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是人們進行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一切好的不好的我們都可以講出來,有心的或者無意的。
有些人跟別人說起話來從來都是口無遮攔,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這類人說的委婉一點,叫做口直心快,說得不好聽一點,叫做自私。
而有些人,他們在和別人說話的時候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並且對自己將要說的每一句話都會以聽話人的角度來判斷一下,所以,用此方面會很考究,說起話來也不會讓人多心,他們深知「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這是一種難得的修養。
每個人或多或少會有些不願意或者不想提及的事情,而作為說話人的你如果能夠儘可能避免觸及這些話題,這是最基本應該做到的。
然而,懂得「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是在這個基礎之上的提升。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敏感的神經,只是有些人願意把對別人的意見表現出來,而有的人卻願意選擇沉默,但是無論是哪一種情況,當別人說的話會讓人有所聯想並且會產生不太愉快的感受。
作為聽話者,你可能會對別人說的話產生各種各樣的感受,好的不好的你都可以有親身感受,但是作為說話人,你未必能夠很好地理解聽話人的感受。
而懂得「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只是需要說話人能夠站在聽話者的角度去考量自己將要說的話是否會對人家引起不好的感受,實質上,是一種有意識地去理解別人的做法。
而與之相反,如果說話從來都沒有意識去理解別人的感受的話,那麼很多時候,不知不覺中你就會觸及到別人的敏感的神經,聽話者也會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尊重,這樣的話,在別人的心目中肯定會留下不太好的印象,無論他們表現得多麼禮貌,他們本質上與愛說人閒話的人是一樣的,是不值得尊敬的。
在說話中懂得體會別人感受的人往往更受尊敬,因為他們一開始就懂得為別人著想,所說的話字裡行間無不體現了對聽話者感受的顧及,這是他們對聽話者一開始就有的尊重,而真正的尊重從來都是相互的。
打個比方,在交流中,說話人就像是東道主而聽話人就像是客人,體貼周到的東道主會給客人留下很好的印象與體驗,因此客人更願意尊敬他們,而不識大體隨隨便便的東道主會讓客人感覺自己不受尊重,到頭來,自己也肯定難以贏得別人的尊重。
與人交流時,應該時刻有一種相互尊重理解的意識,說話前要考慮一下聽話人的感受,這是一種東道主般的細緻與用心,更是一種值得尊敬的修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