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製藥和化工巨頭拜耳上調未來幾年業績預期

2020-12-14 網易財經

(原標題:拜耳上調未來幾年業績預期)

德國製藥和化工巨頭拜耳集團20日表示,未來幾年其藥品和作物科學業務收入及盈利有望實現更高增長。

拜耳集團執行長沃納·保曼表示對拜耳中期發展前景樂觀,因而設定了更積極的增長目標。他預計受重量級藥物上市的提振,拜耳製藥業務銷售和盈利將實現「顯著」增長,包括血液稀釋劑Xarelto在內的產品合計年銷售額將超過100億歐元,顯著高於此前預期的75億歐元。

對於作物科學業務,保曼表示,拜耳計劃在完成對孟山都的收購三年後,實現淨利潤率超過30%的目標。預計收購交易將在2017年底完成。

上周拜耳宣布斥資660億美元(約合590億歐元),收購美國轉基因作物公司孟山都,創下德國企業史上規模最大的海外併購記錄。兩家公司如果順利合併,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農業化學品和種子供應商。

總部設在德國勒沃庫森的拜耳是一家在醫藥保健、作物營養領域擁有核心競爭力的全球性企業,2015年財年銷售額為463億歐元,研發投入為43億歐元。

機構看盤

  • 標準一旦建立了之後,大多數時間並不用總管著市場。

    查看投顧

百戰經典

  • 此種戰法是短線交易者必須注意的一個因素,是散戶能夠獲利的力量之源。

    查看投顧
  • K線是分析和判斷行情走勢最基本的技術指標。學會看圖,賺錢不再難!

    查看投顧

牛人論股

  • 在這個市場裡,主力決定著大市走向。散戶能賺錢的方法就是跟莊操作。

    查看投顧
  • 要做股票,先看大盤,如果把握不好節奏,想在市場生存,真的很難。

    查看投顧

本文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作者:楊博 責任編輯:餘順遂_NF5724

相關焦點

  • 德國兩大化工巨頭「碰壁」:賠償美國農場主2.6億美元
    來源:中新經緯德國兩大化工巨頭「碰壁」:因所產除草劑毀壞桃樹 賠償美國農場主2.6億美元近日,德國兩家化工巨頭——拜耳公司(BAYER)及巴斯夫公司(BASF)因所產麥草畏除草劑(dicamba herbicide)毀壞美國一位農場主的桃樹,被判令賠償2.65億美元(約18.5億元)
  • 投資超4億,德國製藥巨頭在中國新建生產線!2年後投產
    據新浪財經最新報導,8月26日當天,德國製藥巨頭拜耳對我國宣布了一則重大好消息。據悉,為了進一步滿足中國市場的處方藥需求,拜耳正式啟動了其在我國北京處方藥工廠的產能提升項目,此項目投資將超過5000萬歐元(折合約人民幣超過4.07億元),預計新建的生產線將在2022年底投入使用。
  • 德國兩大化工巨頭被判賠償美國農場主2.6億美元
    美國一個陪審團2月16日裁定,德國化工巨頭拜耳公司和巴斯夫公司所產麥草畏除草劑毀壞一名農場主的桃樹,須賠償2.65億美元(約合18.5億人民幣)。  比爾·巴德是密蘇裡州最大桃農。他指控這兩家企業所產除草劑2015年開始從附近的大豆和棉花田飄到他的桃園,導致1000英畝(約4平方公裡)桃樹遭到不可恢復的毀壞。  經過3周審理,密蘇裡州開普吉拉多聯邦地區法院的陪審團裁定,拜耳和巴斯夫負同等法律責任,須支付巴德實際損失1500萬美元和懲罰性賠償2.5億美元。  訴訟所涉除草劑以麥草畏為主要成分,過去幾年引發爭議。
  • 德國拜耳二季度慘虧超780億元 因背負數萬起「致癌」訴訟
    來源:央視這家巨頭公司,在美國攤上大事了!因背負數萬起「致癌」訴訟,慘虧超780億元!德國製藥和農用化學品巨頭拜耳公司4日發布的財報顯示,今年第二季度拜耳淨虧損95.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785億元),創10年最大單季虧損,主要因為特殊項目支出高達12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027億元),其中絕大部分與一系列訴訟賠償有關。
  • 德國拜耳12億「吃進」感冒藥
    新快報記者 黃海昀  國內最大一起外資藥企併購案:德國拜耳12億「吃進」感冒藥  傳聞已久的中國製藥領域最大一起外資併購案終於塵埃落定。25日,拜耳醫藥保健與東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東盛科技,600771.SS)聯合宣布,拜耳將以10.72億元人民幣(約合1.03億歐元)的價格收購東盛科技啟東蓋天力製藥有限公司止咳及抗感冒類西藥非處方藥業務及相關資產,如果交割期間業績達到約定標準,拜耳將再額外支付1.92億人民幣(約合1900萬歐元)。這樣算來,拜耳總共將付出12.64億元人民幣。
  • 首農拜耳聯手打造綠色農業示範農場,探索未來農業
    新京報訊(記者 歐陽曉娟)11月26日,首農·拜耳示範農場揭牌儀式舉行。今後,首農食品集團與德國拜耳集團將合作開展綠色農業示範基地建設,並啟動農業綠色發展、生物技術等相關產業領域業務合作,共同探索未來農業的落地。
  • 中企收購德國製藥廠 生產新冠疫苗
    德國媒體22日報導稱,德國製藥巨頭拜耳集團周一宣布,當天與中國藥明生物達成一項收購交易,將把位於德國伍珀塔爾的一家藥廠出售給對方   拜耳集團公布的消息稱,包括租賃協議和過渡德國「化學科技」網站21日稱,拜耳計劃為買方提供啟動疫苗和其他生物製劑生產工廠的服務。拜耳工廠經理蒂莫·弗萊斯納表示:「這是拜耳為對抗這種流行病做出的另一貢獻。」
  • 拜耳打包託管「白加黑」意欲何為
    七年之後,白加黑再次被拜耳打包託管,此舉是否意味著拜耳在中國遇到了難言之隱?   打包託管模式   2008年7月,家喻戶曉的感冒藥白加黑品牌被原東家東盛科技移交給了新東家——德國拜耳。七年之後,白加黑再次被拜耳賣掉,以集成總包的形式由上藥控股負責運作。
  • 世界最頂尖25家化工巨頭都有誰?
    下面集中看一下全球化工巨頭的具體情況:一、德國巴斯夫Basf巴斯夫是全球領先的化工公司,是一家德國的化工企業,也是世界最大的化工公司。巴斯夫被美國商業雜誌《財富》評為"全球最受讚賞化工公司";同時在德國所有公司的跨行業評比中,巴斯夫名列第二。
  • 拜耳製藥出價12億美元收購美維他命製造商Schiff
    核心提示:德國製藥商拜耳製藥周二宣布,同意出價12億美元收購美國維他命製造商Schiff營養國際,這也是拜耳製藥希望為波動性更大的處方藥業務尋找補充性穩定收入增長來源戰略的一部分。   德國製藥商拜耳製藥周二宣布,同意出價12億美元收購美國維他命製造商Schiff營養國際,這也是拜耳製藥希望為波動性更大的處方藥業務尋找補充性穩定收入增長來源戰略的一部分。   很多製藥公司都急於擴大雖然利潤偏低,但是穩定的非處方藥業務,以彌補處方藥業務存在的,包括臨床試驗失敗和專利過期在內的多種風險。
  • 藥明生物收購拜耳德國原料藥廠,將生產新冠疫苗活性成分
    圖片來源:拜耳官網 對於擁有領先的開放式生物製劑技術平臺的跨國公司藥明生物(Wuxi Biologics)而言,2020年以「收購」開始,又以「收購」結束,而交易的另一方則都是德國製藥巨頭拜耳
  • 中生製藥新品獲批 肝病治療領域巨頭帽子摘不掉?
    可以說,由於拜耳的產品亦上市不久,待正式上市之後,中國生物製藥將面臨拜耳的強力狙擊。中國生物製藥在公告中亦表示,本次釓塞酸二鈉注射液獲批可進一步鞏固中生製藥集團在肝健康領域的優勢地位。根據中國生物製藥2018年年報,去年其肝病用藥銷售額約人民幣64.17億元,佔中國生物製藥去年全部收入的30.7%,可以說,中國生物製藥的肝病用藥銷售額佔據了其全部的半壁江山。
  • 美股操盤必讀| 波音業績超出預期 特斯拉調高Model3售價
    波音第三季度業績超出預期 上調全年業績展望航空航天巨頭波音(NYSE:BA)發布財報稱,該公司每股收益為3.58美元,相比之下Refinitiv調查顯示分析師此前平均預期為3.47美元;營收為251.5億美元,相比之下Refinitiv調查顯示分析師此前平均預期為239.7億美元。
  • 德國11月工業生產預期降至5.5點 汽車業推動10月產出增幅遠超預期
    來源:央視原標題:德國11月工業生產預期降至5.5點 汽車業推動10月產出增幅遠超預期當地時間12月7日,德國知名智庫伊弗經濟研究所發布報告稱,11月德國工業生產領域前景並不樂觀,反映業界對未來數月發展預期的指數從
  • 美國聯邦快遞業績不及預期,宣布明年上調運費和附加費
    記者 | 楊霞1美國聯邦快遞(FedEx)於上周宣布,將上調旗下聯邦快遞(FedEx Express)、聯邦快遞陸運(FedEx Ground)和聯邦快遞貨運(FedEx Freight)的運費和附加費。
  • 山東資本市場三十年⑯|萬華化學狂奔進擊,化工巨頭強者恆強
    四十多年過去了,曾經的合成革廠已經發展成為全球聚氨酯的龍頭企業,近期ICIS2019年世界化工企業100強榜單發布,對全球範圍內主要化工企業進行了排名,萬華化學位列第34名,較2018年上升7位。製圖:界面山東內修外煉,突破封鎖聚氨酯(PU)是一種特殊材料,最早在20世紀30年代由德國科學家奧託·拜耳研發而成,奧託·拜耳將液態的異氰酸酯和液態聚醚或二醇聚酯縮聚生成一種新型材料
  • 萬華化學上半年業績發布 化工行業迎來至暗時刻 萬華逆勢擴張
    原標題:萬華化學上半年業績發布,化工行業迎來至暗時刻,萬華逆勢擴張   2020年08月20日萬華化學
  • 英國建築巨頭Berkeley調高未來三年預期
    金融界美股訊:據市場觀察網站報導,英國房屋建築商Berkeley Group HoldinGS周五表示,預計截至4月30日結束的2015財年,公司業績處於預期區間的高端,並調高未來三年的業績預期。  該公司表示,從去年11月至今年2月,英國房地產市場仍保持穩定,因此預期房地產市場的潛在需求繼續保持良好。
  • 這條CXO細分賽道未來幾年增速高達30%?
    CRO(全稱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主要指的是通過合同形式向製藥企業提供新藥研究服務的那些企業組織。CRO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經過三十餘年的歷程,CRO企業已經成為醫藥研發產業鏈的中堅力量,在跨國醫藥企業和Biotech(中小型生物醫藥企業)產品早期開發、臨床試驗、商業銷售和代工生產等方面都已不可或缺。
  • IVD四巨頭:雅培、羅氏、丹納赫和西門子大比拼,哪些共同點最值得...
    註:1)雅培和丹納赫的收入單位為百萬美金;羅氏收入單位為百萬瑞士克朗;西門子收入單位為百萬歐元。一、羅氏:獨孤求敗羅氏只有兩塊業務:製藥和體外診斷。讓我們回頭看看20年前,也就是1996年,羅氏製藥的排名也不過第10名;羅氏診斷的業務更是微不足道,在羅氏收購寶靈曼之前,只有區區5億美金。而20年後的2015年,羅氏製藥在醫藥行業的排名是第3,僅次於諾華和輝瑞;而在體外診斷,排名第一,是當之無愧的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