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語言文字事業有哪些大事?這些字的讀音修訂了

2020-12-13 新京報

新京報快訊(記者王俊)「2017年語言文字事業的亮點不斷,甲骨文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俄文、日文譯寫規範正式發布。」今天(5月29日),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2017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狀況,透露上述信息。

教育部語用司、語信司司長田立新介紹,2017年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建設工作持續推進,去年《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完成修訂並作為國家標準立項,《義務教育常用詞表》《現代漢語常用詞表(修訂)》完成研製,《信息處理用現代漢語詞類標記規範》《中小學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及實施綱要》等規範標準的制修訂工作獲批立項,第五批12組「推薦使用外語詞中文譯名」正式發布。

部分異讀字改為統讀字

記者在今天(5月29日)同時發布的《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報告(2018)》中,找到了上述工作的具體情況。

修訂完成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中,將原審音表未收的條目進行了收錄,如「拜拜」表示再見、告別的含義。

還有一些原審音表有異讀的詞,修訂不再保留異讀,改為統讀。如,「蕁麻」、「蕁麻疹」分別讀qián、xún,本次修訂為統讀音xún。

對部分用字引起的異讀,從用字層面進行了調整。比如,「脖梗子」從音韻或詞義角度,本子當作「梗」,俗寫作「頸」,本次修訂建議「脖梗子」不再寫作「脖頸子」,並相應淘汰「頸」字異讀音gěng,統讀為jǐng。

中小學生有了正規學習性詞表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使用的漢語詞表主要有「面向社會一般應用的通用詞表」、「對外漢語教學用詞表」、「中文信息處理用詞表」三類,而適用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性詞表一直空缺。經多年研究,2017年《義務教育常用詞表》完成研製。

詞表收錄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需要學習、比較穩定、使用頻率較高的普通話常用詞語16600多個,並給出詞語的字形、拼音詞性與分級。詞表將所有詞語分為四級,一至四級詞語分別對應義務教育第一至四學段。

收錄原則需「以字帶詞,詞不越字」,充分注意與漢字分級學習要求的對接,高學段要求的漢字不出現在低學段詞彙中, 「吮吸」、「怠工」、「嘲笑」不出現在小學詞彙中;超出3500常用字範疇的詞不予收錄,如「集腋成裘」。

詞表收詞語的原形,不收無別意作用的重疊形式、如收「搖頭」、「點頭」、「船」,不收「搖搖頭」、「點點頭」、「船兒」。

詞表收典型的普通話,非典型的普通話詞語一般不予收。收「爸爸」、「父親」,不收帶方言色彩的「阿爸」、「爹爹」。

同時,規範關於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英文譯寫規範的9個分則以及俄文、日文譯寫規範正式發布。第五批12組「推薦使用外語詞中文譯名」正式發布。

相關焦點

  • 2017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狀況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2017年,我國語言文字事業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中央歷次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貫徹黨的語言文字方針政策,在系統總結十八大以來歷史性成就的基礎上,圍繞實施《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進行了許多開創性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2018年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個看點」
    2018年,國家語言文字事業開拓創新,蹄疾步穩,成果豐碩。其中,有「十個看點」關涉事業全局,年度特色突出,社會影響深遠。  1.全國政協協商座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工作  10月12日,十三屆全國政協召開第十二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圍繞「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進行協商座談。
  • 新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的歷程與成就
    「文革」開始後,文字改革工作全面停頓,1972年以後有所恢復,1975年9月以後逐步全面恢復。  (二)強化語言規範時期(1985~2000)  語言規範指研究制定語音、文字、詞彙、語法等各方面的語言文字標準,並推動全社會按照這些標準規範使用語言文字。
  • 這些字的錯誤讀音竟然「轉正」了?聽聽教育部怎麼說……
    然而,小編最近發現,那些原先大家認為的錯誤讀音,好像突然來了個鹹魚翻身,試圖取代正確讀音的地位。事情是這樣的,前幾天,一篇名為《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在網絡上引發熱議。」2月19日,有記者就此事致電教育部,主管漢字讀音審定的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漢字拼音研究室回應稱:包括上述詩詞中生僻音在內的一些古漢語生僻音確實有調整,調整原則是古漢語生僻音在現代是存在的且有其相對應語意的就保留,但如果只有生僻音而與其現代音所對應的字所對應語意相同則使用現代讀音,這也是考慮到推廣使用的方便
  • 張日培:新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的歷程與成就
    規範漢字是「經過科學整理並由國家正式公布,有明確的使用範圍和使用標準的漢字」(全國名詞委2011)。1986年以後,國家語委聯合地名、廣播影視、出版物、企業名稱、招牌、廣告、商標、體育、金融等管理部門,指導督促地方語委,以計算機用字、出版印刷用字、影視屏幕用字和城鎮街頭用字為重點,推動規範漢字的社會使用工作,糾正濫用繁體字、亂造簡化字、隨便寫錯別字等用字亂象。
  • 70年的《新華字典》這樣修訂:引導用字規範,增補新詞新義
    編者按  《新華字典》是新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現代漢語字典。《新華字典》自1950年開始啟動編寫和出版工作,至今已歷經70年,出版至第12版。  作為一部小型語文工具書,它以較小的篇幅提供最有用的字詞形音義信息,深受廣大讀者喜愛,成為億萬群眾讀書識字、學習文化的良師益友。
  • 2018年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個看點」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
    2018年,國家語言文字事業開拓創新,蹄疾步穩,成果豐碩。其中,有「十個看點」關涉事業全局,年度特色突出,社會影響深遠。  1.全國政協協商座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工作  10月12日,十三屆全國政協召開第十二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圍繞「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進行協商座談。
  • 字與詞勾勒中國 ——《新華字典》12版這樣修訂
    1956年,國家將新華辭書社整體併入中國科學院(也就是現在的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由此,《新華字典》的編纂修訂重任歷史地落到了語言研究所的肩上,同時字典的出版任務也轉由商務印書館承擔,由此開始了語言所和商務印書館在辭書編纂出版方面長達60多年的攜手合作關係,雙方共同努力維護和不斷提升《新華字典》的學術質量和社會影響。
  • 字與詞勾勒中國——《新華字典》12版這樣修訂
    1956年,國家將新華辭書社整體併入中國科學院(也就是現在的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由此,《新華字典》的編纂修訂重任歷史地落到了語言研究所的肩上,同時字典的出版任務也轉由商務印書館承擔,由此開始了語言所和商務印書館在辭書編纂出版方面長達60多年的攜手合作關係,雙方共同努力維護和不斷提升《新華字典》的學術質量和社會影響。
  • 坐騎走了,說服也走了……這些字讀音在悄悄發生變化
    在某一個時期的高考語文試題中,必有一個令千萬考生抓耳撓腮的語音考查題目。所以,語文老師會不厭其煩地在課堂上強調一些多音字、異讀詞的讀音。比如:參差、確鑿、呆板、說客、顫慄、強迫、軋鋼、骨殖……為什麼?因為這些看起來書寫難度並不大的字,在歷史上讀音卻不斷發生變化。
  • 這些字的讀音改了 果真是為了遷就文盲麼?
    建國以來的集中審音有三次:第一次始於1955年,其成果是1963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總表初稿》;第二次始於1982年,其成果是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第三次始於2011年,由教育部立項、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等單位參與研究,其成果是2016年完成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不過新版的審音表尚是徵求意見稿,並非最終的版本。有許多人也在質疑:真的有必要「審音」麼?
  • 這些字的讀音改了,果真是為了遷就文盲麼?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廣為傳播,引發公眾熱議。許多人都驚呼「上了個假學」,也有人認為不能為了遷就某些「文盲」而「亂改讀音」。這些字的讀音改了,果真是為了遷就文盲麼? 其實這篇文章的內容,本就不是新聞,此前就在網絡上流傳一時,只不過未能引發如此大的反響。該文提到的所謂「新讀音」,來源各異,許多並不算新,但的確反映了普通話讀音規範的趨勢。
  • 解密《新華字典》修訂:增補新詞新義 引導用字規範
    1956年,國家將新華辭書社整體併入中國科學院(也就是現在的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由此,《新華字典》的編纂修訂重任歷史地落到了語言研究所的肩上,同時字典的出版任務也轉由商務印書館承擔,由此開始了語言所和商務印書館在辭書編纂出版方面長達60多年的攜手合作關係,雙方共同努力維護和不斷提升《新華字典》的學術質量和社會影響。
  • 這些字的拼音被改了?教育部:還未通過審議,以原讀音為準
    除了主持人的身份,海光也是一名經典誦讀的推廣者,因此他認為有些讀音的改變有一點遺憾,迎合大眾是在「媚俗」:「大家都念錯了就把它算做正確讀音,我個人認為這就是一種媚俗。它損失的是這個讀音的歷史淵源,文化元素。照顧大眾的讀法這樣會不會讓我們的文字含義越來越淺,丟掉了文化中豐富的內涵。」
  • 水稻專家上「文字課」:「粳」字應該念啥?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遊修齡等185位專家共同籤名起草了《關於修訂粳(geng)字讀音的建議書》,準備向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及商務印書館呈報。念「gěng」或「jīng」都有道理,但念「jīng」更合乎時代發展。  《新華字典》編撰方在接受媒體電話採訪時表示,認可張院士建議,但「粳」字若更改讀音,需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審批。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漢字與漢語拼音研究室王敏博士,也在接受媒體電話採訪時談了自己的看法。
  • 介紹2018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狀況,發布《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
    下面首先有請田立新司長介紹2018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的狀況。2019-05-31 10:01:33首先我要代表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代表國家語委,對大家一直以來對我們事業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這次發布會的主題是「2018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狀況」,也非常高興能夠和大家一起在這裡對去年的工作、事業的發展做一個回顧,下面我就向大家作一個簡要的介紹。
  • 中小學仍按「原音」教學 北京教委:有些字讀音改不得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引爆了普通話讀音爭議之火,文章列舉出多組詞新讀音,讓網友感嘆,以前上學時反覆標註「易錯讀音」現在反而「轉正了」。近日,參與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工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表示,只有部分讀音改動來自審音表修訂版,對於這些改動學者們也做出專業解釋。另外,審音表最終版尚未公布,最後將選擇何種讀音將以教育部公布的正式規範為準,根據安排,新版審音表預計年內發布。
  • 別字轉正:對待讀音調整不能搞一刀切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的王暉教授解釋說, 目前語音有三個標準: 第一是《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這是國家的規範標準。但國家的審音標準涵蓋面沒有那麼廣,很多讀音超出範疇。
  • 「拼音被改」引質疑 一個字的讀音到底是由誰決定的
    《中國新聞周刊》就此發函致教育部新聞辦提出採訪,其回應稱,有消息會公布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的網頁上。而爭議愈加放大之後,教育部相關部門回應媒體稱,「改後的審議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相關研究員對外表示,該篇網傳文章的杜撰成分很高。  修改  「關於讀音要多數服從少數的說法,也是個誤解。
  • 「拼音被改」引質疑,一個字的讀音到底是由誰決定的
    記者就此發函致教育部新聞辦提出採訪,其回應稱,有消息會公布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的網頁上。而爭議愈加放大之後,教育部相關部門回應媒體稱,「改後的審議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相關研究員對外表示,該篇網傳文章的杜撰成分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