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 | 清華大學不再強制要求博士發論文,卻有人反對...

2021-03-01 中國青年報

日前,清華大學發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明確不再以學術論文作為評價博士生學術水平唯一依據,並且不再將博士在學期間發表論文達到基本要求作為學位申請的硬性指標。

一直以來,博士生畢業不僅僅要求撰寫數萬字的畢業論文,還有一個不成規定的規定:需要在國內或國外期刊上發表若干篇學術論文。硬性要求發論文才能畢業,不僅僅令學生壓力山大,更在一定程度上催逼學術腐敗問題。

有專家表示,清華大學此舉,有望克服學術評價中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傾向,將有助博士生教育重心能夠真正回歸人才培養上來,對全國高校都有示範意義。

國家發布了一系列推動教育和科技評價制度改革的文件,克服「五唯」傾向。原《規定》要求博士生達到學校和所在學科的學術論文發表要求方可審議學位,因此被列入清華大學完善學術評價制度需要首批修訂的文件。

修訂後的《規定》要求,「博士生在學期間學術創新成果達到所在學科要求,方可提出學位申請。」不再將博士在學期間發表論文達到基本要求作為學位申請的硬性指標,而是更注重博士科研成果的價值和創新性。這不僅能夠促進博士生更加從容地追求科研上的突破,也避免了論文數量要求導致的科研浮躁和學術不端現象的滋生。各學科將制定學術創新成果要求,不再設立學校層面的統一要求。

一方面,鼓勵依據學位論文以及多元化的學術創新成果評價博士生學術水平,不再以學術論文作為唯一依據,激勵博士生開展原創性、前沿性、跨學科研究。另一方面,由各學科制定學術創新成果要求,不再設立學校層面的統一要求,尊重學科特點和差異。

新《規定》鼓勵各學科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必修或選修的博士生教學實踐環節(擔任助教等),通過在學期間的學習和實踐,提高博士生未來從事高校教職的勝任能力。

同時,支持博士生在獲得指導教師同意時,「根據個人興趣選修所在學科要求以外的課程」,培養跨學科創新思維和技能,例如參加學校開設的研究生學術與職業發展能力提升項目。

清華大學各學科和院系在博士生資格考試、選題報告、中期檢查、最終學術報告等關鍵培養環節的質量把關方面已經開展了各具特色的探索和實踐。

在現有工作基礎上,新的《規定》要求「完善資格考試、選題報告等培養環節的實施細則、考核要求和分流與退出制度」,推進質量控制要求的精細化、規範化,用客觀、剛性的依據嚴格執行博士生分流與退出。

據介紹,新《規定》將用於指導學校各學科的博士生培養方案制訂和修訂工作,新的培養方案將從2019級博士生開始執行。

值得關注的是,清華大學的最新舉措在兩會期間已有類似提案。

2019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胡衛建議修訂《學位條例》有關學位授予的相關規定,對「研究生發表論文才能畢業」進行合法性審查,規範研究生畢業考核程序等,讓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回歸於人才培養,而不僅是發表論文。

在胡衛看來,研究生為了在畢業前有限的時間內發表學術論文,往往只能選擇熱門的大眾化的、迎合學術期刊的口味的、短平快的課題,並不能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同時,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催逼學術不端,「在畢業、就業、生活的壓力下,有些研究生為了畢業,不擇手段地進行論文剽竊、數據造假,以圖矇混過關『混文憑』。這種硬性規定不符合教育長期性和創新偶然性的規律,因為實驗、畢業壓力大,研究生已成為精神疾病的易發人群」。

胡衛認為,應儘快修訂《學位條例》、出臺《學位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位制度,這對全面實施依法治教、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義。他建議,《學位法》中應明確區分學位授予的基本條件和附加條件,限制學位授予單位制定學位授予條件的自主權,學位授予單位可以對法定的學位授予條件進行細化,但不應增設其他額外條件,例如「畢業或答辯之前必須發表學術論文」。同時,建議《學位法》中要明確學位申請人申請學位的條件和程序,保障學位申請人、學位獲得者的權利救濟。

同時,胡衛建議,要規範研究生畢業考核程序,以學位論文答辯為主,並建立學位申請人的權利救濟制度。具體來講,研究生培養單位應重視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工作,通過對開題報告、論文工作檢查、論文評閱和答辯程序等環節和要求作出具體規定,以保證學位論文的質量,並且應把「學位論文答辯合格」作為授予學位的條件。對博士生可額外要求多種形式的創造性成果,如論文、專利、會議報告等,但不限定於「發表論文」。

目前,清華大學已經率先出手,明確不再將博士在學期間發表論文達到基本要求作為學位申請的硬性指標。

對於清華對的做法,有網友表示支持!

也有人反對這種做法:

更多人希望能有更具體的評價體系:

中國青年報(ID:zqbcyol,整理:陳垠杉)綜自:清華大學研究生教育微信公眾號、青塔(ID:cingta-com)、清華大學研究生會、網友評論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不再強制要求博士發論文?網友吵翻了!
    日前,清華大學發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明確不再以學術論文作為評價博士生學術水平唯一依據,並且不再將博士在學期間發表論文達到基本要求作為學位申請的硬性指標。一直以來,博士生畢業不僅僅要求撰寫數萬字的畢業論文,還有一個不成規定的規定:需要在國內或國外期刊上發表若干篇學術論文。硬性要求發論文才能畢業,不僅僅令學生壓力山大,更在一定程度上催逼學術腐敗問題。
  • 清華大學不再強制要求發論文,是給博士生減負還是降低畢業門檻?
    日前,清華大學發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規定》不再以學術論文作為評價博士生學術水平唯一依據,並且不再將博士在學期間發表論文達到基本要求作為學位申請的硬性指標。(4月22日《新京報網》)近年來,全國絕大多數高校爭先恐後地出臺了強制要求博士生在校期間必須發表學術論文的「家法」,甚至有不少高校不區分專業「一刀切」要求博士生在校期間必須在進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目錄的學術刊物(即我們常說的C刊)上發表2篇以上學術論文。否則,博士不能畢業。
  • 清華大學:不再強制要求博士生在學期間發表論文
    來源:北京青年報清華大學4月22日發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提出「博士在學期間發表論文達到基本要求」不再是學位申請的硬性指標,改為鼓勵依據學位論文以及多元化的學術創新成果評價博士生的學術水平。
  • 清華大學:博士生不再強制要求在學期間發表論文
    近日,清華大學公布了2018~2019學年度第16次校務會議修訂的《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規定》是清華大學博士生培養的指導性文件,明確了博士生的培養目標以及學習年限、培養方案、培養過程等基本要求。
  • 清華大學不再硬性要求博士生畢業發表期刊論文,對博士有何影響?
    清華大學不再硬性要求博士生畢業發表期刊論文,對博士有何影響?對於清華大學不再硬性要求博士生畢業發論文,我並不覺得意外。一方面,我多年以來到清華招聘就發現,清華大學對博士小論文的數量要求一直都不高,特別是一些大牌的導師,學生只需要達到學校或學院論文最低要求就可以了,想再發,導師就不支持了,或者要求就非常高了。另一方面,從去年開始,國家開展了破四唯的運動,中科院率先整改,而清華大學作為高校中的排頭兵,自然要拿出點改革魄力來,否則,好的學校不改,一般的學校更不願意改了,清華大學這一改,很有可能帶動全國高校的改變。
  • 清華不再強制要求博士生在學期間發表論文 透露了什麼信息?
    在清華大學發布的《規定》中,提到:不再以學術論文作為評價博士生學術水平唯一依據,並且不再將博士在學期間發表論文達到基本要求作為學位申請的硬性指標。要求在讀博士生,甚至碩士生,必須撰寫並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才能進行學位論文答辯,就是典型的例子。此次清華取消博士研究生發表論文的強制要求,可以說是切實的落實「破四唯」的舉措,作為國內高校的「領頭羊」,清華此次《新規》無疑起到了一個好的帶頭作用。
  • 清華大學博士學位不再「唯論文」
    新華社北京4月23日電(記者孫琪)清華大學近日公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規定要求,「博士生在學期間學術創新成果達到所在學科要求,方可提出學位申請。」在學期間學術論文不再作為獲得學位的唯一依據。
  • 清華大學博士畢業不要求發表論文?大家不要再誤讀了...
    有的人說得好,你要去清華無論文博士畢業,必須得先去清華讀個博士。我再延伸思考一下,對於我個人及我的專業,我一個工科博士生,一篇論文也不公開發表就畢業,我好意思嘛;我自己好意思了,當初錄取我的老師及未來將錄用我的單位好意思嗎?如果我現在還在讀博士,我會對自己說:「學校不要求發論文了,以為就沒人對你有要求嗎?」。
  • 清華大學論文博士引發爭議
    2012年3月,國務院裁定撤銷山東省行政複議決定,要求重新作出處理決定。    獲知徐景顏也為清華大學法學院博士生讓王進文很意外,除了指稱從未見徐景顏上課外,王進文還在微博上呼籲:「法學院指導教師要嚴格要求,為人民服務,勿濫發文憑,危害一方。」在後面發的微博中,他更是指稱山東違規徵地現象嚴重,「身為學法之人,包括我與徐廳長,應身踐法治」。
  • 清華大學:不再對博士SCI論文數量做硬性要求,確保博士每年最低資助不低於5.1萬元
    另外簡報內容顯示,2020年要破除對發表SCI論文數量、高影響因子論文等相關指標的過度追求,進一步明確學位論文是學位評定的主要依據。側重招收具有學術志趣的博士生,根據項目定位精心組織工程管理、會計、賽事管理等專業碩士項目,以及創新領軍工程博士、思政課骨幹教師提升計劃教育博士等專業博士項目的招生考試,更加突出專業性和職業性,促進專業學位教育更好地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完善育人體系,把好教育培養過程關。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鼓勵課程改革創新,完善課程評優機制,發揮精品課程的示範引領作用。
  • 清華大學博士畢業不要求學術論文啦?這是真的嗎?
    有的竟然直接說清華大學博士畢業不需要論文就可以畢業了,博士畢業的難度降低了等一系列言論,那這些到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大家跟我一起探究一下。首先我們再來回顧一下《規定》關於博士畢業要求的內容。「博士生在學期間學術創新成果達到所在學科要求,方可提出學位申請。」這句話如何解讀呢?
  • 淡化博士論文要求,破除功利教育觀
    ■ 社論    取消博士研究生發表論文的強制要求,絕不只是一個單項改革措施,而是高等教育系統改革的第一步。  近日,清華大學公布了修訂後的《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這次修訂的亮點之一是,取消博士生達到學校和所在學科的學術論文發表要求方可審議學位申請的規定,改為「博士生在學期間學術創新成果達到所在學科要求,方可提出學位申請」,並「由各學科制定學術創新成果要求,不再設立學校層面的統一要求,尊重學科特點和差異。」「不再以學術論文作為唯一依據,激勵博士生開展原創性、前沿性、跨學科研究。」  這是克服學術評價唯論文論傾向的積極探索。
  • 博士畢業難度降低!清華大學博士生在校期間不發表論文也可畢業!
    至於SCI期刊論文發表難度有多高?基本上SCI二區以上的論文發上3-6篇就能在一所普通211高校破格評選副教授了。二區以上發上5-8篇就能破格評選教授了。而有的人從講師到教授估計要二十到三十年時間,基本上十五年左右都算正常速度。正常的科研人員,十五年專職做科研可能也就發不到十篇。
  • 因同名同姓,清華大學博士發郵件請求對方改名,自稱怕學術界混淆
    因同名同姓,清華大學博士發郵件請求對方改名,自稱怕學術界混淆如今正值研究生的開學季,不少研究生導師因為學生姓名的問題頭痛欲裂,生僻字、多音字、重名等折磨了不少老師。其中最讓人難以接受的就是重名問題!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同姓的人重名的很多,但是你見過因同名同姓要求別人改名的嗎?更何況要求改名的還是一位清華大學的博士!避免學術界混淆,清華博士發郵件請求別人改名,只因兩人同名同姓近日有人在網上爆料,自己因為和一位清華大學的博士同名同姓,被對方要求改名。
  • 取消申請博士的論文限制之「利、弊」思考
    新聞一:近日,清華大學發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不再以學術論文作為評價博士生學術水平唯一依據,並且不再將博士在學期間發表論文達到基本要求作為學位申請的硬性指標。
  • 博士三年學制引爭議,清華大學,別讓中國博士學位變成速成班!
    但是據不完全的惡數據統計從2016到今年博士研究生的學習延期率高達百分之六十,從數據上來看這博士生跟研究生的學位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拿到的。為此有些博士生紛紛說到時間太短了,在為數不多的三年時間中得拿出一年來修畢業學分。能夠進實驗室學習的時間只有兩年,在這兩年中要完成自己的方向定位、開題和答辯還有論文。
  • 博士論文新規,清華大學這一舉措或將成為研究生教育改革風向標!
    最新消息,2019年4月22日,也就是昨日,清華大學公布了2018~2019學年度第16次校務會議修訂的《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該《規定》是清華大學博士生培養的指導性文件,明確了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以及學習年限、培養方案、培養過程等基本要求。
  • 教育部要求博士學位不再與SCI論文掛鈎,畢業標準低還是高了?
    如果僅從發表論文的期刊級別來說,確實是降低了。畢竟,SCI論文不是誰都可以發的,也不是什麼專業都可以發的,對於苦苦未能發表SCI論文的人來說自然是降低了要求,再也不用為發表SCI論文勞神費力了。一些博士研究生就是因為沒有邁過發表SCI論文這道坎,沒有如期畢業或是畢業了卻與學位無緣。
  • 中山大學博士畢業論文50%的抽檢率,其實是向教育部表達一種態度
    50%,碩士學位論文抽查至20%,也許很多人不清楚這個數字背後的概念,以2019年11月14日,教育部在官網發布的消息,2018年教育部全國隨機抽檢博士學位論文的比例僅為10.4%,然而即便是10.4%的比例,還是發現大量的問題,甚至山東大學等高校被點名批評,教育部從山東大學2018屆博士畢業生中抽查了82篇博士畢業論文,其中就有4篇論文出現問題。
  •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舉辦博士學位論文撰寫指導講座
    9月24日下午、25日下午,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分別為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專業博士生舉辦博士學位論文撰寫指導專題講座,兩場講座均通過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