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話:一種語言兩套讀音

2020-12-20 南海網

  儋州方言南腔北調。圖為白馬井地區說儋州話的漁家婦女。宋國強攝

  西部重鎮那大,堪稱海南方言的煉丹爐。 宋國強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況昌勳特約記者謝振安

  移民成分的複雜性,決定了儋州方言的多樣性。

  《儋縣誌》稱,「本縣語言、方言種類較多。漢語方言有儋州話、軍話、客家話、白話、臨高話、海南話;少數民族語言有黎語和苗話;公共場合一般講普通話。」

  要問儋州的方言是什麼話?似乎很難回答。

  儋州是一個古老的移民城市。幾千年來,黎、漢、苗、壯族人民相繼遷徙而來,同時也帶來了自己的語言。在歲月的演進過程中,這些移民群體的語言在相互影響相互融合過程中,依然保留了相對獨立的語言或方言。

  《儋縣誌》稱,「本縣語言、方言種類較多。漢語方言有儋州話、軍話、客家話、白話、臨高話、海南話;少數民族語言有黎語和苗話;公共場合一般講普通話。」

  黎語:

  儋州最早移民的語言

  黎族,是儋州最早的移民群體,《儋縣誌》記載「漢武帝元封元年,略地始建儋耳、珠崖郡,其地有黎母山,諸蠻環居其下」。儋州黎族主要分布於雅星鎮、南豐鎮、蘭洋鎮等地。黎族有多個支系,各支系之間的語言既有統一,又有差別,特別是深山居住與毗鄰漢族居住的居民語言差別較大。就語調而言,深山黎居民的黎語音調較高亢,音尾平短有力;毗鄰漢民族居民的黎語音調中和低沉,音尾較長。

  在儋州,大部分地區的黎族人兼通漢語,其語言也逐漸與漢語相融合。雅星鎮調聲隊負責人李英姐說,在雅星鎮,黎族婦女們除了唱黎歌,還會儋州調聲,「同樣儋州調聲在雅星鎮帶有濃厚的黎音。」而南豐鎮地區的黎族因與客家人相鄰,黎族人兼通黎語與客家話,其語音語調受到客家話的影響。

  儋州話:

  一種語言兩套讀音

  儋州話流行於儋州中北部地區,又稱海邊話或鄉話,使用人口約有50萬—60萬,「是本島漢語中僅次於瓊文話(海南話)的一種方言」。(梁猷剛著《廣東省海南島漢語方言的分類》)

  據學者研究,漢族早期移民為多從福建莆田、晉江、泉州等地遷儋,講閩南話,但此時被地方統一接受的語言尚未形成。至南北朝時期冼太夫人平定儋州,儋州地區官吏大部分由冼太夫人從高州、梧州兩府調來,操粵語,經過和本地語言的結合,到唐代時形成了儋州話。

  據民國《儋州志》記載,「外人來儋,惟高梧人為先且多,故其言傳遍鄉間。」又,儋州話「乃高州、梧州傳來,故今聲調頗異,而與高梧人言通」。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丁邦新認為,儋州話形成於宋代以前,最接近古代漢語,可以說與古漢語相通。

  不過,操儋州話者若吟詩作對,不直接用儋州話,而是借用「字音」的讀法來檢驗其平仄得失。「字音」,儋州人稱之為「字眼」,與之相對,儋州話被稱為「口語」。

  「新中國成立以前,操儋州話的人,讀書要皆習口語和字音。」今年64歲的儋州文人謝有造告訴記者,他小時候讀私塾時,老師教書都是用字音,「口語與字眼在平仄上不一樣,口語平聲、字眼仄聲,口語仄聲、字眼平聲,不會字眼就不會吟詩作對。」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歐陽覺亞認為,由於古儋縣是古時官員和文人學士流放的地方,他們來到儋縣後,給當地人民傳播了中原的文化,教當地人識字。因此,儋縣地區通行一種讀書音,即漢字的讀音。這是一套古官話的讀音,屬漢語北方方言。讀書音和口語並行不悖。

  軍話:

  蘇東坡傳授的語言?

  在儋州中和鎮、那大鎮等地有居民操一種與普通話相近的方言,稱為「軍話」。

  關於軍話的來源,儋州本地人有流傳說是蘇東坡父子傳授的。不過清代學者對此提出質疑,「俗傳軍話由東坡蘇公所教,其實非也。元明以前,瓊為安置罪人之地,凡軍戍於瓊者,非崖即儋,故儋崖皆習知軍話;如儋話為蘇公所教,則崖之軍話,又將誰教也?」又言,「前明吾儋有稱『所人』者,皆系軍籍,軍籍即言軍話,確無可疑。」

  歐陽覺亞認為,軍話是16世紀初從廣西徵調來海南作戰的軍士所使用的語言,戰爭結束後說軍話的軍士留守海南,其語言一直保留至今。軍話屬北方方言西南官話,與廣西桂柳話近似,但有一些差別。

  據民國《儋州志》記載,「軍話,與南省官話正音相同,而聲韻頗長,此乃五代前士夫以軍戍儋,遂相習傳,故名軍話,城市皆通行。」民國以前,因為「軍話與官長相通」,所以時居儋州的各族居民,凡讀書念字,皆習軍話,以求長進和交際便利。

  客家話:

  折射客家人大遷徙路線

  在儋州市區西南部有一條街名為「勝利街」,一度稱為「梅縣街」。當地人說,之所以成為「梅縣街」是因為這裡大部分居民都操客家話,從廣東梅縣移民而來。目前,居儋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那大及南豐等地。

  儋州客家話是從廣東中部遷徙而來的客家移民的語言。客家人有幾次大遷徙,第四次是清康熙中葉以後從廣東東部遷徙到四川、臺灣和湖南、廣西等地,第五次是乾隆、嘉慶以後從廣東中部向粵西、海南島等地。到儋州的可能是屬於這兩次的遷徙。

  《海南島儋州方言》中記載,海南的客家話相當接近梅縣的標準客家話。不過,隨著幾百年的傳承,儋州市客家話開始在音調上受到儋州其他方言的影響。同時,與客家人村莊毗鄰的黎族和苗族同胞也習用客家話。

  臨高話:

  「那大縣」增加臨高人

  操臨高話的儋州居民主要集中在和慶和那大兩鎮。其實,過去儋州地區講臨高話者為數不多,主要在那大鎮。據鍾平編著的《儋縣概況》,明萬曆年間設那大營。原有兩個村莊:一個叫那恁村(講臨高話),一個叫大同村(一說南大村,講客家話),後來兩村各取一個字合為「那大」。

  1956年,儋縣分出那大縣時,將臨高縣第五區(和慶、蘭洋)劃入那大縣管轄,1958年那大縣並歸儋縣後,原臨高第五區又隨那大縣併入儋縣,讓儋州市操臨高話的人一下增加了許多。

  臨高語是漢藏語系侗臺語族壯傣語支的一種獨立的語言。至於臨高話的來源至今學術界未有定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兩廣百越的一支人所使用的語言,與壯語、傣語、黎語等侗臺語有淵源關係。

  白話:

  清末高州移民語言

  與儋州話一樣,白話也是由高州移民帶來,只不過,白話是清末高州地區移民帶來,為粵方言。據悉,清末,高州地區居民因避亂到儋州,選擇在東城、洛基、海頭等地落足,建立家園,雖經過長期的勞動生息,但其語言和風俗百年不變。

  苗語:

  「苗兵」帶來的瑤語

  歐陽覺亞認為,苗語是明嘉靖至萬曆年間由廣西被徵派而來的苗兵後裔的語言。儋州市苗族主要集中番加地區(現劃歸蘭洋鎮),於16世紀從廣西等地作為兵士被朝廷徵調到海南,撤防後一些苗族士兵落籍儋州,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據研究,海南的苗族所使用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勉語支的勉金方言,與廣西各地瑤族的勉金方言非常接近。苗族為什麼說的是瑤族的語言?「天下苗瑤是一家」,當初漢族統治者對他們的分別沒有現在那麼清楚。

  由於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儋州地區的苗語與五指山周圍的苗語有所差別,在蘭洋鎮,苗語常常參雜客家話。

責任編輯:吳玉帛

相關焦點

  • 日文是一種語言,為什麼會同時造出兩套假名文字?
    而後期,因為漢字並不對應他們本國的語言,所以這些地方也漸漸衍生出自己的文字,即便如此,這些文字和漢字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最先衍生出自己文字的,就是東亞地區地緣環境最為梳理的日本。一直到現在,漢字仍然是日本文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日語出現自身書寫系統是在5世紀的時候,當時「假借」漢字的音讀(日語漢字的一種發音方式,系保留該等漢字當初傳入日本時的漢語發音)與訓讀(日文所用漢字的一種發音方式,是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彙的讀音。)來表記古代日本語音節的文字,即日本的借字。
  • 只有一種語言,為什麼日本會同時造出兩套假名文字?
    而後期,因為漢字並不對應他們本國的語言,所以這些地方也漸漸衍生出自己的文字,即便如此,這些文字和漢字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最先衍生出自己文字的,就是東亞地區地緣環境最為梳理的日本。一直到現在,漢字仍然是日本文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日語出現自身書寫系統是在5世紀的時候,當時「假借」漢字的音讀(日語漢字的一種發音方式,系保留該等漢字當初傳入日本時的漢語發音)與訓讀(日文所用漢字的一種發音方式,是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彙的讀音。)來表記古代日本語音節的文字,即日本的借字。
  • 語言讀音發展和規範的悖論
    就算是近代,在讀音上還是有很多地方和我們的發音是不同的,有興趣的可以了解一下國語正音,這是臺灣地區的標準發音,地位等同於大陸地區的普通話。 事實上,語言讀音的發展並不是漫長到我們無法感受的,至少我已經感受到了。
  • 語言讀音的怪現狀:是無心抑或有意?
    根據語言學知識,我們知道,語言是約定俗成的,包括其發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語言也會發生演變,讀音也出現了變化,為了方便交流,官方也一直在修正,或者說為了統一標準而進行改動,例如前段時間關於「斜」、「鑿」等字讀音的更改(似乎引起了社會上不小的反響)。
  • 正確讀音還是大眾讀音?一場對語言發展變化問題的思考
    漢字讀音要改?近日,小學語文課上的字詞標音問題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事情起源於網上熱傳的一篇文章——《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文章提及,部分漢字的讀音因為遷就大眾讀音而進行了更改,把原本「錯誤」的讀音改成了標準讀音。
  • 漢字讀音頻繁調整,語言發音不能一刀切
    這不禁讓眾多網友感嘆:上學期間自己辛辛苦苦訂正的讀音竟然被劃定為錯誤,而那些錯誤讀音卻紛紛得以「轉正」,自己怕是上了假學。還有不少語文教師自嘲:要儘快向自己的學生「認錯」。更有甚者劍指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聲討頻繁改換讀音是在破壞漢語原有的讀音魅力。
  • 漢字讀音誰說了算?切莫忽視語言變化中的審美傳承
    記者採訪了多位專家和教育界人士,致力於研究現代漢語語音學的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吳君如認為,尊重語音發展的自身規律和當下用語習慣,將一些字音作變更無可厚非,「規範讀音標準是十分必要的,但如若標準的變動過於頻繁,則會為大家使用語言造成一定困擾」。  值得注意的是,語言在交流和認知的功能之外,同時也承載著審美功能。
  • 遊汝傑:文讀音、白讀音和旁讀音
    在同一種方言裡,每一個字一般都有一個白讀音,即本地原有的讀音,只有少數字既有白讀音,又有文讀音。例如「大」在上海話裏白讀音是[du6],文讀音是[da6]。一般認為白讀音是本地原有的讀音,文讀音則來自標準語。就讀音的來源而言,白讀音是內源音,即來自本方言內部的讀音,文讀音則是外源音,即不是來源於本方言的讀音。文讀音最初用於讀書,後來也滲透到口語中的「文理詞」,即較文的詞彙。
  • 封面新聞:糾結於「正確讀音」,也許是我們對語言最深的誤解
    刷屏,文中舉了一大串讀音改變的例子。對此,相關專家表示,這則「文章」中的大部分內容來自國家語委2016年6月6日發布的《徵求意見稿》,而其至今尚未正式發布。(澎湃新聞) 一個公眾號就官宣「字詞拼音改了」,這事自一開始就透著詭異。
  • 各國語言千差萬別,唯有「爸爸媽媽」讀音相似,原因如此有趣
    中國人有一種對於父母特有的稱呼,那就是「爹娘」。 相比較「爹娘」而言,「爸爸媽媽」的稱呼則顯得更加現代和官方,所以曾有很多人誤會了「爸爸媽媽」是從外面傳過來的語言,畢竟很多外語中「爸爸媽媽」的讀音都和我們類似。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 由語言文字讀音調整引發的思考
    曾經費了我們九牛二虎之力才記住的讀音,如今被改了,真真是難以理解。有人說,漢字語音的變化有專家的考量,調整也無可非議,背後的原因無非是因為很多人會把讀音讀錯,但是,如果僅僅是因為讀音難記憶就把它修改,今兒失去了漢語特有的美麗意境,我覺得並不可取。文化的積澱不是一朝一夕完成,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一點一滴的累積,這裡面飽含了古人多少的智慧和美麗憧憬,如果就單單因為難以記憶,未免太過草率了。
  • 教育部回應古詩改讀音:應以原讀音為準
    追本溯源民族共同語也應該有其規範性,讀音總是變來變去,不僅不利於溝通交流,也會給大家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近日,某自媒體發表的一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讀音可以變,但不能瞎改換句話講,歷史地看,那些「小時候好不容易改過來的讀音」也只不過是漢語漫長語音變化中的一個切面。如果非要按照過去的讀音,我們難道都要去學上古音嗎?事實上,漢語言一直是在不斷變化、新陳代謝的。
  • 【從橄欖綠到藏青藍】有一種自豪,叫穿過兩套衣裝
    【從橄欖綠到藏青藍】有一種自豪,叫穿過兩套衣裝 2020-08-01 18: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英語讀音怎麼練習
    現在,很多的學生都很害怕開口練習英語口語,絕大多數都是因為擔心自己的讀音不正確,會被別人嘲笑,但是,大家應該勇敢的邁出第一步,否則英語讀音無法被糾正。在一開始可以自己獨自練習,等到習慣後就要和人去交流,從而不斷糾正讀音,慢慢的提升英語口語水平。那麼,如何提高我們的英語發音水平呢?
  • 老師教拼音引爭議 教授:每個字母都有三種讀音
    54歲的夏老師稱,她並沒有受過視頻中那套讀音的培訓,「我以前倒是聽過有人這麼發音,但是很少有人這麼讀。」谷老師也表示,她從小到大隻接觸過一種拼音讀法,「我們跟各地各校的老師進行學術交流,也沒有聽說過這種讀法。」隨後,記者拿出了漢語拼音字母表,兩位老師稱該表內字母下方的注音符號拼讀起來就是視頻中老師的讀法,但目前在小學教學階段只教授「啊玻雌得鵝佛哥,喝衣基科勒摸訥……」這一種讀法。
  • 古詩詞讀音究竟怎麼定?
    根據會議決議,1956年1月由語言文字學家和其他與語言文字應用關係密切的專家組成了普通話審音委員會,來研究並確定普通話常用詞彙的讀音,而審定普通話異讀詞的讀音是當時亟須解決的問題。  而關於審音的對象,蘇培成和北京大學教授王洪君都認為,公眾對此存在兩種誤解。其一,我們通常所說的「多音字」並非都需要審定,因為審音是以詞為單位的。
  • 語言大師一篇拍案叫絕之作,全文78字同一讀音,漢語果然博大精深
    而在如今漢字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世界上使用漢語的人數至少超過十五億,超過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漢字又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語言,一個字或者一個詞往往有多種意思,一句同樣的話在不同的環境下中可以代表完全相反的意思,比如舉一個比較好玩的例子:我國的兵乓球誰也打不過。
  • 我國語言專家,用「ji」這個讀音,寫出了一篇文章,共78個字
    失落的中國古代語音原來啊,這篇文章字數篇幅非常之短,全文一共只有78個字,而妙就妙在這篇文章的讀音全部都是同一個讀音,人們拿到這篇文章的時候能夠看得懂,但是卻聽不懂,這也是很奇怪了。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篇千古奇文《季姬擊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