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有句諺語:「一張能說的嘴,是取之不盡的財富。」
有時候我們無意之間的言語可能會成為傷到他人的利器,雖說我們是「說者無心」,但畢竟「聽者有意」,這些事難免會在我們的生活中造成不良影響,從而影響到跟他人之間的相處。
特別是在跟愛人之間相處之時,由於我們在跟關係親密的人之間相處時會比較放鬆,所以可能更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
等到產生誤會後,我們還會想為什麼會這樣?我也沒說什麼啊?可能我們自己都會覺得不可思議,會因為某一句話而讓兩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尷尬。
我們不可能去要求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神經大條之人,還是會有很多比較敏感的朋友。所以就只能「嚴於律己」,讓自己養成一個好好說話的習慣,以免因為一些無心之言傷到朋友、家人。
說話本身就是一門比較高深的學問,如果利用好了,那麼就會成為我們成功路上的鋪路磚;而要是利用不好,則會成為傷害他人的利器,成為我們前進路上的阻礙。
所以我們要學會說話,掌握說話的技巧,然後把這種能夠貼近人心的說話方式養成習慣。
這樣我們就可以在跟他人交流時,自然而然地說出貼近人心的話來。
對於時常說話會不經意間就傷到他人的人而言,我總結歸納了一套說話的「公式」,供大家參考學習。
我將其稱之為:「三言兩語」。
「三言」:先友好,再同情,後讚賞
語言的溝通交際是建立在心理接觸基礎上的人際交往。所以我們在說話之前,要知道心理因素對語言交際的影響是很直接,也很關鍵的。
因此,我們在跟人交流時,要注意使自己的語言貼近對方的心理,儘可能消除由於心理障礙造成的隔閡。
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任何事物的接受,首先是心理上的接受,之後才是行為上的接受。所以把話說到人的心坎裡,事情才能更好辦,關係才能更深入。
基於此,我首先總結出了「友好」的說話方式。
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只要我們保持友好的態度跟人交流,那麼即便剛開始對方並不接受你,但也不好直接拒絕。
那些一開始就用目中無人、敵對等態度來交流的人,往往都不會得到他人的認可。即便你因為地位或者其他因素不好直接拒絕你,但一般都不會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友好」是一種態度,不代表你要去「逢迎」、「恭維」或者「溜須拍馬」,最好體現「友好」的方式,其實就是熱情、真誠。
不卑不亢的友好,就是真誠。
當你的「友好」被對方認同之後,我們就要開始「同情」。
什麼是同情?一般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在感情上對別人的遭遇產生共鳴;二是指有共性,有同一性質。
所以在說話方式上,我們所謂的「同情」就是指自己要通過語言的表達,跟對方站在同一個角度上來。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感同身受」。
這需要你懂得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和角度來考慮問題,並通過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時候對方會認為你跟他是「同一類人」。
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能夠讓你的語言跟對方「同情」,就等於是跟對方「投機」了。
具有共同語言的交流,自然會更加順暢,而對方也會接觸很多對你的「敵意」。
到這個階段,我們也不能太鬆懈,以為大家是「同一路人」所以就可以放鬆警惕。為了能夠更好讓交流更深入,我們還需要由衷地「讚賞」。
讚賞的目的,是為了讓對方覺得跟你之間是「相見恨晚」,因而產生「一見如故」的感覺。
當對方有這種感覺的時候,那麼接下來你要做什麼事情就會順利很多了。因為此時,對方已經從心理上接受你了,心理的接受會讓對方行為上給予你支持。
從這個觀點出發來看,我們生活中那些所謂的「相見恨晚」其實都是在語言交流的基礎上產生的。
也就是說,「緣分」這種奇妙的東西,我們是可以掌握在手中的。
「兩語」:先自己闡述觀點,後讓他人來判斷
當我們通過「三言」的方法已經讓對方跟我們之間產生了「一見如故」之感後,那麼接下來我們還需要掌握一種說話的技巧:「兩語」。
我對其簡單的概述就是:先自己闡述觀點,然後讓對方來判斷和抉擇。
甚至當對方在之前已經了解過你的需求之後,還可能會主動提出解決你需求的方案來。
這就是「語言是取之不盡的財富」的意義所在了。
但我們還是需要把自己的觀點闡述清楚,以便對方能夠給予更適合更貼切的解決方案。
這時候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闡述完自己的觀點之後,不要自己做結論和抉擇,而是要讓對方來幫你判斷。
比如人際關係大師卡耐基先生在講述的親身經歷的故事中,就提到過這樣的語言技巧。
他想要房東給他降房租,通過友好、同情、讚賞的「三言」方法獲得了房東的認同和接受,在卡耐基先生闡述了自己目前的狀況,以及無法支付高昂房租的緣由後,他並沒有直接提出解決的方案。
反而房東通過他描述的情況,把房租降到了他能夠接受的範圍。
於是兩人的談話就這麼愉快的結束了,而且房東還主動提出是否需要裝修房子的詢問。
這就是利用好了語言所帶來的好處。
寫在最後
我所歸納的「三言兩語」中,「三言」是一種說話的態度和感情遞進的邏輯,「兩語」則是一種語言的技巧方法。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仿佛天生就有一種魅力,三言兩語就能使得雙方的關係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新層次。
如果我們也能夠把「三言」的情感遞進技巧和「兩語」的語言溝通技巧運用熟練,那麼我們也可以成為這樣的人。
簡單來說,其實只要我們能夠把對方當成自己人,以雙方的共同意願為出發點考慮問題,那麼自然而然對方就會被你的正常所感動。
要是我們能夠給自己養成「三言」、「兩語」的說話習慣,就不會在「無意間」說出傷到他人的話來。
而且還能夠讓自己的語言更貼近人心。
這樣的說話方式,無論是在工作中、朋友交際中,還是在跟家人溝通過程中,都會非常實用。
口才是什麼?其實不就是「三言」和「兩語」麼?
—END—
本期話題:你是否具備「三言兩語」拉近他人關係的能力?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