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植根中華文化 彰顯民族智慧

2021-01-15 環球網

本文轉自【光明網】;

【專家論壇】

作者:易軍(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法學方法論視角下民法基本原則的解釋與適用研究」負責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2020年5月28日,舉世矚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頒行。中國人民從此擁有了一部真正屬於自己的民法典。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民法典構築了全面依法治國支柱、奠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權基礎,將有效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民法典凝聚了中華法律文化精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法典系統整合了新中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範,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鑑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由此可見,民法典不僅從廣博的世界法治文明中來,更是從偉大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來,從波瀾壯闊的新中國法治實踐中來,是一部凝聚並閃耀著中國人首創精神與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偉大法典。

民法典高度重視「習慣」「公序良俗」的作用。相較於制定法,作為非正式制度的習慣更貼近人們生活與心理,對人們影響更大,也能更好地被接受與適用。習慣也是社會發展的紐帶,將現今與過去的歷史傳統緊密關聯。民法典將習慣規定為民法的法源(第10條),還在其他17個條文中規定「習慣」或「交易習慣」,充分體現了開放包容的立法態度和對民眾生活習俗的尊重。善風良俗是國家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一般道德,它大量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民法典將公序良俗確立為民法基本原則(第8條),反映了人們美好的道德願望,有利於規範指導人們的日常生活。

民法典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本主義」思想。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濃厚的人本主義思想,「天地之性人為貴」所倡導的人的價值和尊嚴,與現代法治精神相契合。民法典以人民為中心,將保護民事權利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法典的宏觀結構、中觀制度、微觀規則為舞臺,建構出一套科學完備、氣勢恢宏的民事權利體系,切實回應人民的法治需求。

中國古代矜恤老幼婦殘,體現了扶助社會困難群體的文化傳統。民法典特別注重對弱者利益的保護。如第658條不允許贈與人撤銷具有救災、扶貧、助殘等性質的贈與合同,第666條為保障陷於窮困的贈與人而允許其不再履行贈與義務;第810條不僅延續《合同法》規定的公共承運人強制締約義務,而且確立了受要約人強制締約義務的一般條款(第494條第三款),以維護更多要約人利益等。

民法典汲取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崇德尊法」思想。禮法結合、德主刑輔是中華法系的基本特徵與結構。《唐律疏議·名例》說「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兩者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民法典注重發揮道德教化在培育民法文化、滋養民法精神、促進民法實施、增進社會文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鮮明的體現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法典編纂中,將民法的技術性、規範性與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性有機結合起來。

民法典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誠信」「友善」思想。中華傳統文明尊崇「敦誠守信、親仁善鄰」的處世之道。孔子云:「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將「信」看作是人立身行事的根本。孟子云:「誠者,天下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將「誠」作為人天之間的媒介。此精神在法律上的表現就是賞信罰必、嚴治詐偽。民法典不僅將誠信確立為民法基本原則(第7條);還經由諸多具體制度使誠信原則發揮積極功能,如依情事變更制度調整給付法律效果(第533條)、將誠信原則作為權利行使的準則(第132條)。

在艱苦的生存與生產鬥爭中,中華民族為應對「天有不測風雲」,需群策群力,團結互助,由此形成了以和為貴、和睦相處的民族精神,以及鄰裡之間相互幫助、禮讓睦鄰的傳統美德。民法典汲取這些美德並發揚光大,如要求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係(第288條);要求繼承人本著互諒互讓、和睦團結的精神,協商處理繼承問題(第1132條);要求離婚時有負擔能力的一方適當幫助生活困難的另一方(第1090條)等。

民法典汲取了中華傳統文化中注重家庭倫理的思想。中國傳統文化高度重視家庭倫理,強調家庭在國家中的重要性。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將家庭倫理作為社會倫理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家庭建設的重要意義,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民法典注重維護家庭倫理,倡導「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規定夫妻之間互相忠實、尊重、關愛義務,以及家庭成員之間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義務等。

民法典汲取傳統文化中的「秩序」思想。中國傳統文化重視秩序,注重社群價值與整體利益,強調個人的自我克制與約束,通過設定個人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的義務構造出一種序列化的穩定社會形態,以維持和諧的社會秩序。民法典超越近代民事立法的權利本位觀,對所有權絕對觀念、合同自由加以修正與限制,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權利義務責任相適應,以謀社會永續發展。如將「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確立為基本原則(第8條),明定禁止權利濫用原則(第131條),明定違反強制性規定或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第153條),建立強制要約與強制承諾制度(第494條第二、三款),加強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處理功能(第534條)等。

民法典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我國民法典創造性迭出,其在抽象理念、宏觀結構、立法技術、微觀制度設計等諸多方面具有鮮明特色,為人類法治文明的發展與進步提供了中國經驗、貢獻出中國智慧。

體系結構上的貢獻。我國民法典通過使人格權、侵權責任獨立成編,貢獻出一個嶄新的民法典編纂結構。在歷史上,法國民法典建立的「三編式」(人—財產—取得財產的各種方法)結構、德國民法典建立的「五編式」(總則—債權—物權—親屬—繼承)結構具有範式意義並產生了廣泛影響。我國《民法典》建立了由「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構成的「七編式」的獨特結構,這是一個極富原創性的新結構,為其他國家編纂民法典提供了可資參酌借鑑的新樣本。

立法技術上的貢獻。傳統大陸法系國家民法典未對民法基本原則進行集中或系統的直接表達,我國民事立法歷來比較重視立法的價值宣示功能,各法在法律文本中明確規定該法領域的基本原則,已成為一種立法傳統。民法典詳細規定權益保護、平等、意思自治等8項基本原則,進一步鞏固了這一傳統。這種重視價值宣示功能、全面列舉基本原則的立法技術構成了我國的立法優勢,已開始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產生影響。

抽象理念與具體制度上的貢獻。僅以民法典有關環境保護的理念及制度為例。面對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民法典秉持綠色理念,不僅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基本原則(第9條),而且設計了一系列精細制度,如業主的保護義務(第286條第一款規定)、用益物權人的保護義務(第326條規定)、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時的保護義務(第346條)、合同履行中的保護義務(第509條第三款)、債權債務中止後的回收義務(第558條)、出賣人包裝時的保護義務(第619條)、出賣人的回收義務(第625條)、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責任(侵權責任編第七章)等,由此建構出一套較完整融貫的制度體系。這是當今世界有關環境保護最先進的民法制度系統,是我國民法典對世界民事立法作出的重要貢獻。

只有在中國豐富的社會實踐、悠久的歷史傳統所形成的深厚土壤中才能誕生出中國人自己的民法典。這部凝聚著中華民族古今智慧、洋溢著中國特色和時代氣息的民法典,為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奠定了堅若磐石的厚重基礎,成為實現民族復興、走向繁榮昌盛的「國之重器」;它致力於解決時代問題、充分反映二十一世紀時代特徵,必將以其提供的中國方案裨益人類法治文明。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15日 11版)

相關焦點

  • 植根經典文化沃土 挖掘校訓育人價值
    耐人尋味的是,中國各類院校的校訓其立意多源於傳統經典文化,深受中華經典文化的滋養,呈現出中華經典文化價值傳承取向。換言之,我國博大精深的經典文化,為大學校訓的提出和確立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校訓所蘊含的教育真諦,不難從中華經典文化中尋覓。顯然,傳承中華經典文化價值是中國大學校訓的根本特性。就我國已有大學校訓的經典文化價值傳承取向而言,具有如下特點。
  • 圍棋是凝聚著深厚中華文化的智慧遊戲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距離實現「中國夢」無比接近的歷史時刻,我們是否可以這樣定義圍棋這項誕生於偉大的中華民族之手的文化瑰寶:圍棋是一項凝聚著深厚中華文化的智慧遊戲。圍棋是一項智慧遊戲體育是一種遊戲,這可從「奧運會」的英文本名(「OLympicGames」,直譯即為奧林匹克遊戲)中得到最直觀的表述。
  • 習近平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
  • 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中華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明確要求:「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當今世界,文化軟實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傳統文化融匯了眾多民族文化、思想和智慧,形成中華民族所特有的理想信仰、精神追求、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 傳承民族傳統體育彰顯辦學特色——記南京理工大學首屆中華傳統...
    張駿特別強調,多年來,學校高度重視中華傳統體育普及推廣和教育教學改革,其中民族傳統體育舞龍項目已形成鮮明特色,在國內具備顯著優勢。校舞龍隊代表國家和江蘇省在世界龍獅錦標賽、亞洲室內運動會、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和全國龍獅錦標賽等重大賽事中共計獲得20餘項冠軍,學校被江蘇省授予「特色體育學校」稱號,獲批「全國龍獅培訓基地」和「江蘇省民族傳統體育培訓基地」,學校還承辦了第九屆全國龍獅錦標賽。
  • 博雅研究丨建設國家文化公園 彰顯中華文化自信
    來源:經濟雜誌國家文化公園是彰顯「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標識,2019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開創文旅融合發展新紀元。
  • 科學技術史研究者董傑:彰顯民族智慧 振興傳統工藝
    同往年一樣,內蒙古師範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副教授董傑作為科普活動周的主講人,來到內蒙古相對落後的邊遠農牧區,為當地居民講解民族傳統工藝與傳統文化知識。對於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董傑一直竭盡心力並樂在其中。2008年,在他的積極組織與申報下,瀕臨失傳的「蒙古族傳統牛角弓製作工藝」被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隴川縣第二屆勞模事跡展播:傾心植根民族教育 助力邊疆繁榮穩定——李勇
    擔任校長13年來,他集思廣益並結合學校實際,確定了「讓各族學生成才,讓中華文化紮根」的辦學理念,結合學校多民族學生聚集的優勢,將「多彩民小共有家園」確定為辦學目標,推動學校朝著全縣一流、全州知名、全省有一定影響力的邊疆一流民族小學的目標邁進!
  • 【民法典小知識】民法典實施的背景和重大意義
    【民法典小知識】民法典實施的背景和重大意義 2020-09-23 09: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享文化之繁榮,促文化之交流,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我們自豪於生長在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文化的泱泱大國,擁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注重汲取外國優秀文化,豐富發展本國文化並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太極聖地陳家溝,居住研習太極拳的外籍學員,魯能足球俱樂部的小球員們赴巴西練習足球,學習葡萄牙語以及義大利作曲家將中國音樂融入歌劇《圖蘭朵》都體現著積極的文化交流與傳播。彭麗媛說:"傳統文化是我們最好的精神食糧。"因此文化交流的前提是對本民族文化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
  • 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原標題: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新時代必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 打開 國家形象設計當提煉文化精髓(設計之美·新時代 新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以設計為手段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助於更好地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新的時代,一系列彰顯國家形象的優秀設計,無不植根於文明視野、美學精神、生活方式。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理想信念教育
    借鑑和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要素和有益經驗,既可以為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引導路徑,也可以弘揚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實現民族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大學階段是培養青年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形成文化自信的重要階段,只有充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理想信念相耦合,將個人理想信念和民族國家命運相耦合,才會進而轉化為鍥而不捨的、披荊斬棘的具體實踐。
  •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關係中華民族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第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和中華兒女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我們文化發展的母體,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和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 黃至安委員: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增強民族認同感、自豪感
    全國政協委員黃至安人民網北京3月13日電 ( 林洛頫)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國民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思想文化,達到凝聚民心,增強民族認同感、自豪感和愛國心是當前我國社會的重要職責之一。」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湖南省道教協會會長黃至安提出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建議。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 2021山東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科技之美彰顯中華文化之風
    2021山東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科技之美彰顯中華文化之風 2020-12-04 13:56:40| 來源:中公教育 杜怡蒙 申論考試是山東公務員考試必考科目之一,想要在山東省考申論中取得好成績
  • 北京中華民族園,了解中華各民族的文化及民族風情
    中國有56個民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但是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你一日看盡56個民族的風土人情。來北京中華民族園,了解中華各民族的文化以及民族風情,同時感受民族園四季的氣息和大自然的美好。北京中華民族園營業時間:08:30-晚16:50 北京中華民族園地點:北京市朝陽區民族園路1號信息來源:大河票務旅遊北京中華民族園以展示中華五十六個民族的民俗文化為主題,既是集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建築、民俗風情、歌舞表演、工藝製作以及民族美食為一體的大型民族文化基地,也是一座復原、收藏、陳列和研究中國56個民族文化、文物
  • 一座展示民族文化的專題博物館
    博物館建築面積3.3萬㎡,藏品包括古代銅鼓、民族服飾、織錦刺繡、生產生活用具、民間工藝、民居建築等。常設《穿越時空的鼓聲—銅鼓文化》《五彩八桂—廣西民族文化陳列》《壯族文化展》《多彩中華—中華民族文化展》《繽紛世界—世界民族文化展覽》《昨日重現——百年老物件展》6個固定陳列展覽。
  • 弘揚光大中華文化元素
    「中華文化元素」,指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進程中鑄造的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中國韻味的基本質素,如陰陽和諧、五行相生相剋、家國天下情懷、民本思想、區別於拼音文字的形義文字等。它們生長發育於中華民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中,蘊藏於中華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觀念文化中,為海內外華人所認同和信守。   中華文化的不同級次、不同門類包含著各具個性的元素。
  • 《民族文學》展現各民族燦爛文化
    金秋十月,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會議圓滿落幕的喜慶氛圍中,《民族文學》蒙古、藏和維吾爾文版迎來了10周年刊慶。  《民族文學》雜誌是國家級少數民族文學期刊,漢文版於1981年創刊。2009年,《民族文學》蒙古、藏和維吾爾文版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