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3 來源:《中國教育報》
棗莊學院副院長 李進京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為應用型高校發展指明了方向。應用型大學建設是項複雜的系統性工程,如何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構建應用型課程體系,如何進行教學質量監控,如何進行辦學成效評估,如何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等方面,都需要在落實《意見》的過程中、在辦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思考和加以解決。
棗莊學院主動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堅持「地方性、應用型、有特色」的發展定位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發展思路,堅定不移地走應用型大學建設之路,積極構建「新生態、新大學」的發展格局,學校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
「借水養魚」,積極搭建產教融合平臺。棗莊學院積極參與「中興通訊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數據中國百校工程」「鳳凰教育高校數字媒體產教融合創新應用示範基地」「綠色中國雙百計劃」「網際網路+中國製造2025」等產教融合促進計劃。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專業方向達到23個,佔學校本科專業總數的33%,構建了理、工、文完備的產教融合平臺。
打造應用型專業集群,為深化產教融合構建專業基礎。棗莊學院優化調整專業結構,在專業建設方面實施「大艦戰略」,加快建設有競爭力的應用型學科專業集群。學校撤銷停招部分社會需求量小的專業,新增社會需求量大的應用型專業,比如2016年新增酒店管理、通信工程、網絡與新媒體等專業,2017年新增物聯網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食品質量與安全等專業。停招9個專業,撤銷2個專業,應用型專業佔比達到87.3%。學校把2017年確定為「應用型專業集群建設年」,立項建設6個校級應用型專業集群,每個立項專業每年投入100萬元,一個建設周期總計投入400萬元。除了體育學院的專業外,學校所有專業全部納入應用型專業群建設中。「十三五」期間應用型專業群建設每年投入的經費達到1500萬元,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與生產過程的對接。
促進產教融合進課堂,提升學生就業力。產教融合的效果最終要落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對人才培養具有決定性作用。棗莊學院於2016年11月首次開展課堂教學開放周活動,活動周期間各學院對外開放全部課程,全校教師、社會人員和家長在開放周期間可隨時到任何教室聽課。教學開放周期間,教師院內聽評課1135次,院部之間聽評課632次,每位專任教師至少觀摩一節跨專業或跨學院課程。學校鼓勵教師積極投入到教育教學改革中,加大教學項目的獎勵力度,學校近3年每年都有4名青年教師獲山東省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二等獎。
緊密對接區域社會需要,提高服務地方水平。棗莊學院把服務山東特別是棗莊經濟社會發展作為重要辦學目標。根據棗莊市改造升級8個傳統產業、培育發展6個新興產業和5個服務產業的戰略布局,棗莊學院五大產教融合創新基地緊密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接,提升服務社會的能力。「中興通訊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對接新信息產業,「數據中國百校工程」對接棗莊市大數據中心與網際網路小鎮,「鳳凰教育高校數字媒體產教融合創新應用示範基地」對接數字媒體和文化創意產業,「網際網路+中國製造2025」對接裝備製造產業,「科學工作能力提升計劃」對接五大服務業。棗莊學院積極推進產學研結合,先後成立了魯南煤化工工程技術研究院、山東省「微納技術院士專家工作站」、資源城市轉型與發展研究院、墨子研究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中心等十幾個省級和市級應用研究和創新平臺。成立了「棗莊發展研究院」,匯聚學校和企事業單位的智力資源,圍繞市委、市政府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決策和區市、企業面臨的重大問題,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和操作性研究,為政府和企業決策提供理論支持,當好「思想庫」「試驗田」和「融合劑」,努力打造棗莊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智囊」。
協同開放辦學,構建「應用型+國際化」辦學格局。棗莊學院積極推進立足國際視野的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不斷擴展應用型大學的建設空間。學校成為中美應用技術教育「雙百計劃」全國首批14所試點院校之一,化學工程與工藝、製藥工程、土木工程三個專業進入「雙百計劃」,按照美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由外籍教師直接授課,推動學校國際化應用型大學建設。2017年3月,棗莊學院與南非中國文化和國際教育交流中心籤署長期合作協議,南非中心每年派出具備大專學歷的50至100名學習者來校學習或培訓。目前,學校已先後與境外28所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際關係,有序開展學分互認交換生、長短期語言培訓等項目。
(責任編輯:姚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