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韻味還是尊重標準 古詩詞讀音究竟怎麼定

2020-12-11 人民網

原標題:尊重韻味還是尊重標準 古詩詞讀音究竟怎麼定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中國詩詞大會》再次在黃金時段熱播。在節目中,「日月被光澤」的「被」字被讀成了「pī」,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吉林大學沈文凡教授告訴記者,根據《唐韻》,「被,皮彼切」,通作披。「被,《說文》講是寢衣也,在唐代的兩個讀音均屬仄音,現代漢語字典不應當作讀音的主要參考。」沈文凡說。

  隨著傳統文化類節目的興起,人們對古典詩詞的熱情與日俱增。那麼,我們在現實生活、語文教學中究竟應當怎樣對待古詩詞的讀音爭議,才能更好地體會到詩詞之美呢?就此,記者分別採訪了幾位文字學、音韻學及古典文學學者。

  是否應按古音讀古詩詞

  「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讀「qí」不符合平仄,「烏衣巷口夕陽斜」中的「斜」讀「xié」不利於押韻,如果說按普通話朗讀有損古詩詞的意境,那麼,我們是否能按古音朗讀,像古人一樣誦讀他們的作品呢?

  是否能按古音讀古詩詞,那要看怎樣理解「古音」。沈文凡介紹:「漢語自古以來有很多變化,唐宋的語音系統與今天又有許多不同。」北京大學教授蘇培成認為,按唐宋人的讀音來讀古詩詞,實際上既無必要、也無可能。「語言學家經過各種研究,對古音語音系統有個大略的認識,但只能推測大致的讀音。今天我們能否按照這些讀音來和古人對話?實際上做不到,古音是個語音系統,而擬音在具體讀音上與古音還有差別。」

  語音發展的變化也有規律可循。有些音今天讀起來絲毫不影響對古典詩詞的理解。如讀《靜夜思》,用普通話讀大家完全能理解,對古詩韻律的美也基本上沒有影響。但另一些詩詞的朗讀就受到了古今語音變化的影響。「律詩、絕句、詞講究押韻和平仄格式,這兩點和語音演變有直接關係,唐宋時平是指平聲,仄是指上、去、入三聲,今天已經沒有入聲,所以遇到平仄格式時會有改變,對押韻的影響可能較大。」蘇培成說。

  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韻腳「看」按今音讀四聲,意思能懂,但和「安」押韻不太和諧。又如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查《廣韻》和「家」「花」都在麻韻,本來是押韻的,如果讀作「xié」,大家很難接受,但讀成「xiá」也不是古音,這其實是「叶音」式的注音。

  北京大學教授孫玉文也認為,古音是古代一個共時的語音系統,今天的學者雖然可以根據語音發展規律構擬出古音,但是如果照此讀詩,大多數人聽不懂,反而喪失了語言基本的交流功能。歷代讀古詩文,其實也都是按照當時通用的讀音來讀的。針對主張用方言讀古詩的觀點,音韻學家唐作藩也早已指出,用山西平遙話讀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是和諧了,但是讀其他詩就不見得押韻了。實際上,今天並沒有一種方言可以將古代詩詞的韻腳都讀得押韻。基於上述原因,孫玉文認為,誦讀古詩詞還是應提倡使用普通話讀音。

  「唐詩宋詞中所有讀音都嚴格按照古音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沈文凡表示,重要的是讓今人在閱讀古詩文的時候能夠體會到聲律之美,領悟作詩在語音方面的規律。

  「無論古今的字書還是韻書的讀音,都是當時知識分子根據漢字的實際讀音審定的,無論何時,字音的審定都會以某個特定的語音系統為標準。以洛陽話為標準的《切韻》音系代表的是古代中原的讀音,它與以北京話為標準音的現代漢語語音系統差異較大。如果以當代普通話讀音來朗讀唐詩宋詞,韻律不合的情況會經常發生。因此,古詩詞的朗讀,應該以合乎漢語語音演變規律的現代語音為標準。」西南民族大學教授鍾如雄說。

  是否要按古音押韻

  在廣州大學教授吳相洲看來,閱讀古詩詞使用古音還是普通話需要平衡把握,遵循兩個原則:其一,韻腳部分,如需押韻可以照顧古音讀法,聲律壞了就不成為詩詞。其二,不同音代表不同含義的字應讀古音,如「一騎」的「騎」(jì),代表一人一馬,讀成「qí」意思就錯了。

  唐代賀知章的「鄉音無改鬢毛衰」問世後,唐宋幾百年間都沒有人討論這首詩的押韻問題,到了明朝有學者開始討論這一問題,認為「衰」「回」「來」不押韻,就建議改成相當於今天「cuī」的讀音。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麥耘介紹,有學者指出這個字本身就不押韻,但這也不確鑿,因為在唐朝「衰」和「回」「來」這兩個韻部的字有時也通押,雖然不是主流。

  而關於詩詞格律問題,蘇培成認為,用粵語來念可能和古音稍近些,但這也不是古音,只是「舊讀」。此外,古音變化得太多了,全部體現在字典上也無必要。「讀詩詞要把詩詞的意境理解透徹,要知道詩詞原來是押韻的,只是由於語音的變化而變得不押韻了,了解這一點本身就是文化傳統。隨意改變字音遷就朗讀,不是維護傳統,而是把傳統庸俗化了。」麥耘說。

  沈文凡認為,今人作詩可以押普通話的韻,但吟誦古詩時,押韻處要變讀。「關鍵是要符合詩歌規律。中國留存了許多有文字記載的韻書,這筆寶貴的文化財富一定要繼承。」

  「變讀」是否應止於吟誦

  在何種場合接受變讀,也是專家熱議的話題。北京語言大學教授陳雙新指出:「一般大眾朗誦古詩詞還是應以審定讀音為準,因為這是根據語音發展演變規律所知道的最有依據的讀音。從事《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研製和修訂工作的專家會考慮到某個讀音在古今歷時之間、普通話與方言共時之間的關係和依據,更要考慮到不同讀音是否有明確的別義功能,以及大眾的實際使用狀況,絕不是幾個專家坐在書齋『定則定矣』。」

  更多觀點認為,臨時「變讀」在一定情況下可以接受。劉禹錫《烏衣巷》、韓翃《寒食》都涉及「斜」這個字,如果讀「xié」,則失去了韻律美。「朗讀詩詞時臨時變音大家都願意接受,這種情況我覺得應靈活處理,讓理論照顧到實際的語言運用。」蘇培成說。

  「大學上古漢語課,老師就教我們不要按臨時改變來念,但一定要解釋清楚原來是押韻的,需要了解古韻,需要知道不同時代語音是不斷變化的,不同地區的讀音也是不一樣的。至於在某些活動中朗誦古代詩詞,其性質與課堂教學就不完全一樣。比如用某一種方言來念,恰好展現了古詩詞押韻的特點;但如果按照現代音來讀,可以臨時改變一下讀音,因為朗誦會上讓大家體會到的不只是古詩詞的意義,還有古詩詞的韻味。」北京大學教授王洪君表示。

  「『一騎』的讀法,不是好不好的問題,而是對與錯的問題。」沈文凡建議,像「一騎」這種與意義相關的古音一定要在字典、詞典中有所標註。「如果圖省事,在教學和字典編纂中一刀切,那麼以訛傳訛,就可能丟掉漢語的豐富內涵。應該在辭書編纂中標註出多種用法和讀音,不能讓語音承載的功能消失。這並不會增加負擔,妨礙規範,而是尊重事實,傳承博大精深的文化財富。」沈文凡說。

  孫玉文也指出:「以前《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保存了大量的舊讀,這充分證明了推廣普通話和適當保留舊讀沒有太大矛盾。而且適當保留舊讀,對於推廣普通話是有促進作用的。不過近些年,有的辭書編纂者刪去了很多舊讀。事實上,舊讀不僅是讀音問題,還涉及對古詩詞的理解。」他認為,適當保留一些舊讀,能幫助讀者閱讀理解古書。另外,刪去一些舊讀,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跟古詩文教學活動形成「兩張皮」,勢必造成教學和語文規範上的混亂,得不償失。(劉博超 李睿宸)

(責編:鄭浦麗、胡洪林)

相關焦點

  • 古詩詞讀音怎麼定:尊重韻味還是尊重標準
    「被,《說文》講是寢衣也,在唐代的兩個讀音均屬仄音,現代漢語字典不應當作讀音的主要參考。」沈文凡說。隨著傳統文化類節目的興起,人們對古典詩詞的熱情與日俱增。那麼,我們在現實生活、語文教學中究竟應當怎樣對待古詩詞的讀音爭議,才能更好地體會到詩詞之美呢?就此,記者分別採訪了幾位文字學、音韻學及古典文學學者。
  • 尊重韻味還是尊重標準——古詩詞讀音究竟怎麼定
    「被,《說文》講是寢衣也,在唐代的兩個讀音均屬仄音,現代漢語字典不應當作讀音的主要參考。」沈文凡說。隨著傳統文化類節目的興起,人們對古典詩詞的熱情與日俱增。那麼,我們在現實生活、語文教學中究竟應當怎樣對待古詩詞的讀音爭議,才能更好地體會到詩詞之美呢?就此,記者分別採訪了幾位文字學、音韻學及古典文學學者。
  • 古詩詞讀音尊重韻味還是尊重標準
    「被,《說文》講是寢衣也,在唐代的兩個讀音均屬仄音,現代漢語字典不應當作讀音的主要參考。」沈文凡說。隨著傳統文化類節目的興起,人們對古典詩詞的熱情與日俱增。那麼,我們在現實生活、語文教學中究竟應當怎樣對待古詩詞的讀音爭議,才能更好地體會到詩詞之美呢?就此,記者分別採訪了幾位文字學、音韻學及古典文學學者。
  • 古詩詞讀音究竟怎麼定?
    家住北京,畢業於名牌大學中文專業的李東(化名),最近教孩子讀古詩時犯了難:「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該怎麼讀?一人一馬為騎(jì),這一用法在古文中很常見,但現代漢語中讀「qí」,究竟該如何選擇呢?不少人與李東有同樣的困惑。  不久前,微信熱傳一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
  • 古詩詞讀音被改?長沙名師認為應當尊重古音的讀法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2月21日訊(記者 劉鎮東 黃京) 在讀古詩詞時,有一些字的讀音並非正確讀音,但如果把這些讀音又「改邪歸正」了,我們還應該怎樣讀古詩呢?最近,「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這一話題引發眾人關注。今天,三湘都市報記者就「古詩詞讀音被改」的現象進行調查。
  • 古詩詞讀音究竟怎麼定 語言學家:審音並不涉及文言詞古詩詞
    家住北京,畢業於名牌大學中文專業的李東(化名),最近教孩子讀古詩時犯了難:「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該怎麼讀?一人一馬為騎(jì),這一用法在古文中很常見,但現代漢語中讀「qí」,究竟該如何選擇呢?不少人與李東有同樣的困惑。不久前,微信熱傳一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
  • 改變讀音可能會造成古詩詞韻味流失
    專家觀點 改變讀音可能會造成古詩詞韻味流失   對於規範使用語言文字,三亞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學的劉興均教授很有感觸,他認為語言文字的確會隨著歷史車輪滾滾向前,與時俱進,不可能一字不易,「我們要推廣普通話,推廣漢字,所以才從繁體字到了今天的簡體字,
  • 古詩詞中的讀音是否應該改變?應該尊重自古至今的這些規律
    現在,筆者姑且不論此次討論起因的細節,就只談談漢語中文字和讀音的關係。閆巖《毛詩》內頁。更改讀音古已有之,宋代學者就曾為了押韻而更改《詩經》中的讀音 TAKEFOTO供圖在表明我自己關於此事的觀點之前,先來說一個明朝人的故事。這個人叫陳第,是個福建的讀書人,後來他寫了一本書,叫《毛詩古音考》。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呢?簡單說,是為了反對宋人的「葉(協)韻」理論。
  • 教育部回應改讀音 遠上寒山石徑斜「斜」讀「xié」還是「xiá」
    專家提醒,目前普通話規範讀音的依據為《新華字典》第11版和《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已經定下來的讀音你讀對了嗎? 鄉音無改鬢毛衰,衰字是念cuī還是shuāi;一騎紅塵妃子笑,騎字是念jì還是qí……這兩天,大家的朋友圈被一篇題為《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刷屏了,爛熟於心的古詩詞和字音突然讀不對了,引來網友的關注。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採訪專家得知,帖子中涉及的有些字音早已改變,並非新聞;還有一些尚未改變,誤導了讀者。
  • 難題:給古詩改讀音未通過審議,那麼中小學課本已改讀音的字咋辦
    19日,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稱,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但是,既然「古詩詞改讀音」,還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那麼為什麼中小學課本上某些詩詞已然悄無聲息的改了讀音?比如,部編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四課《山行》,為了防止老師念錯讀音,還把「斜」註上了「xié」的音。
  • 中南大學楊雨:不能因為讀錯的人多了,就變成標準讀音
    星辰在線2月20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李楠)近日,一些漢語字詞的拼音被改一事備受各界關注,雖然教育部於2月19日回應稱,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但部分字詞的讀音按現在適用的標準中已經發生了改變,比如「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要讀qí。
  • 鬧得沸沸揚揚的「古詩改讀音」,你怎麼看?
    學生王同學認為,為何要迎合大部分人的錯誤而不糾正呢,「如果說都改成讀錯的拼音,可能會覺得說方便了,但是也缺少了感覺,像古詩詞之類的,改了讀音其實就改了字意,在理解古詩詞方面會有些不同,而且考試的時候真的腦子裡亂啊,搞不清到底是哪個讀音。」
  • 古詩讀音遷就今人?須審慎「糾偏」
    背了多年的古詩詞讀音變了,此事引起廣泛關注。2月19日,主管漢字讀音審定的教育部有關部門就此回應稱,讀音改變主要是考慮便於推廣應用,也考慮了多數人的意見,但目前改編後審音表尚未經過審音委、標準委的審議,對於古漢語生僻音,還應以原讀音為準。  古人云,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語言文字因時因地的變化,其實早是無須敏感的常事。
  • 爭議焦點:古詩詞讀音應照顧文學欣賞習慣
    刷屏社交網絡,文中列舉一大串讀音改變的例子,並寫到,「不少網友查字典發現,許多讀書時期的『規範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這篇文章迅速登上微博熱搜,網友紛紛驚呼「上了個假學」。澄清:這是個徵求意見稿,還沒定!網友吐槽不少,「當時好不容易糾正過來的讀音,現在因為大部分人讀不對就改了?」
  • 新華字典取消六(lu)安讀音暴露文化短板 古地名讀音應儘可能保留尊重
    隨後,這位主播發微博回應稱,播音要以最新的字典為準,在最新版的《新華字典》上,六隻有liu一個讀音。但是,六(lu)作為地名的發音,在之前的字典中一直都是存在的。你現在通過電腦輸入法打字,系統都會告訴你這個詞讀「六(lu)安」。據考證,直到《新華字典》最近的兩次修訂,才取消了這個音,統一讀成liù 。而在其他一些工具書和民政部公布的地名錄中,權威的讀法還是六(lu)安。
  • 普通話讀音問題
    4.古今音誤讀       在文言文和古詩詞朗讀中,有些字的讀音產生了古今異讀的現象。對於播音員主持人而言,究竟應該從古音還是從今音,是應該特別注意的問題。這裡所說的古音,泛指古代的語音,不是音韻學所指周秦時期的語音;今音,泛指現代的語音,不是音韻學中的隋唐音,例如「暴虎馮河」一詞當中的「馮」,古同「慿(憑)」,藉助之意,應遵從古音讀。
  • 讀音不分對錯,只論前世今生 專家:爭議源於對漢語語音歷史演變情況...
    讀音不分對錯,只論前世今生專家:爭議源於對漢語語音歷史演變情況了解不夠所致兒時背的《回鄉偶書》,近日突然發現讀音變了?「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字究竟讀cuī還是shuāi?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古詩中的字,均因在如今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讀音與以往不同而在網上引起一片喧囂。
  • 傳統文化的腦容量裝不下幾個古詩讀音?
    背了多年的古詩詞讀音變了,此事引起廣泛關注。2月19日,主管漢字讀音審定的教育部有關部門就此回應稱,讀音改變主要是考慮便於推廣應用,也考慮了多數人的意見,但目前改編後審音表尚未經過審音委、標準委的審議,對於古漢語生僻音,還應以原讀音為準。 古人云,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語言文字因時因地的變化,其實早是無須敏感的常事。
  • 教育部回應:古詩改讀音未過審議,眾人呼籲把原讀音傳給下一代
    如下圖所示,三年級語文課本上的《山行》一詩,「斜」的讀音已經堂而皇之地改變了原有的讀音:小徐老師從一開始發現這種現象就極力,難道就因為讀錯的人多,寫錯的人多就讓本來對的東西改成錯的嗎?難道不知道,詩詞中的字和音都是和字的意思和韻律有密切聯繫嗎?難道知識的傳播不應該尊重原創嗎?難道知識的教授不該尊重嚴謹學習的態度嗎?
  • 一些字改讀音,教育部稱「還沒定」,你怎麼看呢?
    「由於讀錯的人較多,『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等古詩文中的讀音已經更改」。   反對者:改讀音不好   許多網友不支持改讀音,他們認為:   古詩文讀音都是押韻的,如此更改之後,古詩文失去了原先的韻腳,更失去了傳統文化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