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語言文字讀音調整引發的思考

2020-12-15 百態人百態事

曾經費了我們九牛二虎之力才記住的讀音,如今被改了,真真是難以理解。

有人說,漢字語音的變化有專家的考量,調整也無可非議,背後的原因無非是因為很多人會把讀音讀錯,但是,如果僅僅是因為讀音難記憶就把它修改,今兒失去了漢語特有的美麗意境,我覺得並不可取。文化的積澱不是一朝一夕完成,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一點一滴的累積,這裡面飽含了古人多少的智慧和美麗憧憬,如果就單單因為難以記憶,未免太過草率了。

漢語是神奇的精靈,是美麗的化身。如果你真的愛上她,就會讀懂她在靜斂中醞釀著的難以抗拒的力量,在平和中飽含著的無限柔情。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 -百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演變,漢語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也是至今通用時間最長的語言之一。

「橫撇豎捺點折鉤」原本是毫無知覺、毫無感情的客觀存在,但當它們經過無數個看似無序的排列組合併列在一起時,便忽而具有了靈性,成了神奇的精靈,那躍然紙上的每個字符、每個詞語、每個句子便承載了無數的使命,這就是漢語的美麗。如果說「焚書坑儒」 使秦始皇罪不容誅,那麼「書同文」的規定絕對可以成為寬大他的理由。因為「書同文」使漢語的美麗得以代代傳承,於是今天的我們才會一次又一次為漢語的美麗所陶醉。

美麗的漢語可以用最簡單的字符傳達最豐富的內涵,十分耐人尋味。比如「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句九字,如果說話者的重音分別在「我」「說」「他」「偷」「我的」「錢」上則會產生多種理解。如「我」沒說,可能別人說了;我沒「說」,可能我暗示,了;我沒說「他」,可能說別人了;我沒說他「偷」了,可能是他拿了;我沒說他偷了「我的」,可能說他偷了別人的;我沒說他偷了我的「錢」,可能說他偷了我的其他東西。看看,簡單的幾個字符,湊在-起競如此神奇無比。難怪外國留學生無論如何也搞不懂為什麼說「你不是東西」會惹來白眼甚至反唇相譏了。

No matter the ending is perfect or not, you cannot disappear from my world。

當你看著這句話是,要怎麼翻譯?

不管怎麼樣,都不允許你離開我的世界?

還是~

我的世界不允許你的消失,不管結局是否完美?

時代在進步,我們不能因循守舊,總要有所改變,但是,同樣有些東西,需要堅持!

相關焦點

  • 正確讀音還是大眾讀音?一場對語言發展變化問題的思考
    漢字讀音要改?近日,小學語文課上的字詞標音問題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事情起源於網上熱傳的一篇文章——《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文章提及,部分漢字的讀音因為遷就大眾讀音而進行了更改,把原本「錯誤」的讀音改成了標準讀音。
  • 讀音調整體現時代變遷
    說是舊聞,因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早就對一些漢字重新作了正音。在2001年4月印刷的《現代漢語詞典》上,「說客」就已經由「shuì kè」改成了「shuō kè」了,還有不少讀音的變化,在2016年國家語委發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中已經作了調整。為什麼現在又被翻出來熱議呢?最直接的原因是馬上又到了開學季,借這個機會再提醒一下廣大師生,也算是開學前的一道「前菜」。
  • 漢字讀音頻繁調整,語言發音不能一刀切
    的文章刷屏社交網絡,引起社會各界普遍關注,引發了一場關於普通話讀音是否應該遷就大眾習慣的廣泛爭論。這篇文章列舉了許多已修改讀音的字詞——比如「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一騎(qí)紅塵妃子笑」……(在之前的此類古詩文用法中,「衰」讀作「cuī」,「斜」讀作「xiá」,「騎」讀作「jì」)。
  • 教育部回應古詩詞讀音變化:生僻音確實有調整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中的「斜」原本讀音為「xiá」,與「家」押韻,改為「xié」後就不押韻了;「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讀音由「jì」改為「qí」,涉及到「坐騎」、「鐵騎」等常用詞……這些在最新教材和出版物中發生的漢字讀音變化,讓很多網友大呼意外和反對。
  • 2017年語言文字事業有哪些大事?這些字的讀音修訂了
    新京報快訊(記者王俊)「2017年語言文字事業的亮點不斷,甲骨文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俄文、日文譯寫規範正式發布。」今天(5月29日),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2017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狀況,透露上述信息。
  • 別字轉正:對待讀音調整不能搞一刀切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的王暉教授解釋說, 目前語音有三個標準: 第一是《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這是國家的規範標準。但國家的審音標準涵蓋面沒有那麼廣,很多讀音超出範疇。
  • 中國漢字讀音大調整,這場混亂該不該繼續?
    的文章,該文談及漢字中一些原本的錯誤讀音被「轉正」了。翻看對比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第6版,會發現確實不少字詞注釋的漢語拼音已經發生變化,中國人讀書時期的一些「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
  • 專家:古詩詞讀音調整不能搞一刀切
    原標題:專家談古詩詞讀音調整: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也一騎(qí)還是一騎(jì)?專家說:教師不應該說哪個讀音是錯。
  • 漢字讀音誰說了算?切莫忽視語言變化中的審美傳承
    等熱帖在朋友圈刷屏,列舉了教材和工具書中一些常見字的讀音變化,後文章被證實「炒冷飯」,是對2016年普通話異讀詞審音徵求意見稿的斷章取義。但由此引發的爭議甚囂塵上,尤受關注的兩大熱點是:經典古詩詞裡一些字的發音「循古」還是「從新」?常用語的拼音應「約定俗成」到什麼程度?
  • 谷歌推出雲端文字轉語音 API讓讀音更自然
    智能助手應用普及,對於文字轉語音的要求也逐漸提升。谷歌近年有推出雲端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服務,最近就公布推出新的文字轉語音API,可以把文字變成自然的發音,支持各種語音應用需求。這個雲端文字轉語音(Text-to-speech)API 可以支持12種語言並轉變成32種自然語言,把電腦中的書面內容,變成口語形式讀出。而這個API也配合新的WaveNet發音模型,令讀音變得更加自然而準確,運算速度比原先快1000倍,只需要50毫秒就可以運算出1秒鐘的語音訊息,而且讀音樣本的解析度也由8位元提升到16位元。
  • 文字讀音以錯為對是自毀民族文化
    文字讀音以錯為對是自毀民族文化 2019年02月20日 14:2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
  • 語言讀音發展和規範的悖論
    今天來聊點別的,這個其實也是一個我思考了很久的問題。以前一直沒機會,也沒地方說,今天想聊一聊這個話題。
  • 教育部回應改讀音:應以原讀音為準 標準預計很快公布
    (原標題:教育部回應「古詩改讀音」:還未通過審議,應以原讀音為準)北京時間記者報導「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斜」讀「xié」還是「xiá」,在很多上了年齡的人看來是讀「xiá」,然而近日有網友注意到,新版教材和詞典上的注音是「xié」。
  • 教育部回應「古詩改讀音」:還未通過審議,應以原讀音為準
    對於這一改變,網友紛紛質疑讀音改變會破壞韻律,且不尊重傳統文化。2月19日,主管漢字讀音審定的教育部有關部門就此回應稱,讀音改變主要是考慮便於推廣應用,也考慮了多數人的意見,但目前改編後審音表尚未正式公布,對於古漢語生僻音,還應以原讀音為準。近日,網友針對拼音的發帖引發熱議,許多人稱「怕自己上了個假學」。
  • 為迎合大眾,古詩改讀音?
    古詩改讀音原因是不久前微博一則熱搜引發了熱議。不少網友翻閱字典時發現,以前學過的古詩詞讀音竟然發生了巨大變化,比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斜」的讀音由「xia」變成了「xie」;還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騎」由「ji」變「qi」;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 這些字原本的錯誤讀音轉正了?教育部回應……
    如果用這種讀音朗誦古詩,語文老師往往會把「衰」糾正為cuī,「斜」應讀作xiá,而「騎」應讀作jì。但現在按照注音,它們都不再需要糾正。   「說服」到底讀作shuō fú 還是shuì fú?「鐵騎」到底讀作tiě jì還是tiě qí?「   越來越多的字詞讀法開始引發困惑。
  • 「拼音被改」引質疑,一個字的讀音到底是由誰決定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由「xia」改為「xie」。「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由「ji」改為「qi」。因為較多人讀錯而做出的諸如此類漢語拼音修改,近日通過中國播音主持網的一篇《播音員主持人請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熱傳,不少網友反映,自己小學時費盡全力才記下的讀音,這一次被證明自己又一次做錯了。
  • 讀音到底由誰定?
    熱傳,不少網友反映,自己小學時費盡全力才記下的讀音,這一次被證明自己又一次做錯了。除了上述內容,還有一些讀音如,「說服」的「說」原讀「shui」,現讀「shuo」。「粳米」的「粳」由「jing」改為「geng」。《中國新聞周刊》就此發函致教育部新聞辦提出採訪,其回應稱,有消息會公布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的網頁上。
  • 「拼音被改」引質疑 一個字的讀音到底是由誰決定的
    熱傳,不少網友反映,自己小學時費盡全力才記下的讀音,這一次被證明自己又一次做錯了。  除了上述內容,還有一些讀音如,「說服」的「說」原讀「shui」,現讀「shuo」。「粳米」的「粳」由「jing」改為「geng」。《中國新聞周刊》就此發函致教育部新聞辦提出採訪,其回應稱,有消息會公布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的網頁上。
  • 爭議焦點:古詩詞讀音應照顧文學欣賞習慣
    南大文學院陳立中教授告訴記者,「網友之所以爭議這麼大,還在於這些字的讀音與大家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但也說明大家對這個事情了解不夠。」他對揚子晚報記者表示,建議大家通過媒體多發表不同意見。其實這篇文章的大部分內容來自國家語委2016年6月6日發布的《徵求意見稿》,而這個《徵求意見稿》至今尚未正式發布。該課題於2011年10月由教育部立項,並委託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成立項目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