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語言學知識,我們知道,語言是約定俗成的,包括其發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語言也會發生演變,讀音也出現了變化,為了方便交流,官方也一直在修正,或者說為了統一標準而進行改動,例如前段時間關於「斜」、「鑿」等字讀音的更改(似乎引起了社會上不小的反響)。事實上,雖然詞典樹立了標杆,但是也沒未必人人會遵守,所以也就出現了種種語言讀音的怪現狀,也不知道是無心抑或有意。
姓氏的讀音
姓氏的讀音似乎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主要是由于姓氏的發音和作為常用字的讀音不一樣。不知道的人讀錯也就算了,怪就怪在不少自身就是這個姓氏的人也往往把它讀成一般的音調。例如「任」,作姓氏時讀成第二聲,但有些姓「任」的人就讀成了第四聲。「華」字剛好相反,作姓氏時讀第四聲,可有的姓「華」的人就讀成了第二聲。
上述情況可能有兩種原因吧。第一,他們明知故犯,免得要向別人解釋一番;第二,在他們的老家,已經習慣這種讀音,故此無視詞典的規範。例如,有姓「解」的名人就說過,他們家鄉都說自己姓「jie」(第三聲)而不是「xie」(第四聲)或「hai」(第四聲)。比較特殊的有「覃」姓,既有讀「qin」(第二聲),也有讀「tan」(第二聲),這就讓人難以分清了(一般以前者為多)。
還有一種有趣的情況,出現在「符」姓上面。這個「姓」不太常見,相關的大名人更是罕見(其實祖籍海南的香港明星方中信原名就是這個姓氏)。正常來說,這個姓就讀第二聲,沒有任何的特殊之處,可奇怪的是很多人卻偏偏把它讀成了第四聲,也許是更多的想到了「付」姓吧。由於同音問題,有的姓氏用於一些詞組時容易出現「歧義」(甚至尷尬),例如「付總」就和「副總」發音相同,類似的還有聶處(長)、姓焦,等等。
還有些字的讀音,雖不是姓氏,但屬于姓名,讀音也有所不同,最著名的就是陳寅恪了。最初根據學者們的考證,恪應該讀成「que」(第四聲),這是陳寅恪老家的發音。於是,一時間,把這個名字念成這個讀音成為了一種文化時尚。但慢慢的質疑聲四起,因為「恪(que)」這個讀音詞典是沒有的,不能這樣「搞特殊」,於是,又刊登了各種匡正的文章。現在應該已經一致讀為陳寅恪(「ke」,第四聲)了吧?(有趣的是,和陳寅恪先生天賦相似的另一位學者,錢鍾書先生,「鍾」還是「鍾」的寫法也引發過爭議。)與之相似的還有賈平凹,雖然「wa」(第一聲)的讀音還是存在的。此外,「茜」也是一個有意思的字,用於中國的人名時讀「qian」(第四聲),用在翻譯西方女性名字時,則讀成了「xi」(第一聲),如茜茜公主。原本「xi」這個讀音因為音譯而產生(其實應該算是一種訛誤吧),但對於追求洋氣的人來說,或許也會把自己的名字念成這樣吧。
多音字的讀音
多音字常常給人們造成了極大的困擾,特別是考試的學生。這種「反人道」的讀法會不會有一天被消除了呢?這裡說一下「翹」這個字。很多主持人都喜歡說「翹楚」這個詞(確實顯得有文化一點,未必是主持人主動使用,而是編導或文案寫在主持稿上面的),遺憾的是,幾乎無一例外把「翹」讀成了第四聲(還不一定知道它的含義)。
「翹楚」一詞源於《詩經》,「翹翹錯薪,言刈其楚」,讀第二聲。事實上,早期和「翹」字相關的詞組基本都讀成第二聲(看《古代漢語詞典》就明白了),後來和口語相關的更多讀成第四聲,例如「翹尾巴」、「死翹翹」等。兩種讀音從詞義來說區別幾乎是微乎其微的,不難猜測,第四聲應是後來才出現的,慢慢取代了第二聲(不妨說是以訛傳訛,這個有待語言學家考證了),如果將來合併只有第四聲的讀音,也是不足為奇的。畢竟,語言本來就是約定俗成的,讀錯的人多了,也就只好將錯就錯了。(很多成語的用法也是如此,例如「感同身受」。)再者,莊子說「得意忘言」,明白意思就行了,何必太較真呢?
近年似乎用「翹」作名字的人多了起來,尤為女孩子,且好像都是第四聲吧?唐代女詩人魚玄機的侍女就叫綠翹,被魚玄機失手殺害。相關名人還有刺殺孫傳芳的「民國俠女」施劍翹(據說電影《邪不壓正》中的角色就用她作為原型)。
有一種花叫「連翹」,也是讀第二聲,但也是被人們讀成了第四聲。連翹和迎春花相似,花期也是一樣,容易被搞混。每年花開的時候,很多人都把連翹說成了迎春花。他們興高採烈的和連翹合了影,還以為那就是迎春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