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百家大成的荀子、嶄露頭角的法家:正在《中國》的洪流裡躍進!

2020-12-20 小鹿天下事

《中國》的播出,作為熱衷紀錄片的觀眾,無疑又是一大視聽和精神的盛宴。走過《春秋》的禮崩樂壞、走過《眾生》的百家爭鳴,中國走到了《洪流》時代。

戰國末期,洪流將至,大一統國家的雛形正在戰亂背後漸漸形成。百家思想也在政治即將走上統一道路的時代下,受到了系統、兼容和融合。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腳步從未停歇。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相比太平盛世,其實亂世才是社會思想最深邃、最真切的。因為在被洪流裹挾向前的人們,才會更懂得背負治世使命、承載先輩理想的負重感和責任感。但這樣的路必然是一路坎坷和滿地荊棘的,有的人順應時勢,投其所好而受到國君的賞識;有的人壯志難酬,不願「屈服」而在亂世裡顛沛流離。

在這樣的政治和思想背景下,一個嶄新的國家即將誕生,統一的中國正蓄勢待發。而在這樣的時期裡,也許是歷史的必然,誕生了一位承前啟後的思想大家——荀況,後世尊稱為荀子。

嚴格意義上講,荀子並不算是「純粹」的儒家學派思想家,儘管荀子本人對於先師孔子十分尊敬,但荀子的長處在於他有著與常人不同的更加開闊的胸懷和視野。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的意識和觀點,也不盲目偏聽早期儒家的所有觀點。

奉行「性惡論」的荀子,努力向善的信念貫穿了荀子的一生。也因此將制度的法理加入儒家傳統思想,禮法結合互補作為治國理政的信條。正是這樣一個的「集百家之大成」的思想家,諄諄教導之下成為韓非、李斯的啟蒙導師;拳拳熱忱之下打破「儒者不入秦」的陳規。

隨後在荀子的引領和影響下,法家的兩位集大成者登上政治舞臺。韓非子、李斯雖然作為同門師兄弟,在戰國末年至大秦帝國建立的政治舞臺上扮演的角色卻相去甚遠。

韓非子,作為後世談及法家想起的第一人無疑是才華橫溢、思想卓越,但和助秦國統一六國、後成為秦國相國的李斯相比,韓非子的一生是被時代辜負的一生。

韓國王室公子的身份也許對別人來說是財富、是地位的象徵,但對韓非來說可能是一種束縛。王室的身份讓韓非子面對家和國的羈絆,外出求學的韓非在學成之後返回常年被徵戰的故國。

最後韓非作為韓國王室和自己的同門李斯再次相見時,和秦國重臣的會面便代表著韓非的結局。國難家醜,韓國勢弱,韓非死在李斯的毒酒之下。

一生夾在國難和理想之間,韓非留下的法學大作——《韓非子》卻沒有被苦厄所困,「法術勢」三者結合的思想更是在中國法律思想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劃時代意義,不斷啟示著後世的法律和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而另一位樂觀果決的李斯,憑藉著自己的膽識和理想,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賞識。走上與韓非子、荀子截然不同的道路。「陰遣謀士,重金收買六國大臣,不為秦所用者,利劍殺之,然後軍事進攻。」鐵腕政治在戰國晚期顯得如此的恰如其分,秦國和李斯顯得如此合拍。

沒有李斯,秦國的戰馬不會踏遍六國;沒有秦國,李斯的設想不會得到重用。還是那句話「時勢造英雄」,也是「英雄造時勢」,終至天下皆歸於秦的大一統局面。

戰國末期數十年的徵伐,是思想的機鋒,也是帝國的鍛造。天下逐漸歸攏,一個嶄新的史無前例的新國家,正在孕育中發展和壯大。《一統》的世界又是怎樣的風採,統一萬象的局面在秦王朝正式展開。《中國》迎來又一個新高峰!

相關焦點

  • ​荀子是戰國末期儒家最後一位大師,是集諸子百家之大成的學者
    荀子是戰國末期儒家最後一位大師,是集諸子百家之大成的學者,是繼孔、孟之後,我國古代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荀子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社會制度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當時封建制度已經確立,出現了封建社會的大一統趨勢。
  • 荀子大一統思想探賾-劉長明
    順應天下歸一、學術一統的大勢,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應運而生。為救民於水火,探求治世良方,荀子因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兼容並蓄,總結、淬鍊諸子之學,開始了他治理天下的理論建構。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年),名況,時人尊稱荀卿,戰國後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趙國人,曾遊學於齊,三次出任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領袖),是融匯百家、集諸子思想於一爐的大成宗師。
  • 百家造句和解釋_百家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5、南霸天依仗官府庇護,諸子百家,魚肉鄉裡。 6、文藝應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7、我們貫徹雙百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8、一家養女百家求,一馬不行百馬憂。 9、我在看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
  • 儒家創始人孔子,道家創始人老子,那麼法家呢?
    作者:沽酒居士;西元2019、11、29;東元4716;        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儒釋道三教的稱呼,這大概是從隋唐開始的,其中儒家、道家/道教是中國本土誕生的,佛教則是外來的,而先秦時代的並稱的三家則是道、儒、墨,其創始人分別為老子、孔子、墨子。
  • 《大秦賦》之荀子:戰國最後的宗師,儒家的另類,帝王術的導師
    稷下學宮中出現了荀子、韓非、李斯等多位學派代表,給我們重現了戰國末年中國文化的開放和鼎盛。提起荀子,很多人都忘不了他那篇「青出於藍」的《勸學》,作為戰國末年的學派宗師,荀子的成就遠不止如此。荀子,本名荀況,字卿,因此又稱荀卿,他本是趙國人,在齊國稷下學宮擔任祭酒,後來死在了楚國。荀子是戰國時期重要的思想家,他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思想,並且廣收門徒,影響深遠。荀子最出名的徒弟有三個,分別是後來的秦國丞相李斯、法家著名代表人物韓非子、西漢初期丞相張蒼。
  •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誰?何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商鞅,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和哲學家。後來的梁啓超,就曾把商鞅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六大政治家之一。其餘五位是:春秋時期的管仲、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唐朝時期的李德裕、北宋時期的王安石、明朝時期的張居正。
  • 諸子百家中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誰?何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這種哲學由道家的「天道無為」演化發展來,是他的法家「權術」思想的基礎。慎到,戰國時期趙國人,原來學習道家思想,是從道家中分出來的法家代表人物。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有不少學生,在當時享有盛名。在稷下時,與田駢、接子、環淵等有較多的交往。他們一起被齊王命為大夫,受到尊敬,齊王還特意為他們建起了高樓大廈,修築了四通八達的道路。他對於法家思想在齊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著有《慎子》一書。
  • 如何看待法家思想?
    那也請談談你們漢民族的法家集大成者商鞅,他可是愚民奴化思想的始作俑者。應這位朋友的建議,我覺得還是有必要開一期,講講商鞅以及商鞅所代表的法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哪些利弊得失。可能講的不是很全面,也不能保證一定客觀,也是我一家之言,不知道是否對諸位看官的口味,也歡迎大家留言補充,全當是一次思想的碰撞,觀點的交流,小編感激不盡!
  • 荀子公開課課程安排
    在荀子看來,天只是自然之天,不知不識,只按自身的法則生成消長;人間的禍福出於人為而不是出自天意,故需明於天人之分;荀子進一步認為,天無可取法,故「怨天者無志」,主張要「制天命而用之」。  第六講 荀子的禮樂思想  主講人:顏世安(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內容簡介:荀子是儒家禮學派大師,集先秦儒家禮樂思想發展之大成。
  • 【原創】淺談法家三派
    但是大家都知道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窩囊的國家,先是被遼國打,再後來就是被金國打,再接下來就是被蒙古人打,從北宋時期開始挨打,挨打到南宋,再後來被蒙古滅國。再來就是明朝,朱元璋本身就是一個權術大成者,明朝也強大,接下來永樂大帝朱棣的篡權奪位,亂了一陣,但是永樂大帝朱棣確實很強,那個時候的中國是空前的強大,但也就是那麼二十多年,接下來明朝就再也沒有什麼出彩的事了,直到後來被滿人八旗給打到了北京明朝覆滅。
  • 法家三派
    一、法家三派是哪三派 法家三派分別為商鞅主導的法治派,申不害的術治派和慎到的勢治派。
  • 法家:愚蠢的智慧
    此外,根據《史記》的《老子韓非列傳》,可以知道,韓非是李斯的同學,他們都在荀子那裡求學 ,而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看這麼一串人名,法家的源流似乎頗為雜亂,不容易整理。 但若考究上述法家相關人物的生平,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共同點。這就是:這些人和當時的三晉地區都有很深的關聯。
  • 大一統王朝秦朝,為什麼獨尊法家?
    本文章由小帆聊歷史獨家原創,如需轉載,請標明轉自百家號中國是歷史大國,正是因為悠久的歷史底蘊,才造就了如今的歷史文化。歷史文化成了現代人的精神,才形成了歷史上為我們帶來的文化素養。許多歷史上積累的底蘊文化流傳至今。
  • 論《劍來》裡儒家四聖的原型
    周公旦上期論了文聖及其幾位嫡傳弟子,今天一起來論下《劍來》裡儒家四聖孔子匯集儒道百家之長,對後世影響極大,都稱其孔聖人,大家都認為孔子是至聖先師可以理解。從孟子的角度看,孔子和周公並列,但畢竟是先周公後孔子,孔子對周公的思想有繼承發揚的淵源。亞聖則為孟子,這點都是毋庸置疑的。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
  • 大成造句和解釋_大成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易·井》:「元吉在上,大成也。」孔穎達 疏:「上六所以能獲元吉者,只為居井之上,井功大成者也。」《詩·小雅·車攻》:「允矣君子,展也大成。」鄭玄 箋:「大成,謂致太平也。」 大的成就。指學問。《禮記·學記》:「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大的成就。指道德。《孟子·萬章下》:「孔子 之謂集大成。
  • 荀子認為人性的善不是與生俱來的產物
    荀子是戰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荀子依靠著自身聰穎的學識感知力綜合了諸家眾長,對儒學做了進一步的深度探究並將儒家思想中的理想社會風氣加以現實化的形式呈現於世人,也由於荀子對於人性更為深入的探究,很多人至今還在爭論荀子是否應該屬於法家一派。
  • 都在說人性,孟子與荀子誰更高明?
    孟子和荀子都是戰國時代的大思想家,且都被認為是儒家人物。可是後來的的歷史境遇,讓人感嘆。孟子被尊為亞聖,荀子除了為法家人物所尊崇,後世傳承並不多。孟子和荀子都作為儒家的思想傳承者,他們面對著相似的社會背景,到底是什麼樣的思路,讓後人或尊崇或遺忘。一般的中國思想史的書籍中,一般把孟子歸為「性善論」,他認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進而言說人皆可以為堯舜。後人詬病這一思想時候,往往覺得這和我們觀察的不一致。
  • 李東珅繼《河西走廊》豆瓣9.7,B-站9.9,又一《中國》橫空出世
    當時央視紀錄片《河西走廊》剛在央視10套首播,收穫了超高評價, 《河西走廊》的成功,讓該片的執行製片人李東珅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要拍攝一部以「中國」命名的紀錄片。
  • 荀子「性惡說」與西方「人性惡」有何區別?
    談及性惡論,中國的代表人物首推荀子。 與儒家學派主流的「性善論」不同,荀子相信人性本惡。在紮根儒學的基礎上,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教育和環境對人的影響,提出了「隆禮」「重法」的政治觀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荀學思想,成為先秦時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