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新:民法典閃耀大寫「人」字 體現人文主義立法思想

2020-12-15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王姝)5月28日下午,我國首部民法典表決通過,民法典時代正式來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體現了哪些立法思想?它將為中國的法制建設帶來哪些深遠影響?對此,參與民法典編纂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立新接受了新京報專訪。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立新。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新京報:民法典表決通過,此前的審議稿顯示共計1260條。有網友擔心,作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法典要對所有民事行為作出規範,恐怕2000條、3000條都不夠用。那麼目前這1260條,到底夠不夠?

楊立新:任何一部法律都不可能「全覆蓋」,我記得阿根廷民法典是4000多條,它就能涵蓋所有的民事關係嗎?也是涵蓋不了的。我國民法典這1260條,涵蓋了主要的、基本的民事關係,以及民事主體的行為規則和裁判規則。而且,民法總則第一章「基本規定」第十條,規定得很明確,「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如果習慣也沒有,怎麼辦?那就適用法理。打個比方,有一個成語「天圓地方」,因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地永遠也覆蓋不了天。法律的規模和體量再大,也不可能覆蓋所有的社會生活,無法對所有的社會生活都作出具體規定。即使寫1萬條也不夠用,也還會出現新問題。出現了新問題怎麼辦?適用習慣和法理來解決。

新京報:編纂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民法典啟動編纂之前,就有法學家提出來,應當力爭編纂一部「全世界最好的民法典」。現在民法典已經出臺,您有哪些評價?

楊立新:這一部民法典就是中國自己的民法典,具有中國自己的鮮明特色,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法治表達。我國民法典不論是體例、結構還是具體內容,都不同於任何一個國家的民法典。這是改革開放之後幾十年積累的經驗總結,並且遵循了民事立法的基本規律。我們經常說,改革開放之後,如果沒有及時制定民法通則,我們就不能保證有今天的社會進步。而民法典是社會、經濟和生活的法治基礎,沒有民法典,就無法進一步實現法治社會。所以民法典正式出臺,必將開啟法治社會建設的新篇章。依我所見,我國民法典是最具有時代精神特徵的民法典。

新京報:對比現行法律,民法典有諸多突破,比如設置居住權制度、人格權獨立成編等等,其中最重要的突破是什麼?

楊立新:我認為最大的突破就是人格權獨立成編。不少國家的民法典中都沒怎麼寫人格權,法國民法典沒有寫人格權,德國民法典也一共只寫了6條,後世的民法典寫了人格權,仍然沒有我們寫得好。而我國民法典的人格權編,歷經理論和實踐以及多方面意見的激烈交鋒和論證,在世界各國的民法典中是十分先進的,把對人格權的保護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將人格尊嚴作為核心概念,讓我們每個人在人格權的保護下,在社會中都有一個主體地位,能夠像人一樣地生活。

可能有人會說,我們本來就是人,怎麼能說像人一樣受到尊重?曾經發生過這樣一起案件,一個孩子打了一下他人的寵物犬,寵物犬的主人就逼著孩子給這條犬磕頭。這就是侵害人格尊嚴,就是不把人作為人來尊重。而且,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的具體內容中具有新意,比如生命權中寫入了生命尊嚴,AI換臉、聲音權等納入到肖像權的保護範圍,都是具有時代特徵的規定。

新京報:這樣的突破之後,體現出什麼樣的立法思想?

楊立新:可以說,民法典人格權編閃耀大寫的「人」字,體現出的是人文主義的立法思想。在民法典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標誌,民法性質有一個轉變。二戰以前,各個國家的民法典主要調整財產關係,調整人身關係也主要是調整親屬之間的關係,例如婚姻家庭,對人格權比較忽略。二戰以後,全世界對人格權有了截然不同的認識,德國、日本這些戰敗國接受歷史的教訓,在憲法中寫入了人格尊嚴,不能讓歷史的悲劇重演。這樣,民法的性質就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從過去注重財產關係變成了注重人身關係,特別是保護好人格權。所以很多人認為,21世紀民法的突出特點就是人文主義,注重保護人格權。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就是人文主義最突出的體現。

新京報:有學者曾經建議,民法典中應當設立債法總則編,規定一些債的基本規則。現在的民法典中沒有債法總則編,但是有合同編,合同編能否發揮債法總則的功能?

楊立新:我原來也寫過文章,建議民法典設立債法總則編。那麼現在的民法典中為什麼沒有設立債法總則編呢?原因是,1999年以前制定統一合同法的時候,考慮到沒有債法,就在合同法總則中寫入了急需的一些債法總則的規則,讓合同法發揮債法總則的作用,滿足當時的法律適用需求。所以合同法總則就成為一個小的債法總則,債法的一般性規則差不多都寫進去了,當然不是全部寫進去,因為畢竟合同法總則的體量和規模都小。

合同法施行20多年來,大家逐步習慣,覺得債法的一些規則寫到合同法中,也是可行的。這次民法典啟動編纂之後,就把合同編通則的內容寫得更詳細一些,對債法的規則也寫得更豐滿一些。現在的合同編通則,已經不是原來的合同法總則,內容要比合同法總則豐富,寫入了選擇之債、連帶之債的規則等等,大體上可以起到債法總則的作用。

新京報:「自由」是民法典所展現的核心價值之一,比如對主體而言,無個體差別,不論社會經濟地位差距多大,在法典面前一律等同;對行為而言,所有權自由、合同自由、婚姻自由、遺囑自由等。從這個角度來評價,目前的民法典怎麼樣?

楊立新:民法典可以說是民事權利的「寶典」,是人民權利宣言書。我國民法典在總則編的第一條,就提出民法典的立法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自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分編也充分體現了對民事主體自由的確認和保障。前幾天人代會審議民法典草案,有代表評價說,民法典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典範之作。人身自由、合同自由、婚姻自由、遺囑自由、所有權自由,都是民事主體的自由,民法典規定了很好的保障規則。

新京報:有人感覺民法典反映網際網路的內容不多,僅在肖像權、網絡侵權責任幾處有所規定,這能否滿足數據時代人工智慧的現實需求?

楊立新:其實,民法典對網際網路的規定並不少,比如虛擬財產寫入了總則編;合同編完善了電子合同的訂立規則;人格權編將電子郵件、行蹤信息納入個人信息的保護範圍,明確規定不得利用AI換臉等信息技術手段侵害他人的肖像權,聲音權參照肖像權加以保護等等。需要說明的是,民法典是基本法,確定的是基本原則、基本規則,所以涉及具體問題可以由單行法來解決,比如網購糾紛,就可以在電子商務法中找到法律依據。

新京報:繼民法典之後,有代表建議編纂刑法典?還有人建議編纂環境保護法典,對此,您怎麼看?法典中的「典」字,該如何理解?

楊立新:我認為從「法」到「法典」,法典的特點是體系化、系統化、科學化。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將刑法與刑法修正案以及司法解釋加以整合、修改,規範起來,系統起來,當然可以稱之為刑法典。

新京報:從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編纂民法典,到現在民法典正式出臺,歷經5年,您現在有什麼樣的感受?

楊立新:2017年3月15日,民法典編纂完成第一步,民法總則表決通過。當天晚上,我發了一條朋友圈:「今天通過民法總則,我特別懷念佟柔老師、謝懷拭老師、魏振瀛老師以及仙逝的各位民法前輩。」現在我的感受同樣如此,編纂民法典是幾代民法學者的夙願,特別是那些已經故去的老一輩民法學家,他們終其一生一直在呼籲編纂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民法典。相信凝聚著幾代民法學者心血與期盼的這部法典,會為社會運行、人民的生產生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奠定更加堅實的法治基礎。

新京報記者 王姝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立軍

相關焦點

  • 專家:我國民法典體現人文主義立法思想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我國民法典體現人文主義立法思想王軼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在這個階段,中國人希望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能夠得到充分的確認和保障。——楊立新 新京報記者 浦峰5月28日下午,我國首部民法典表決通過,中國正式進入民法典時代。民法典編纂過程中體現了哪些立法思想?民法典出臺對我國法治建設有哪些深遠意義和影響?新京報記者專訪了參與民法典編纂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立新。
  • 楊立新:民法典對虛擬財產作出規定在世界上系首個
    楊立新:民法典對虛擬財產作出規定在世界上系首個 2020-05-22 01:06:15   楊立新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立法專家委員會立法專家,參與民法典編纂。
  • 讀懂民法典|楊立新:這是整部民法典的最大亮點
    民法典應當怎樣規定人格權,是一個學術問題和民法立法技術問題。人格權法究竟規定在民法典總則編,還是規定在分則中,確實有立法傳統的問題。民法典單獨規定人格權編的立法模式,既不是德國法潘德克吞體系的傳統,也不是法國法系的三編制模式。
  • 獨立成編 民法典這一編處處閃耀著大寫的「人」字
    人格權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一個最大的亮點,通篇閃耀著大寫的「人」字。從保障公眾私生活「安寧權」,到構築個人信息安全防火牆;從全面建立反性騷擾制度防線,到及時應對AI等新技術對人格權的挑戰……民法典加強人格權立法,強化對人格的全面保護,讓人民生活更有尊嚴。很多人認為,21世紀民法的突出特點就是人文主義,注重保護人格權。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就是人文主義最突出的體現,它與德國民法典、瑞士民法典、魁北克民法典、烏克蘭民法典規定人格權法的做法都不相同,具有鮮明的創新性。
  • 楊立新:民法典繼承編草案七大進步,應保障自由支配遺產權
    歷時五年編纂,中國即將邁入民法典時代。編纂民法典是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立法任務,這部被喻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法典,影響著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事關私權保障和社會責任實現,備受矚目。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5月22日起召開,民法典草案將提請全國人代會審議,新中國首部民法典呼之欲出,中國民法制度將迎來民法典時代。民法典問世之際,澎湃新聞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天津大學法學院卓越教授楊立新,以此解讀民法典繼承編草案的進步和不足。
  • 新中國首部民法典呼之欲出:新時代大寫的公民權利宣言書
    令楊立新印象深刻的是求學時,佟柔僅就「所有權」三個字,就講了16節課,一節課45分鐘。  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認為,《民法通則》的誕生,「結束了中國沒有系統的民事立法的歷史」。  上世紀80年代,圍繞是先制定民事單行法還是民法典,法律界曾經有過一場爭論。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彭真一錘定音。
  • 兩會瞭望|民法典:每一條款背後都是大寫的「人」字
    「民事權利保護即將進入法典時代」「民法典『磨法師』,六十六年『磨一法』」「民法典來到身邊,這些乾貨你get到了嗎?」……近日媒體上關於民法典的報導不少。民法典之於百姓權利、社會治理、國家法律體系的地位和意義,以及國家立法機關、幾代民法學家和法律工作者為此付出的努力,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公眾面前。
  • 楊立新:民法典規定生命維護權為生命權內容的正確性——兼與否定...
    原創 楊立新 上海市法學會楊立新 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這應該是關於民法典分則是否設置人格權編的第一次大爭論,結果是沒有採納少數學者的意見。1999年統一合同法制定完成後,立法機關決定編纂民法典,成立了9人組成的民法典編纂領導小組。在討論民法典分則各編的立法結構時,小組成員又發生了激烈爭論,多數人主張民法典在總則編之外,規定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和涉外民事關係法律適用編。
  • 最新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實施
    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代表們摁下表決器,民法典高票通過。 全文1260條、10萬多字,包括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七編,是共和國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是迄今為止我國條文數最多的一部法律。 作為民法學者、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孫憲忠全程參與民法典編纂。
  • 楊立新:人格權是民法的確定性概念
    (史尚寬:《債法總論》,榮泰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54年版,第140、129頁)王澤鑑教授認為,人格權之構成法秩序的基石,在於其體現人性尊嚴及人格自由發展的價值理念。人性尊嚴在彰顯人的主體性,即以人為本,不以人作為手段或被支配客體。人格自由發展才使個人能夠自我實現,而形成其生活方式。
  • 民法典實施在即 助推國家治理能力再提升
    陳宇表示,本次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其中又單獨用了一個章節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做了規定,明確了隱私權的概念,規定禁止偷錄、偷拍、偷窺等行為,不得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體現了對人民群眾最關切利益的保護。
  • 【名家說法】楊立新: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立法的創新發展 | 前沿
    中國民商法律網本文摘編自楊立新:《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立法的創新發展》,載《法商研究》2020年第4期。本文未經原文作者審核。【作者簡介】楊立新,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民商法律網授權學者。全文共3630字,閱讀時間約9分鐘。
  • 《民法典》立法專家7編1260條文最詳細解讀(建議收藏)
    為幫助大家對《民法典》進行體系性學習,我們智元法律課堂請來最權威的老師,如民法典各組編撰專家如楊立新教授、馬憶南教授、尹田教授、孫鵬教授等等,對《民法典》各編進行了深入梳理,幫助大家提高學習效率,省得誤入歧途。
  • 民法典誕生的時代意涵
    民事法律深深植根於人們的社會生活,包羅社會生活萬象,幾乎所有的民事法律活動都能夠從民法典中找到指引和遵循。民法之治是私法之治,通過民法典型構社會生活私領域的理性化氣質,其能夠為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堅實有效的法治供給,必將成為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化解方案中民事法律側面的「指導手冊」。  二是民法典體現了人民至上的思想。
  • 楊立新教授詳解民法總則熱點、爭點和難點
    一、民法的淵源:《民法總則》第10條 《民法總則》第十條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法國民法典》規定,法官不得拒絕裁判。有法律依法律;無法律依習慣;無習慣依法理。1930年代國民政府民法典也是如此規定。
  • 【民法典小知識】民法典實施的背景和重大意義
    【民法典小知識】民法典實施的背景和重大意義 2020-09-23 09: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民法典總則與分則之間的統轄遵從關係
    因為立法時間要求方面的壓力,民法典分則的編纂事實上也存在著急於求成和事務主義的現象。在這種背景下,最能體現民法科學原理、體現民法體系性和科學性特徵的民法典總則編,它的思想和一些重要的規則確實一度被輕視甚至被忽視了。民法典分則各編編纂過程中出現了不少立法創意和觀點,它們雖然可能帶來了法學的繁榮,但是事實上也造成了分則編部分內容與總則編相脫節的問題。
  • 民法典:植根中華文化 彰顯民族智慧
    民法典凝聚了中華法律文化精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系統整合了新中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範,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鑑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由此可見,民法典不僅從廣博的世界法治文明中來,更是從偉大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來,從波瀾壯闊的新中國法治實踐中來,是一部凝聚並閃耀著中國人首創精神與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偉大法典。
  •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人文主義思想
    「文藝復興」運動的思想體系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最初表現。它的思想核心是資產階級個人主義,它的理論基礎是資產階級「人性論」。人文主義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束縛謀取自身政治經濟地位的思想武器。
  • 民法典讓美好乘車體驗與你環環相扣
    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開創了我國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具有裡程碑意義。民法典實施後,現行的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將被替代。民法自為民之法,是對人們真實生活中行為規範的一種素描,中國民法典不僅僅是理論層面與思維層面的,而是源於生活實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