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讀音發展和規範的悖論

2021-03-04 AllHeaven

今天來聊點別的,這個其實也是一個我思考了很久的問題。以前一直沒機會,也沒地方說,今天想聊一聊這個話題。

 

語言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我曾經看過一篇分析為何智人在當時能夠擊敗其他物種成為世界霸主原因的視頻(後來找到了這個視頻,是柴知道發布的一本書的介紹,這本書是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的著作《人類簡史》,以後有時間準備讀一下),裡面介紹說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智人在經過認知革命後有了類似現代語言的媒介。當時智人走向其他大陸的時候,當時世界上還有很多類人種,其中不乏比智人威猛善戰的,可惜,只有智人有類似現代語言的媒介,所以它們可以在集體大規模行動的時候存在有效的合作機制,而不是像其他類人種一樣,一旦人口達到一定數量,就無法通過它們傳統的類語言方式來互相約束而團結成戰鬥力,在智人面前潰不成軍。

 

關於今天要說的,因為其他語言畢竟不是母語,學都沒學好,既然不了解,就不發表評論了,今天只聊聊漢語(雖然也學得不好,但畢竟說了二十多年了)。

 

大家都知道,漢語是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才變成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這種語言的,這不僅僅是字形、字體、含義上的變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讀音。這點可能很多人都會比較陌生,畢竟我們一直接觸的語文課本會教你文言文的意思,但是不會教你古人是怎麼發音的,我們現在的所有以古代為背景的文藝作品更不可能還原當年的發音,所幸,有這麼一群人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將中國歷代的漢語發音給還原了出來,下面是視頻,大家可以先感受一下(嚴格來說,中國的語言是在漢代之前就有的,所以漢代之前我們的語言叫什麼啊,我真的一下有點想不起來合適的詞)。

 

這個視頻選取了不同時期的詩詞用當時的發音來朗讀,看看在不看詩詞文本的情況下你能聽懂幾句?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是不是感覺完全不認識自己的語言了?

 

這個史圖館系列我是非常喜歡的,他們的很多視頻都非常棒,在這裡跟大家安利下~

 

聽完這個是不是覺得現在的穿越劇,哪怕邏輯和劇情再合理也很扯了?哪怕真的穿越回去,同樣的語言互相都不可能聽懂對方在說什麼。就算是近代,在讀音上還是有很多地方和我們的發音是不同的,有興趣的可以了解一下國語正音,這是臺灣地區的標準發音,地位等同於大陸地區的普通話。

 

事實上,語言讀音的發展並不是漫長到我們無法感受的,至少我已經感受到了。

 

為了驗證我想到的這些詞,我專門購買了一本最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2016年第7版),並且淘來一本1983年第2版的《現漢》以及一本1996年第3版的《現漢》,第1版實在是太久遠了,真的找不到。

 

從左至右依次為1983年第2版、1996年第3版和2016年第7版

 

先提問,來念念下面幾個詞,再讓你的父母念一下這些詞,祖輩在身邊的也可以讓他們來念念,有可能你就會發現區別。

 

呆板  說客  坐騎  確鑿  從容  框架  曝光  癌症  芥藍菜  蕁麻疹  唯唯諾諾 簞食壺漿

 

可能你已經發現有些詞你在學校學到的讀音和父輩或者祖父輩的讀音是有區別的,沒錯,這些詞都是在近幾年或近幾十年讀音發生過變化的。

 

上面這些詞的舊音分別是

 

呆ái板  說shuì客  坐騎jì  確鑿zuò  從cōng容  曝pù光 癌yán症  芥gài藍菜  蕁qián麻疹  唯wěi唯諾諾  簞食sì壺漿

 

 

可是如果你在最新的第七版《現代漢語詞典》上查閱這些詞條,你會發現讀音變成了這樣

 

呆dāi板  說shuō客  坐騎qí  確鑿záo  從cóng容  曝bào光  癌ái症 芥jiè藍菜  蕁xún麻疹 唯wéi唯諾諾  簞食shí壺漿

 

而上面的舊音在括號裡標註了舊讀,甚至有些連舊讀都沒有了(比如坐騎,第七版中坐騎詞條是沒有寫有舊音的,但是在騎字的釋義中提到舊讀,並且給出舉例的詞語是坐騎)。這些讀音的變化,無一例外是由於大多數人都在使用錯誤的讀音,最終導致了國家語言相關的權威機構向大眾讓步而將原本錯誤的讀音規定為標準讀音。

這只是一部分,一般來說,至少我的學生時代,漢字的讀寫都是以《現代漢語詞典》為準的,但實際上,第七版《現漢》出版後不久,《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就發布了新的修訂版,對一些字音做出了修改,也就是說,很多最新版《現漢》標註的讀音也有可能是錯誤的。

 

這其實是很矛盾的一件事情,從小,不管是語文課堂還是考試,都要求我們按照正確的讀音來讀,結果做得好的卻因為大多數人在接受教育後並沒有做到或者沒有接受過教育而被迫將原來錯誤的讀音改為正確的,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但是反過來想,語言發明之初就是被人們拿來使用的,當絕大多數人都按照錯誤讀音來讀的時候,正確讀音反而成了影響人們正常理解的那種,從功能上看,優勝劣汰,對語言的使用、理解和傳播起到負面作用的正確讀音當然要淘汰掉。

 

所以語言的發展,至少語言讀音的規範和發展在我看來就是個悖論。

 

要說我站在哪邊,我肯定是選擇站在規範、或者說守舊的一邊。曾經我以為讀音是否會因為誤讀而更改要看原先正確的讀音是否是這個漢字的另一種釋義,如果不是,既然無傷大雅改了也就改了。但是後來我發現諸如簞食壺漿這樣的詞語也更改了讀音,我確實有些不解,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廣播電視總局三家在對於普通話標準讀音的制定標準究竟是怎樣的。在我看來,這些將譬如簞食壺漿這樣的讀音做出修改無疑是對我們傳統文化的踐踏,當然這麼說我自己也感覺有點過了,但事實的確是這樣的,sì作為一個沒有詞組收錄的單字讀音我也不知道它還能堅持多久,再過個一兩代,還有多少人記得食這個單字念sì的時候還可以作為一個動詞。這到底是文化的進步還是倒退呢?

其實關於漢字的讀寫和詞義,我想說的還有很多,後面應該還會有幾篇相關的推送,當然,我的學識也有限,自己也不是漢語言相關專業的學生,如果文章中有錯誤的地方還請務必幫我糾正,我本人非常尊重我們的語言,不希望自己在使用的過程中出現謬誤,在此謝過。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下載《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

相關焦點

  • 談談漢字讀音的「規範」和「規範」的引導
    因為,由於幾十年推廣普通話,現在在同一方言區的不同「村子」(或社區)對同一個字,有的仍念方音,有的念普通話的規範音完全是正常的。這反映了規範讀音(普通話讀音)與方言讀音在相互影響中逐步向規範讀音靠攏的過程。各地都有這種情況。例如,西安方言的「抓」念[pfaJ],而青年人即使說方言也全念作zhuaJ(「J」表聲調,為21調,上面國際音標中的「J」同此。
  • 所謂改變讀音的字詞,規範的讀音到底是什麼?
    普通話審音課題組的專家對該文的批語十分中肯:「文中提到的讀音改動問題,多數與本次審音工作無關。有的是語音規範從來沒有改變過的讀音,其中一些字在古詩文中的民間變讀,並未進入過規範讀音和規範型詞典;有的是上一次審音(1985年)調整的讀音,已成為語文規範三十多年。」該文說及的所謂改變讀音的字詞,規範的讀音到底是什麼呢?我們這裡不妨試舉數例,聽聽課題組專家的真知。
  • 正確讀音還是大眾讀音?一場對語言發展變化問題的思考
    此事引起轟動後,教育部給出了官方回應,原來文中提出的這些讀音變化還處於審核階段,且是在2016年,教育部就發布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由於《修訂稿》中很多異讀詞的拼音打破了大眾原本認知,收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後一直處於審核階段,審核結果並沒有出來。目前這些字的讀音沒有改,還應以原讀音為準。
  • 我是《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錯誤讀音」會取代「規範讀音」嗎...
    我是《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錯誤讀音
  • 規範讀音有損詩詞之美嗎?
    這篇文章內容的真實性可以這樣概括:文中提到的讀音改動,有些是古詩文中的民間變讀,未進入過規範讀音和規範型詞典;有的是早在1985年的審音中就已經規範過的讀音;與2016年審音有關的,尚在徵求意見階段,還沒有頒布正式規範文件;更有一些,從來都沒有改變過。  語言學(包括音韻學、方言學、語音學等)本是冷門學科,可涉及語音規範、異讀存廢的話題,卻自帶「熱搜」體質。
  • 語言的悖論|讀客來稿
    原文@呂靜瑤 載於中讀App這也許是語言與存在實體永恆的悖論吧。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提出語言具有任意性,然而這種任意性是在語言形成之初方才具備的。最初先民結繩記事,後來,人們覺得有些事通過結繩難以表達清楚,遂在通過畫圖加以記錄,這大約就是甲骨文的雛形,又歷經數千年的演變,遂有今日之漢字。今天我們回看甲骨文,覺得高深莫測,事實上那不過是人們最本初用來記錄現實生活中所見事物的類似圖畫的符號。
  • 漢字讀音誰說了算?切莫忽視語言變化中的審美傳承
    記者採訪了多位專家和教育界人士,致力於研究現代漢語語音學的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吳君如認為,尊重語音發展的自身規律和當下用語習慣,將一些字音作變更無可厚非,「規範讀音標準是十分必要的,但如若標準的變動過於頻繁,則會為大家使用語言造成一定困擾」。  值得注意的是,語言在交流和認知的功能之外,同時也承載著審美功能。
  • 遊汝傑:文讀音、白讀音和旁讀音
    詩賦的音韻標準是《切韻》音系,而字音的規範自然是帝都所在的中原音或北方音。以北方話為基礎的文讀音因而在各地方言裡越來越發達。各地文讀音的形成、穩定和發展大多得益於官方和民間的教育事業,即由教師傳承,然後進入民間。漢唐兩代國家的公立學校極盛,宋元明清則盛行私立的書院制度,還有大量遍布城鎮和鄉間的私塾,而教師中有一大部分是科舉考試的落選者。太學是官辦的,古代的書院則多是民辦的。
  • 規範讀音是否有損詩詞誦讀的韻律之美?我們應該這樣跟孩子解釋…
    這篇文章內容的真實性可以這樣概括:文中提到的讀音改動,有些是古詩文中的民間變讀,未進入過規範讀音和規範型詞典;有的是早在1985年的審音中就已經規範過的讀音;與2016年審音有關的,尚在徵求意見階段,還沒有頒布正式規範文件;更有一些,從來都沒有改變過。
  •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 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規範讀音成謬誤
    不少網友查字典發現,許多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   大家紛紛表示有些「發懵」,不知道現在我們到底應該讀哪個字音才算正確。   下面,就來看看那些被大家發現修改了讀音的字——   比如道別的時候。經常說的「拜拜」(bái bái)。
  • 語言讀音的怪現狀:是無心抑或有意?
    根據語言學知識,我們知道,語言是約定俗成的,包括其發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語言也會發生演變,讀音也出現了變化,為了方便交流,官方也一直在修正,或者說為了統一標準而進行改動,例如前段時間關於「斜」、「鑿」等字讀音的更改(似乎引起了社會上不小的反響)。
  • 數學中的悖論
    數學悖論作為悖論的一種,主要發生在數學研究中。按照悖論的廣義定義,所有數學規範中發生的無法解決的認識矛盾,這種認識矛盾可以在新的數學規範中得到解決。           在古希臘時代,克裡特島的哲學家埃庇米尼得斯(約公元前6世紀)發現的「說謊者悖論」可以算作人們最早發現的悖論。公元前4世紀的歐布裡德將其修改為「強化了的說謊者悖論」。
  • 2017年語言文字事業有哪些大事?這些字的讀音修訂了
    新京報快訊(記者王俊)「2017年語言文字事業的亮點不斷,甲骨文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俄文、日文譯寫規範正式發布。」今天(5月29日),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2017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狀況,透露上述信息。
  • 漢字讀音頻繁調整,語言發音不能一刀切
    這不禁讓眾多網友感嘆:上學期間自己辛辛苦苦訂正的讀音竟然被劃定為錯誤,而那些錯誤讀音卻紛紛得以「轉正」,自己怕是上了假學。還有不少語文教師自嘲:要儘快向自己的學生「認錯」。更有甚者劍指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聲討頻繁改換讀音是在破壞漢語原有的讀音魅力。
  • 芝諾悖論揭示語言面對現實的尷尬
    學過西方思想史總不免聽說芝諾悖論。悖論最簡單說就是矛盾。芝諾發表了一組矛盾的言論,其中阿基裡斯追不上烏龜最出名:阿基裡斯是希臘跑得最快的英雄,但沒有用,只要烏龜先起跑,由於每當他追到烏龜曾經到達的地方,「剎那間」烏龜總是又向前移動了,哪怕只是一點一點點,但總還是追不上。
  • 教材讀音頻繁更迭,錯誤讀音轉正了?
    如果用這種讀音朗誦古詩,語文老師往往會把「衰」糾正為cuī,「斜」應讀作xiá,而「騎」應讀作jì。但現在按照注音,它們都不再需要糾正。「說服」到底讀作shuō fú 還是shuì fú?「鐵騎」到底讀作tiě jì還是tiě qí?「越來越多的字詞讀法開始引發困惑。就此多位專家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會有字音的變化。公眾應有一種開放的語言發展觀。
  • 手語「普通話」和盲文「規範字」發布
    手語規範納入語言文字規範標準範疇我國地域遼闊、方言眾多,聽力殘疾人難以說普通話,視力殘疾人難以寫規範漢字,手語和盲文是他們使用的特殊語言和文字,各地聽力殘疾人使用的手語存在差異,現行盲文標調的不規範也給視力殘疾人的學習與生活帶來不便。
  • 王暉:漢字讀音因時而變很正常
    文章所議讀音改變不是簡單的一類,概括而言,包括四種:一是教科書古詩詞中的舊讀音(如衰、斜);二是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以下簡稱《審音表》)中的讀音(如確鑿);三是尚未公布的2016年《審音表(徵求意見稿)》中的讀音(如粳米);四是辭書中的新注音(如拜拜)。文章所謂「這些字詞被改了」的表述也並不嚴密,實際情況是有的讀音早就修改了(如唯唯諾諾),「改」是「舊聞」而非「新規」。
  • "法言法語"需落實國家語言文字規範
    語言文字規範層面  在語言文字規範層面,首先要了解國家層面語言文字規範體系的地位和構成,重點掌握與法律表達密切相關的規範。  語言文字規範本身就是一種法規。先秦時期將「析辭擅作名者」視為「大奸」,後來歷代都有相應的政府部門管理語言文字的社會應用。
  • 專家:古詩詞讀音調整不能搞一刀切
    ……背了多年的古詩詞讀音變了,這引起廣泛關注。對此,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王暉教授告訴記者,要用開放、辯證的眼光看待語言變化,同時,對待一些讀音不能搞一刀切。刷屏文章去年就出現在網絡《播音員主持人請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近日刷屏,文中列舉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