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讀音是否有損詩詞誦讀的韻律之美?我們應該這樣跟孩子解釋…

2020-12-16 北晚新視覺網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變革,音有轉移。

吾雲

如果再給最近引起輿論軒然大波的《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一文的小編一個機會,他/她也許會更加嚴肅地對待自己編輯的文章,多找些權威資料,多求證信息真偽。

這篇文章內容的真實性可以這樣概括:文中提到的讀音改動,有些是古詩文中的民間變讀,未進入過規範讀音和規範型詞典;有的是早在1985年的審音中就已經規範過的讀音;與2016年審音有關的,尚在徵求意見階段,還沒有頒布正式規範文件;更有一些,從來都沒有改變過。

語言學(包括音韻學、方言學、語音學等)本是冷門學科,可涉及語音規範、異讀存廢的話題,卻自帶「熱搜」體質。比如,地名六安的「六」讀liù還是lù,央視主播和網友各執一詞;粳米的「粳」在《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中一直讀jīng,185名水稻專家卻聯名要求改讀為gěng。這次引起的討論,涉及字詞更多,討論的主體也更廣泛,從官方到民間,從自媒體到主流媒體,每個人都在發表自己的聲音。

本次爭論的最大焦點,就是規範讀音是否有損詩詞誦讀的韻律之美。有些質疑聽起來很聳人聽聞,有媒體說「像『遠上寒山石徑斜(xiá)』這樣的名句,幾乎是每一代小朋友開蒙必讀,這個讀音不僅合轍押韻且渾然天成。倘若改成xié,便讓晚唐七絕聖手杜牧陷入不會押韻的窘境。久而久之,我們的後人還怎麼體會唐詩的鏗鏘優雅、宋詞的婉轉清麗?怎麼告訴孩子某處讀音的彆扭該由誰來負責?」還有媒體呼籲:希望傳統文化在漢語發音中留存一些「氣眼」,讓日用交流的語言,至少在詩歌中能夠多一份文氣、多一份詩情、多一份古意。

這些事關民族文脈傳承、文化興衰的宏大論述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如果真正了解漢語的歷史,就會知道這些論點站不住腳。許多所謂合轍押韻、留住了詩情古意的「古音」,根本稱不上「渾然天成」,不過是為押韻而杜撰出來的人工產品。

讀古詩時發現不押韻,這樣的困惑不是21世紀現代人的專利。早在南北朝時期,人們在誦讀《詩經》時就發現,詩三百篇裡有不少不押韻的篇章。怎麼辦呢?當時的人們缺乏音韻學知識,所以想了一個簡單的變通之道,就是臨時改變不押韻的韻腳字讀音,使之押韻,稱之為「叶韻」(叶音xié,同「協」),意思是使音韻協調。叶韻的頂峰在宋朝,朱熹給《詩經》做注時,就按照叶韻法標註了讀音。按照他的注音,《秦風·無衣》應該這麼讀:「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bāng),與子偕行(háng)」。

看到這裡,讀者應該明白,「遠上寒山石徑斜(xiá)」、「鄉音無改鬢毛衰(cuī)」、「天似穹廬,籠蓋四野(yǎ)」的發端到底在哪了。古人改的是《詩經》的讀音,今人改的是唐詩宋詞的讀音,雖然時間跨越千年,但方式和目的並未改變。

那麼,這種為押韻而生的讀音,是否反映了真實的語言面貌呢?答案是否定的。就拿最經典的例證來說:「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斜」和「家」本同屬麻韻,按照古音構擬,「斜」在當時的真實讀音近似zia或jia,xié改讀xiá,韻雖然「古」了,聲母還是「今」的,不倫不類;賀知章《回鄉偶書》中「衰」「回」「來」三個韻腳字,當時的韻母發音更接近ai,這樣說來,「衰」不應改讀cuī,「回」反該改讀huái才是。

還有一種類似情況,但和叶韻性質完全不同,不在本文討論之列。比如「騎」在古代用作名詞或量詞時讀jì,用作動詞時讀qí,「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字又正好處於仄聲字位置上;「勝」表「承受」之意時古讀平聲,在「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中正好佔據平聲位置。對於這樣能反映歷史語言情況又事關平仄的字音,不妨在標註現行規範讀音的同時,大大方方地標註「舊讀jì」「舊讀shēng」。

歸根到底,「叶韻」反映的並不是歷史上真實的讀音,只是一種為押韻而押韻的權宜之計,特點是「不在乎古人能否認同,只在乎今天是否順口」。到了明朝,終於有個人站出來,公開反對這種扭曲真實語言面貌的行為。這個人叫做陳第,福建連江人,他的一生很傳奇,曾經雲遊四海成為和徐霞客齊名的「明代旅遊博主」。在音韻學界,陳第留下了為人稱道的經典著作《毛詩古音考》。陳第在研究中發現,用明代的語音讀《詩經》雖然不押韻,但是通過梳理《詩經》乃至《楚辭》、周秦韻文中的韻腳字,發現這些同時代著作的押韻是自洽的。基於這一點,陳第第一個明確提出了反對叶韻的客觀依據:「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變革,音有轉移。」意思是說,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語音和文字也會隨之產生變化。

所謂「叶韻」不但扭曲了語音的現狀,還虛構了古音的歷史。用「偽古音」讀真古詩,不僅談不上保護,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破壞性行為。這好比覺得斷臂維納斯不完美,索性給她接上兩條塑料胳膊,乍一看好像協調了,實質是把「殘缺之美」變成了「完整之劣」。

更何況,詩詞之美,並非繫於語音一端。從上古到今天,四聲的出現、「三十六字母」的分合、「該死的十三元」的增減、濁音和入聲的消失……語音的發展越過了多少個山頭,早已望不見最初的起點。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跨越千年,仍能把握詩詞的美感。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讀者,朗朗誦讀之聲雖不相同,但對於美的理解感悟是一致的、延續的。說改變讀音就是丟掉傳統的人,恐怕太低估了漢語漢字底蘊的厚度,也太低估了詩歌文化的生命力。

歷史的磨損也是一種重塑,語言的客觀變化,沒必要迴避,更沒必要扭曲。這一次的輿論風波恰好說明,我們熱愛自己的母語、維護自己的母語,同時對於漢語的歷史與現狀,了解得還是太少太淺了。當孩子問起,為什麼「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與「白雲生處有人家」不押韻時,我們能不能抓住機會,不再編出一個讀音搪塞,而是明明白白告訴他們,因為這就是漢語的客觀發展變化。

(原標題:規範讀音會損詩詞之美嗎?)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 TF003

相關焦點

  • 規範讀音有損詩詞之美嗎?
    這篇文章內容的真實性可以這樣概括:文中提到的讀音改動,有些是古詩文中的民間變讀,未進入過規範讀音和規範型詞典;有的是早在1985年的審音中就已經規範過的讀音;與2016年審音有關的,尚在徵求意見階段,還沒有頒布正式規範文件;更有一些,從來都沒有改變過。  語言學(包括音韻學、方言學、語音學等)本是冷門學科,可涉及語音規範、異讀存廢的話題,卻自帶「熱搜」體質。
  • 中國傳統詩詞:原讀音 賡續漢字音韻之美
    不少網友發現,小時候被語文老師改正的錯誤讀音,如今卻得到「認證」。對此,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 說服到底念shuō fú還是shuì fú,鐵騎究竟是tiě qí還是tiě jì?事實上,這些讀音出現爭議,並非首次。早在2016年發布第三次《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徵求意見時,一些經常出現的錯誤讀音就成為規範讀音。
  • 古詩詞讀音尊重韻味還是尊重標準
    隨著傳統文化類節目的興起,人們對古典詩詞的熱情與日俱增。那麼,我們在現實生活、語文教學中究竟應當怎樣對待古詩詞的讀音爭議,才能更好地體會到詩詞之美呢?就此,記者分別採訪了幾位文字學、音韻學及古典文學學者。
  • 尊重韻味還是尊重標準——古詩詞讀音究竟怎麼定
    隨著傳統文化類節目的興起,人們對古典詩詞的熱情與日俱增。那麼,我們在現實生活、語文教學中究竟應當怎樣對待古詩詞的讀音爭議,才能更好地體會到詩詞之美呢?就此,記者分別採訪了幾位文字學、音韻學及古典文學學者。
  • 古詩詞讀音怎麼定:尊重韻味還是尊重標準
    隨著傳統文化類節目的興起,人們對古典詩詞的熱情與日俱增。那麼,我們在現實生活、語文教學中究竟應當怎樣對待古詩詞的讀音爭議,才能更好地體會到詩詞之美呢?就此,記者分別採訪了幾位文字學、音韻學及古典文學學者。
  • 尊重韻味還是尊重標準 古詩詞讀音究竟怎麼定
    隨著傳統文化類節目的興起,人們對古典詩詞的熱情與日俱增。那麼,我們在現實生活、語文教學中究竟應當怎樣對待古詩詞的讀音爭議,才能更好地體會到詩詞之美呢?就此,記者分別採訪了幾位文字學、音韻學及古典文學學者。
  • 七絕七首·福建天竺山,古典詩詞平水韻律規範作品,文化欣賞誦讀
    鴛鴦戲水傳說美,漫步湖邊露雨君。2020年12月18日15點07分。《福建天竺湖》遠映龍門輝倩影,近鄰牛嶺萬風姿。浴龍栓馬石真寂,散落銀珠化錦慈。七絕詩原創,中華古典詩詞平水韻律規範作品。文化欣賞誦讀。
  • 近體詩詞入聲韻律之拙見
    近體詩(詞)對平仄和韻部進行限制和規範的依據歷來是平水韻,即宋末山西平水(今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人劉淵著的《壬子新刊禮部韻略》以及清代康熙年間據此編纂的《佩文韻府》。 我承認當代人對一些詞字的發音已與編纂平水韻時的宋人很不相同了,而且這種發音的不同在明、清甚至民國時代就已很顯著了,但這並不影響平水韻對近體詩(詞)韻律的規範作用。
  • 人民日報刊文談改拼音:打破詩詞合轍押韻,影響韻律美感
    不少網友發現,小時候被語文老師改正的錯誤讀音,如今卻得到「認證」。對此,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一些經常出現的錯誤讀音就成為規範讀音,引發熱議。說服到底念shuō fú還是shuì fú,鐵騎究竟是tiě qí還是tiě jì?事實上,這些讀音出現爭議,並非首次。
  • 【小V晨讀】修改漢字讀音,要有敬畏之心
    不少網友發現,小時候被語文老師改正的錯誤讀音,如今卻得到「認證」。對此,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賡續漢字音韻之美說服到底念shuō fú還是shuì fú,鐵騎究竟是tiě qí還是tiě jì?
  • | 詩詞中的「神奇讀音」詳解
    詩詞中的「神奇讀音」,絕大多數都是來自叶音。千百年歲月流轉,銷蝕的不僅是獅身人面像的鼻子,還有古詩詞的音韻之美。語音從古至今一直在變化,傳統的中國詩歌又講究平仄、押韻,可想而知,前人本來押韻的詩後人讀起來不押韻,這不是我們這個時代才遇到的問題。千多年前的人們就發現,用他們的語音來讀《詩經》中的詩作,很多地方都已經不押韻了,於是他們發明了「叶音」這種方法。
  • 關於中國是否放棄英語學科,而全面開設中華詩詞學科的文化誦讀
    將來的學生和將來的人們,都是詩詞作者啊。學習詩詞寫作,和學習英語並不矛盾吶。現在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的一種,怎麼能砍掉呢?再說中學到高中學的課程以開設了中華詩詞的基礎平仄格律的規範寫作。科學的分類學科,是莘莘學子們的必經之路哇!
  • 賡續漢字音韻之美
    不少網友發現,小時候被語文老師改正的錯誤讀音,如今卻得到「認證」。對此,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說服到底念shuōf還是shuf,鐵騎究竟是tiěq還是tiěj?事實上,這些讀音出現爭議,並非首次。早在2016年發布第三次《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徵求意見時,一些經常出現的錯誤讀音就成為規範讀音。
  • 從《笠翁對韻》、《聲律啟蒙》,淺談中國文化中的那些韻律之美
    古人在創作詩詞歌賦的過程中,十分注重藝術性,以及美觀性。韻律作為貫穿全文的核心,對整篇文章的結構都有影響。對偶可以讓詩詞結構更加工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美。3、押韻押韻是指每句最後一個字的韻母要相同或者相近,由於押韻的字一般在句尾,所以最後一個字也叫「韻腳」。押韻使整篇文章朗朗上口,鏗鏘有力。
  • 黃建南油畫欣賞——音樂講究韻律詩詞注重韻律書畫也是講究韻律的
    可以說這就是油畫藝術的韻律美。「用光明暗法」開創者倫勃朗的油畫,擅長用黑色或深褐色做背景或畫中的次要部分,用白色來突出主體或主題,這樣好像有一束束白光集中打在畫面中央,形成鮮明的明暗主次關係,同時產生強烈的視覺感染效果。這也是油畫藝術的韻律美。後期印象主義大師梵谷的油畫,則是完全通過色彩的勾抺鋪染營造出很強的韻律美了。
  • 七絕詩八首,中華古典詩平水韻律規範作品,詩文化藝術誦讀欣賞
    #「閃光時刻」主題徵文 二期#《不辱一格降底羅》張大河原作品詩意美絕成壁畫,有聲有色動深陀。詩譜看遍尋無處,不辱一格降底羅。2020年12月15日17點52分。《自食惡果》魔性色狼絕後代,有多少險惡迷狂?今生欠下累累罪,地獄無門債債嘗。
  • 一套頂四套的《國學經典誦讀》,國學啟蒙這樣做才能物超所值
    父母對孩子進行國學啟蒙時,一般都是從前兩類開始,帶孩子誦讀《三字經》、《聲律啟蒙》等,學認字的同時,也感受國學韻律之美。其次,國學啟蒙的重點在挖掘孩子興趣,進行「啟蒙」。父母們一定要認識到,國學啟蒙應該以挖掘孩子興趣為主,而非以學習量為主。
  • 人民日報:賡續漢字音韻之美
    不少網友發現,小時候被語文老師改正的錯誤讀音,如今卻得到「認證」。對此,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   說服到底念shuō fú還是shuì fú,鐵騎究竟是tiě qí還是tiě jì?事實上,這些讀音出現爭議,並非首次。早在2016年發布第三次《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徵求意見時,一些經常出現的錯誤讀音就成為規範讀音。
  • 難題:給古詩改讀音未通過審議,那麼中小學課本已改讀音的字咋辦
    近日,小學語文課上的字詞拼音登上了熱搜,不少網友發現,小時候被語文老師改正的錯誤讀音,現在卻被「官方」認證,變成了現行的規範讀法,比如「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一騎(qí)紅塵妃子笑」。
  • 古詩詞讀音被改?長沙名師認為應當尊重古音的讀法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2月21日訊(記者 劉鎮東 黃京) 在讀古詩詞時,有一些字的讀音並非正確讀音,但如果把這些讀音又「改邪歸正」了,我們還應該怎樣讀古詩呢?最近,「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這一話題引發眾人關注。今天,三湘都市報記者就「古詩詞讀音被改」的現象進行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