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時期名醫張從正秘方

2021-02-12 藥王谷傳人

聲明 | 本文僅供交流學習,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刪除。

張從正(公元1156年—公元1228年),字子和,號戴人。金朝睢州考城縣部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王莊寨鄉吳屯或河南省蘭考縣小宋集北四裡北沙崗)人。金朝四大名醫之首。張從正張氏私淑劉完素的學術觀點,對於汗、吐、下三法的運用有獨到的見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擴充了三法的運用範圍,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獨特風格,為祖國醫學的病機理論和治療方法做出貢獻,被後世稱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稱為「攻下派」的代表。著有《儒門事親》。



一、三聖散(1號方)

        [用法]各為細末,每服1.5-3克,以韮汁三茶盞,先用二盞煎三、五沸,去韮汁,次入一盞,煎至三沸,卻將原二盞,同一處熬三沸,去滓澄清,徐徐服下,不必盡劑,以吐為度。亦可鼻內灌之,吐出誕,口自開。       [主治]1、中風閉證,失音悶亂,口眼?斜,或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脈象滑實者。       [組成]蔥白500克、馬齒莧500克、石灰500克。       [用法]上3味,溼搗為團,陰乾為細末。貼瘡,如有死肉者,宜先用潰死肉藥。       [組成]御米殼60克(蜜炙)、人參、苦葶藶各30克。       [用法]上為末,入烏梅同煎三五沸,去滓,稍熱食後服。       [組成]桑白皮(銼燒)、甜葶藶(隔紙焙)各30克。       [用法]上二味為粗末,每服9克。水120毫升,煎至80毫升,去渣,食後溫服,以利為度。       [用法]上為細末,酒者糊為丸,桐子大。每服6-9克,空心米飲湯下。

 

        [組成]黑牽牛(頭末)120克、茴香30克(炒)、或加木香30克。        [用法]上為細末,以生薑自然汁調3-6克,臨臥服。        [組成]木香、檳榔、青皮、陳皮、莪朮、黃連各30克、黃柏、大黃各90克、香附(炒)、牽牛各120克。        [用法]為細末,水丸如小豆大,每服6克,食後生薑湯送下。        [主治]積滯內停。症見皖腹痞滿脹痛,大便秘結,以及赤白痢疾,裡急後重,舌?黃膩,脈實。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15克。細切,羊肝拌之,作面角兒燒服之。後用白湯送下,飯前服。

        [組成]海帶、海藻、海蛤、昆布(以上四味都焙)、澤瀉(炒)、連翹山上並各等分豬靨、羊靨各10枚。        [用法]上為細末,蜜丸如雞頭大。臨臥噙化1-2丸。        [組成]黃柏、桑白皮(用蜜塗,慢火炙黃色為度)各等分。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3-6克,水70毫升,入糯米20粒,同煎至40毫升。以款冬花燒灰18克,攬在藥內同調,溫服。        [用法]去須銼碎,或用酒醋煎9克,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組成]幹蓮蓬(燒灰存性]、棕櫚皮及毛(各燒灰)各15克、香附子6克(炒)。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9-12克,空心米飲湯調下服。

 

        [組成]懸蔞1個、大黃30克、金銀花30克、當歸15克、皂角刺30克。        [用法]銼碎,用酒3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溫服。        [組成]浮萍30克、荊芥、川芎、甘草、麻黃(去根)以上各30克(或加當歸、芍藥)。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30克。水120毫升,煎至50毫升,去滓,溫服,汗出則愈。



相關焦點

  • 古代名醫故事—金元四大家之首攻下派張從正
    金代醫學家,四大名醫之首。睢州考城縣郜城鄉(今河南省民權縣王莊寨鄉吳屯村)人。金貞元四年(1156年),張從正生於金朝睢州考城縣郜城鄉 (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王莊寨鄉吳屯村)。 張從正因家鄉民權為春秋時期戴國,而自號「戴人」。十餘歲時承庭訓,跟隨父親學醫,博覽醫書,深究醫理,勤奮自壢,弱冠成器,二十餘歲懸壺應診。中年時代,即成一方名醫。
  • 張從正三笑愈狂病
    醫者簡介張從正,字子和,號戴人,金代雎州考城(今河南蘭考縣)人,是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中「攻邪派」代表,精內、外、婦、兒諸科,著有《儒門事親》十五卷,對後世醫學有較大影響。張從正:帶來了!帶來了!(連聲答道,一邊說一邊趕忙到身上摸藥,摸了半天什麼都沒摸出來,然後脫了外衣找,把穿得花花綠綠的女人衣服露了出來,同時觀察著項夫人的反應)     【項夫人看著張從正,捧腹大笑。
  • 【古代醫家】張從正
    金朝四大名醫之首。張從正張氏私淑劉完素的學術觀點,對於汗、吐、下三法的運用有獨到的見解,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擴充了三法的運用範圍,形成了以攻邪治病的獨特風格,為祖國醫學的病機理論和治療方法做出貢獻,被後世稱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稱為「攻下派」的代表。著有《儒門事親》。
  • 不要亂吃補藥——張從正
    張從正,字子和,號戴人。在中醫史上,是金元四大BOSS之一。在古代醫案裡,看到「戴人」,就是指張從正。中醫經過長期的發展,自張仲景時期開始,就有很多常用的汗、吐、下的方子。但是到了宋朝,因為當時醫學主流比較崇尚溫補,所以這些方子的應用受到了限制,有些醫生甚至不敢用,擔心傷了患者的正氣。
  • 論劉河間「火熱論」的學術思想及其對金元各大家形成的影響
    [摘要]金元四大家自成學派,觀點鮮明突出,深入研究四大家的學術精髓與內涵,可知各派的形成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生活地域以及當時疾病流行譜息息相關,並清晰顯示了四大家的學術思想具有相當緊密的淵源和傳承關係。劉河間創立了「火熱論」,提出火熱病機多由「怫鬱」的理論,不僅開創金元時期中醫學術爭鳴之先河,且對其他三家的學術思想形成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 淺析張從正論補
    正如明代名醫李中梓所言:「虛證如家貧室內空虛,銖銖累積,非旦夕間事,故無速法;實證如寇盜在家,開門急逐,賊去即止,故無緩法」(《醫宗必讀·辨治大法論》)。邪氣的侵襲和傳變可在瞬間發生,若不及時治療,便會導致不堪收拾的後果;而正氣的損傷和恢復均非朝夕之事,需假以時日。
  • 金元名醫劉完素:不妨試試這個良方
    也因此還有不少經典良方以它命名,如《傷寒論》中的桔梗湯、《外臺秘要》中的秸稈白散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完素的桔梗散。《傷寒論》的桔梗湯,《外臺秘要》的桔梗白散,使用頻率和知名度可能要比金元名醫劉完素的桔梗散要高,但並不能因此認為劉完素的桔梗散就不行。
  • 河北沽源發現金元時期密集陶窯遺址
    原標題:河北沽源發現金元時期密集陶窯遺址 近日,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考古隊在張家口市沽源縣九連城城址考古勘探過程中,在城址南側發現一處古代窯址。經考古人員初步判斷分析,認為該窯址為半地六式窯爐,歷史年代為金元時期,是一處新發現未登記在冊的古代文物遺址,也是該縣首次發現的古代窯址,填補了不可移動文物的空白。 九連城遺址位於河北省沽源縣九連城鎮政府所在地北行一公裡處,建於金代,初稱昌州,曾經是集政治、軍事、貿易、手工業、農牧於一體的金代塞外三重鎮之一。考古人員對該窯址發掘清理後發現,這是一處並排兩座燒制陶器的古代窯址。
  • 話劇《祖傳秘方》劇情扣人心弦
    《祖傳秘方》劇照。 本報記者 王臻青 文並攝 8月31日,記者從遼寧人民藝術劇院了解到,該劇院創作的話劇《祖傳秘方》已啟動全國巡演。8月18日、19日,該劇在合肥瑤海大劇院已連演兩場。8月22日、23日,該劇在舟山普陀大劇院演出兩場。據了解,話劇《祖傳秘方》下一站將赴武漢演出。
  • 古代名醫——扁鵲,是主治什麼病的?
    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本名秦越人,是因為走到哪都能給人帶來幸運和喜悅,像喜鵲一樣所以大家又叫他扁鵲。 意思是說,我現在歲數大了,我有一個秘方想傳給你,希望你不要洩露,扁鵲應允了,然後 長桑君就給了他一貼藥,讓他收集早上沒有落地的露水和著藥粉吃下去,就會洞察一切,30天後你會成為一代名醫,從此會看病,能診脈。
  • 戰國名醫扁鵲,高超醫術從何而來,他的師父是誰?
    戰國名醫扁鵲,高超醫術從何而來,他的師父是誰?大家應該都知道扁鵲這個人吧,處於春秋戰國時期,是當時著名的醫者。擁有高超的醫術,在當時被稱為「神醫」。他是我國古代醫療診斷的奠基者,所創造的作品流傳於後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 你所知道的包生男娃秘方,中招了嗎?
    網上隨便搜關鍵詞「生娃秘方」就出來各種聽過的、沒聽過的秘方除了包生娃甚至雙胞胎、龍鳳胎仔細看一眼這些秘方如果您有更多兩性方面的煩惱,歡迎點擊文末【了解更多】,極速諮詢專業領域的三甲名醫點擊菜單欄【諮詢名醫】,即可在線諮詢三甲名醫。
  • 網上問診「老中醫」 「祖傳秘方」忽悠你
    網上買「祖傳秘方」藥吃了一段時間卻毫無效果今年5月,萬州區公安局接到一男子報警,稱自己被人騙了5000元。騙子手裡有「劇本」「祖傳秘方」都是廉價保健品經審訊,犯罪嫌疑人對自己冒充「老中醫」實施詐騙的犯罪行為供認不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