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語言是人們的溝通工具,是傳遞信息的,每個人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是由多個字組成,每個字都有每個字的含義,組成一句話就會產生出多個含義,從而體現了語言的魅力。那麼一句話理解一般分兩大類,一個就是正面的,反之就是負面的。
在很多時候,「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都是在責備某個人說話不注意,傷害了別人,那麼這就是負面。
我之前就經歷過一次非常尷尬的事,那是我剛大學畢業,當時真是義憤填膺,充滿信心地步入了社會,迎來了我人生第一份工作,可是幹著幹著總覺得這份工作完全沒有專業性,感覺學不到任何東西,於是準備著辭職,當時我剛好在出差,和一個同事一起,當時我知道我準備辭職,於是過來問「幹得好好的,咋突然要辭職」,於是我直接把我心裡話講出來,反正就是一些感覺沒有前途的話,不想浪費時間。
我剛一說出來馬上就感覺不妙,因為我這個同事比我要大上好幾歲,我這麼一說,他立馬就會說「那你是說我已經浪費了好幾年了」,當時我的冷汗馬上就冒了上來,反映了十秒時間趕緊說,「其實我主要原因就是不想離家太遠」,隨便找了個理由搪塞過去。
我這個例子就是大家常說的「說話不經過大腦」,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就離職了,經歷了我感覺非常煎熬的幾天,找了好幾天工作,想去的沒有通知,通知的感覺不靠譜,當時我就在想,我當時那個同事可能並不是覺得我說他浪費時間,可能在想這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傢伙。
還有的時候,「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是別人不經意說了一句話,聽的那個人突然得到了什麼啟示。
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劉伯溫在十幾歲的時候,有一天,他看見河邊有很多婦女在河邊洗衣服,發現其中有一個婦女身邊有很多衣服,看上去洗得很辛苦,之後他又過來,發現這個婦女的旁邊還是很多衣服,於是就過去問,你為什麼洗這麼多衣服,難道你不感覺累嗎,婦女卻說,我沒有感覺洗這麼多衣服累,就是感覺洗一次衣服我就能練習一次洗衣服,多洗一件我就能多練習一次,這樣就能知道怎麼洗才能洗得好。
劉伯溫聽了之後,馬上就感覺她對自己教訓,覺得在告訴自己讀書要讀一百遍,寫字要寫一百遍,這樣才能熟,所以他給自己取個名字叫「劉百溫」。
這幾個例子,我們發現「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正負面影響,都是人的一念之差,其實,我們應該要有一種正能量的感覺,不要亂想所謂的「弦外之音」;有時候,還可能就是說這人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