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字的讀音改了,果真是為了遷就文盲麼?

2020-12-14 騰訊網

【文/麥笛】

近日,一篇叫《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廣為傳播,引發公眾熱議。許多人都驚呼「上了個假學」,也有人認為不能為了遷就某些「文盲」而「亂改讀音」。這些字的讀音改了,果真是為了遷就文盲麼?

其實這篇文章的內容,本就不是新聞,此前就在網絡上流傳一時,只不過未能引發如此大的反響。該文提到的所謂「新讀音」,來源各異,許多並不算新,但的確反映了普通話讀音規範的趨勢。這些讀音,有的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經規範過,有的早已在《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等權威工具書中調整,有的則出自2016年完成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

所謂「審音」,即審定字詞的讀音。建國以來的集中審音有三次:第一次始於1955年,其成果是1963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總表初稿》;第二次始於1982年,其成果是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第三次始於2011年,由教育部立項、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等單位參與研究,其成果是2016年完成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不過新版的審音表尚是徵求意見稿,並非最終的版本。有許多人也在質疑:真的有必要「審音」麼?

公眾對「審音」有牴觸情緒,怕是對普通話有什麼誤解。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漢語的讀音也不盡相同。出於溝通的需求,標準化的通用語便應運而生。普通話本身,很大程度上便是人為規範的結果。所謂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大家所堅持的、之前上學時所接受的「正確讀音」,實際上也是「審音」的結果。那麼,為什麼需要新一輪的「審音」呢?

道理很簡單:語言是活的,它變了;過去的審音有問題,需要調整;有些字的讀音較為混亂,需要統一。普通話需要規範,既要滿足實際運用中合理、便利的需求,也要合乎漢語自身的發展規律。漢語具有多音字與方言眾多的特點,這使得審音勢在必行。同樣的,臺灣的教育部門分別在1999年和2012年公布了兩版《國語一字多音審定表》,也是鑑於「惟語言為眾人日常所用的溝通工具,難免受到使用語境、文化交流等影響而產生變化」的形勢而加以修訂的。

新版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1.以北京語音系統為審音依據;

2.充分考慮北京語音發展趨勢,同時適當參考在官話及其他方言區中的通行程度;

3.以往審音確定的為普通話使用者廣泛接受的讀音,保持穩定;

4.儘量減少沒有別義作用或語體差異的異讀;

5.在歷史理據和現狀調查都不足以硬性劃一的情況下暫時保留異讀並提出推薦讀音。

之所以新的審音表強調以上原則,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此前的審音由於沒有一以貫之的明確原則,造成了不少分歧與混亂。此次審音,便是試圖在消弭這些分歧與混亂,並吸收新的語言現象,從而在規範普通話的同時,使之更加適應現代社會。

新的審音結果,並不是遷就文盲,它背後有嚴密的學術考量,建立在歷史文獻、普通話使用調查以及漢語方言調查相對豐富完善的基礎之上。語言學家近年在《中國語文》等重要刊物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反映了審音的原則與成果。以下在此基礎上,舉例談談一些「新讀音」的依據。

其一,反映語音的系統性。

我們知道,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系統為基礎的,而有些字的讀音是過去吸收了方言所致,為了語音的系統性,需要調整。如「粳米」的「粳」字,過去讀jīng,現在調整為gěng。這一調整的主要原因,便是jīng的讀音不符合北京語音系統。同時,讀為gěng也吸收了水稻專家的意見。詳細的說明可參見王洪君《「粳」字的讀音》(載《中國語文》2016年第4期)以及王彤偉《關於「粳」字的讀音問題》(《語言文字應用》2017年第4期)二文。

其二,反映語音的新變化。

最典型的是「打的」的「的」和「拜拜」的「拜」,過去沒有dī和bái的讀音,dī和bái分別受到粵語和英語的影響。但dī和bái的讀音已然深入人心,不調整顯然已經不合時宜了。

其三,詞義一致性的考慮。

「說服」的「說」,許多人讀shuì,現調整為shuō。「鐵騎」的「騎」,不少人讀jì,現在調整為qí。諸如此類的變動,並非遷就文盲,而是考慮到現代漢語詞義的一致性,這些詞沒有增加異讀的必要,而需要統一讀音。過去shuì、jì的讀音,實際上才是徒增紛擾。

其四,使用者接受度的考慮。

如「蕁麻」「蕁麻疹」的「蕁」統一讀xún而不讀qián,便是在考察字源的基礎上,參考了約定俗成、從眾從俗的原則。據鍾英華、張洪明《「蕁」的審音理據平議》(載《中國語文》2016年第5期)一文,「蕁」讀作qián本身是誤會。另據課題組調查,93.75%的被調查者將「蕁麻疹」的「蕁」讀作xún。課題組便是綜合考察了「蕁」字音義的歷時演變以及使用者的接受度,將其改讀為xún。再如「血」統讀為xuě,不再有xuè的讀音,也建立在從眾從俗的基礎之上。從這一點上,說一些「新讀音」順應了某些「文盲」也有一定道理。不過此類調整不多,被調整的字詞,其讀音本身是有爭議的。而且,此類調整仍是以尊重語言發展規律以及一定規模的調查為前提的。

其五,關於古詩詞讀音的問題。

古詩詞的讀音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不應讀cuī,而讀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的「斜」,不應讀xiá,而讀xié;「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野」,不應讀yǎ,而讀yě。有人說,這些字的讀音改了,古詩詞就不押韻了,原有的韻味被破壞了。是否果真如此呢?「衰」的讀音問題相對複雜,涉及詞義的理解,可參見孫玉文《試解「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18年第6期)一文。「斜」「野」的讀音,過去讀作xiá、yǎ本身便是沒有必要的。我們知道,漢語的語音是不斷變化的。

先秦的《詩經》到了南宋朱熹的時代,已經顯得不押韻了。朱熹不理解語音的變化現象,便以「叶音」即改讀字音的方式來讀《詩經》,「斜」讀作xiá、「野」讀作yǎ實際上也是「叶音」的做法。直到明代的陳第才敏銳指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也。」意思是語音本身是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的。隨著對漢語語音認識的逐漸深入,「叶音」的做法也便逐漸被淘汰。唐宋的詩詞到了現代,很多也已經不押韻了。

尤其是北方方言,聲韻與音調都已經發生較大變化,這導致了許多古代詩詞用普通話讀起來並不押韻。但我們並沒有必要為了個別詩詞的押韻而給現代漢語中某些字詞安上特定的讀音,這樣反而會造成混亂。譬如在普通話中,「斜」沒有xiá的讀音,「野」也沒有yǎ的讀音,xiá或yǎ實際上是偽「古音」。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是,我們不能也沒有必要恢復所謂的「古音」。

孟蓬生在《我們如何讀古詩文》(載《光明日報》2016年10月30日,第7版)中已經指出:《審音表》作為國家規範適用於一切場合,自然也適用於古詩文;一些人口中的「古音」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古音」,即便是真正的「古音」(目前學界還沒有一致意見),對於現代人也不具有約束力;面向中小學生的工具書和教科書原則上不應該標註真正的「古音」和所謂的「古音」。

一些公眾對新的審音表很排斥,這完全可以理解。一些自己深信不疑的「正確讀音」受到動搖,難免有「上了個假學」的困惑。但公眾也需要對參與審音的專家多一分理解,每一個細微調整的背後,都蘊藏著他們的心血。我們不必急於反對,平心靜氣考量一下審音表調整的理據之後,再提意見也不遲。

有不少人擔心新的審音結果會帶來混亂。這種擔憂大可不必。新的審音結果,本身已經考慮到大眾的讀音需求,而且也基本尊重舊的審音結果,調整的範圍其實很有限。作為過來人,我們不難預見新的規範很快會在新一代的學生身上逐漸固化,而成為大家普遍接受的「正確讀音」。

相關焦點

  • 這些字的讀音改了 果真是為了遷就文盲麼?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廣為傳播,引發公眾熱議。許多人都驚呼「上了個假學」,也有人認為不能為了遷就某些「文盲」而「亂改讀音」。這些字的讀音改了,果真是為了遷就文盲麼?資料圖其實這篇文章的內容,本就不是新聞,此前就在網絡上流傳一時,只不過未能引發如此大的反響。
  • 為了遷就「文盲」改讀音,古詩「山行」,第一句就被兒子懟懵了
    為了遷就「文盲」改讀音,古詩第一句就被兒子懟懵逼了我兒子上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給他講解杜牧的「山行」。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xiá」,結果我還沒讀第二句,我兒子就說:爸,你讀錯別字了,這個是念「xié」不是念「xiá」。這一句話我就懵逼了,難道我的語文是跟英語老師學的,這個字不念「xiá」?
  • 哭了,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為了某些文盲全世界遷就?
    看了這些拼音標註,所有90後是否都一頭霧水,怎麼,和當年學的好像不一樣?沒錯,就是不一樣,因為這些字詞的拼音,都改了。按照我們當年學的,衰在詩中原本應該讀cuī,斜在詩中原本應該讀xiá,騎在詩中原本應該讀jì。由於讀錯的人很多,現在已經修訂了拼音。
  • 漢字讀音改來改去,是為了遷就文盲嗎?
    近日,部分字詞讀音即將修改的消息,在社交網絡上引發了不小的騷動。儘管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的相關負責人回應,稱最終版本的審音表尚在定奪,但審音標準製造的困惑卻是不爭的事實。網友們紛紛表示,寒窗苦讀十幾載,好不容易把規範發音記住了,又得再學一遍,「怕不是上了個假學」。分歧由來:異讀字難讀其實,字怎麼讀是個亙古不變的話題。
  • 這些字的讀音被改了,身為語文老師的你還會教嗎?
    這些天,一篇關於漢字讀音的帖子引發了熱議。「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衰在詩中本讀cuī,斜在詩中本讀xiá,騎在詩中本讀jì。
  • 古詩讀音遷就今人?須審慎「糾偏」
    作者:鄧海建  近日,一篇《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刷屏。背了多年的古詩詞讀音變了,此事引起廣泛關注。這些年,不少時代新語或網絡流行語就成為漢語言文化中登堂入室的「正詞」,那麼,校準或者改變一些漢字的拼音規則,自然也無須動輒得咎。  全世界語言文字流轉的歷史中,「從眾從俗」是個無可原罪的基本規則。明代音韻學家陳第早就明確提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
  • 教育部回應「古詩改讀音」!這些字到底該怎麼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深處有人家;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來,跟傳播君一起念!是這麼念嗎?能這麼念嗎?近日,為了古詩漢字改讀音這件事兒,網上炸鍋了。
  • 「遠上寒山石徑斜」以後讀xié不讀 xiá,憑什麼要遷就「文盲」?
    對於這首詩的讀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鄉音無改鬢毛衰」中的「衰」老師教的讀音為「cuī(崔)」,而現在的讀音竟然變成了「shuāi(摔)」,這是我們記憶出現錯誤了?還是說讀音是後來的改的?「斜」究竟讀什麼?
  • 這些字的拼音改了?網友大喊拒絕!教育部回應來了……
    「這些字的拼音被改了!」最近這個話題在網絡引發熱議網友紛紛表示拒絕:我!不!同!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Biongbiongbiongbiong磅:有些多音字是動詞,名詞意思不同讀音不同,這樣一改,唉@要勇敢的向你走去呀t:我堅持原來正確的讀音從小學校教的就是那樣,結果現在全改成錯的讀音了???讀錯的不是文盲嗎?什麼文化要給文盲讓步?
  • 漢字的讀音要不要改?我總結出了五大觀點,請大家對號入座
    多記一個讀音有那麼難嗎?」 「這些字的讀音,當時老師講了一遍,我沒怎麼背就記住了,也理解含義。」 「可以新增加讀音,比如『拜』增加注音bái,這個可以接受!但是不要去改,特別是古文古詩詞裡的讀音。」
  • 古詩被改讀音,教育部:應以原音為準!
    近日,網上熱議「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字不讀「xiá」,改讀「xié」,「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由「jì」改為「qí」,網友紛紛質疑讀音改變破壞傳統文化。2月19日,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稱,目前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古漢語生僻音還應以原讀音為準。
  • 因經常有人讀錯,這些字詞已經特意改了讀音!元芳,你怎麼看?
    很多人都會將詩詞中的讀音念錯,對於這種情況,因為多次的糾正沒有太大效果,於是為了順應人們的習慣,連以前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騎(jì)」,現在已經是念(qí)了,有多少字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更改了讀音呢?
  •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文/觀心通史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先人為傳承文化創造漢字,才使得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漢字獨一無二,無可代替。當時,漢字都是繁體字,老百姓的文盲率達到了95%,老百姓學繁體字特別困難,所以魯迅提出了在當時來看非常極端的口號:「漢字不滅,中華必亡」。1917年,胡適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成回國,他率先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
  • 既然字的拼音要改,為何不直接取消多音字?
    近日,網友熱議的小學課本上的拼音問題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雖然教育部回應修改過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但是還是引起了很大的風波,很多以前老師糾正過的錯誤讀音,卻變成了規範的讀音,特別是一些古詩詞中的字,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部分字詞改拼音 專家:讀音不要一刀切!
    「部分字詞改拼音」近日登上微博熱搜,引起網友討論。有微信公號2月18日發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
  • 難題:給古詩改讀音未通過審議,那麼中小學課本已改讀音的字咋辦
    19日,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稱,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但是,既然「古詩詞改讀音」,還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那麼為什麼中小學課本上某些詩詞已然悄無聲息的改了讀音?比如,部編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四課《山行》,為了防止老師念錯讀音,還把「斜」註上了「xié」的音。
  • 鬧得沸沸揚揚的「古詩改讀音」,你怎麼看?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刷屏社交網絡,讓許多人感慨當年的學白上了,一夜之間變回「文盲」。   不久官方回復稱,網傳的改拼音內容只是2016年至今尚未正式發布的《徵求意見稿》。雖證明該事為烏龍,不過卻也藉此看到了大多群眾的意見。近年來拼音改來改去,對學生也造成很大影響,究竟從何種角度出發的更改才是符合語音的變化規律,也能維護詩詞文化的傳承呢?
  • 古詩改讀音?教育部:還未通過審議
    垃圾要分類 生活要品位在古詩詞當中,有不少字的讀音常會會被人們念錯,比如「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 (cui),會被念作shuai,「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xia),會被念作xie 。最近有消息稱,這些字原本的錯誤讀音最近卻轉正了,以後大夥再也不用為糾正它們的讀音而煩惱了,那麼這個消息是真的嗎? 近日,網上熱傳的一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第6版,一些字詞注釋的漢語拼音已經發生了變化。
  • 字詞拼音被改刷屏了,你還在錯讀這些字嗎?
    正確的拼音可以寫出錯誤的字,錯誤的拼音也可能寫出正確的字。讀錯的人太多隻好「將錯就錯」了。然而,你以為對的就一定是對的嗎?比如這倆字拜拜念四聲還是二聲?中文為啥難?一字多意、一音多意、一字多音、一音多字。如果牽扯上繁體字和古音,更是難上加難!
  • 高中生注意:這些詩詞的讀音改了!曾經對的現在不對,三觀已毀!
    近日,一篇因為古詩詞中某些字音被改上了熱搜,小編瀏覽一番,只能感嘆:你弱你有理,我不和你比!那這些字詞改讀音的原因是什麼呢?說出來怕大家笑話,因為:太多人讀錯了!我們接受字音的變化,卻不能容忍詩詞讀音變化!有些詩,就是那個讀音那個意義,改了就不是原本的!更何況,我們從小學到大的的讀音,憑什麼因為別人不會就改?曾經我努力學習,卻在不知不覺中變成錯誤,若是我不關注這讀音的變化,仍舊以我的讀音去教導下一代,豈不是誤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