海為泛亞的「跑馬圈地」……跨國汽車企業似乎掀起了一股加強在華研發力量的熱潮。
相較之下,一直在中國宣稱「全價值鏈本土化」的奧迪卻在這方面「表現平平」,除了「加長」外,很少聽到這個品牌在本土研發的成果。長期以來,奧迪北京研發中心甚至沒有統一的辦公場所,各職能部門僅是散布在北京各個區域,比如三裡屯的研發中心和來廣營的奧迪培訓學院。
新的奧迪亞洲研發中心位於北京先鋒藝術區751 D-Park時尚設計廣場,佔地超過8000平方米,300名研發人員在此工作。落成當天,奧迪董事會主席施泰德(Rupert Stadler)、大眾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Jochem Heizmann)悉數致辭,德國駐華大使拾明賢(Michael Schaefer)也前來捧場。
根據奧迪中國對外公布的消息,新中心主要職能包括設計、創新、技術工程和測試,配備有原型車間、車輛測試平臺以及3D技術開發環境。其中,研發職能涉及發動機、車身、電子系統和電池技術的開發。
此前,奧迪(中國)總經理馮德睿(Dietmar Voggenreiter)曾表示,汽車電子互聯技術將是新研發中心工作的重點。
伴隨著信息和移動終端技術的發展,脫胎於傳統車載信息系統(telematics)的汽車電子互聯正越來越受到汽車廠商的關注。今年1月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消費電子展(CES)上,創紀錄地有七家車企參與其中,紛紛拿出了它們最新的互聯駕駛技術,包括奧迪。
事實上,當下流行的汽車多媒體接觸界面功能正是由奧迪最早提出,但寶馬卻最先將其運用到了第四代7繫上,引發了外界的關注。之後,雖然奧迪A8通過MMI(奧迪的多媒體交互系統)展示了類似的技術,但卻喪失了在輿論上領先的機會。
在中國亦是如此。過去一年中,寶馬有條不紊地通過各種途徑向中國消費者滲透其在電子互聯駕駛方面進行的努力——iDrive,而以「科技啟迪未來」為口號的奧迪雖然也將Audi Connect技術引入中國,但卻宣傳甚少,鮮有關注。如今,它希望藉由新研發中心的工作將汽車電子互聯技術在中國推廣開來。
此前,在汽車互聯駕駛領域,一汽-大眾與奧迪研發中心進行了合作,但也僅限於共同開發呼叫中心(call center)。現在,奧迪擺出了一副誓要在中國的本土研發領域後來者居上的架勢。
新研發中心定名亞洲研發中心,根據英格爾施塔特的計劃,除中國外,它亦將為日本、韓國等亞洲其他地區提供技術支持,施泰德將此形容為「奧迪研發國際化進程的裡程碑」。這一言論顯然表明了這個中國研發中心在奧迪全球的地位,但事實上也表明這個研發中心與中方合作夥伴無關。
按照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的要求,合資公司體系內必須建立技術研發機構,但他們的主要職能是零部件認證、新車引進的路試、與總部共同完成車型的年度改款,以及新引入技術的測試。看起來,奧迪與合作夥伴聯合研發機構的水準也就只能是上述水平了。
不可否認,技術的安全性一直是跨國車企在華活動的敏感問題。2012年日內瓦車展期間,奧迪曾明確表示將在中國生產A6混合動力版,隨後便傳出了長春與狼堡、英格爾施塔特就防止技術洩漏問題諸多博弈的消息。
在奧迪亞洲研發中心內,擺放著一輛正在進行測試的進口A6混合動力汽車,而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汽車商業評論》,這款車將不會國產。因為按照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的要求,所有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的國產必須使用合資自主品牌或者自主品牌的LOGO。奧迪顯然不想這麼幹。
在新中心啟用當日,一汽的高層領導並沒有趕來參加,僅送來一對石獅子表示祝賀。有媒體人在微博上戲言:「6層高的大樓,除了門口那對石獅子外,就沒一汽什麼事」,「誰說德國人是方腦殼」。
2012年,奧迪在中國賣出了40.2萬輛汽車,為全球市場貢獻了接近30%的銷量,合資公司在這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覷。當然不能就此僅僅責怪一汽一家,畢竟在所有合資公司中,也就只有通用汽車的合作夥伴提出要求必須成立合資的研發中心。
2013年2月1日,施泰德、馮德睿、奧迪公司底盤開發部門負責人格拉澤(Horst Glaser)和還沒有中文名字的奧迪中國副總裁兼奧迪亞洲研發中心負責人Lorenz Fuehrlinger,接受了包括《汽車商業評論》在內的媒體的採訪,以下為訪談節錄。
《汽車商業評論》:奧迪亞洲研發中心的主要職能有哪些?有哪些創新型舉動?
格拉澤:我們希望通過奧迪亞洲研發中心來覆蓋研發領域的所有工作。我們還將在中國做車輛測試,希望所有車輛開發出來後都能在中國進行測試,以便充分了解這些車輛在中國的適用性。另外,我們也希望在設計方面給總部提供一些啟迪,汲取中國在設計傳統中的精華,並將其融入奧迪的設計中。
我想強調的是,在亞洲建立奧迪研發中心不單單是為中國,也是為亞洲。例如,日本、韓國等都將作為亞洲研發中心要覆蓋的國家。例如導航系統開發出來後,必須在相應的國家、地區進行測試,通過我們的研發中心在這裡的設立,希望能夠拉近與客戶、市場之間的距離。
奧迪亞洲研發中心的功能與德國總部研發中心是如何協調的?與一汽-大眾是怎樣的關係?
施泰德:北京的奧迪亞洲研發中心與德國研發中心在運作上是同步的。就功能而言,我們希望藉助奧迪亞洲研發中心來了解中國市場和亞洲市場,同時希望藉此在相關領域裡專門針對中國和亞洲市場的需求進行研發,包括駕駛輔助系統。
馮德睿:關於一汽-大眾與奧迪合作的問題,奧迪亞洲研發中心事實上也是一個信號:並不僅僅針對中國,實際上也為亞洲所建立。北京研發中心將促進我們與一汽-大眾之間的研發合作,由於地理位置更近了,合作將更為便捷。我們之間會進行多方面合作,目前很多檢測設備都可以共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