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瀟湘客
漢語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語言,上古時期人們沒有文字,以結繩的方法記錄事情,後來出現了一位叫倉頡的聖人,他以豐富的經驗和智慧發明了文字,廢除了麻煩不易記錄的結繩法。
而在如今漢字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世界上使用漢語的人數至少超過十五億,超過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
漢字又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語言,一個字或者一個詞往往有多種意思,一句同樣的話在不同的環境下中可以代表完全相反的意思,比如舉一個比較好玩的例子:
我國的兵乓球誰也打不過。
我國的足球誰也打不過 。
兩句話看起來都差不多,但結合實際來看我們都會會心一笑,知道是什麼意思,當然這只是一個開玩笑的梗,漢語言的真正魅力遠不止於此。
民國有一位語言大師趙元任,可能大家不太熟悉這個人,但是他的祖上有一位叫趙翼的詩人大家可能都知道,即便不知道,趙翼的那首千古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大家也應該耳熟能詳,作為著名詩人趙翼的後人,趙元任的成就一點也不比趙翼差。
趙元任是中國現代語言先驅,被譽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同時又是中國現代音樂學之先驅,『中國科學社創始人』等。
趙元任是一位語言大師,自然在語言功夫上比較深,他自創過一種名叫同音文的文章類型,意思就是在一篇文章中要求所有的字都發一個讀音,這種文章難度極大,若非有深厚的文學語言功底和知識,根本不可能寫得出來。
趙元任有一篇同音文的代表作,叫《季姬擊雞記》,全文七十八字,帶上標題八十三字,每個字讀音都相同,接下來我們就來欣賞一下:
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雞既濟,躋姬笈,季姬忌,急咭雞,雞急,繼圾幾,季姬急,即籍箕擊雞,箕疾擊幾伎,伎即齏,雞嘰集幾基,季姬急極屐擊雞,雞既殛,季姬激,即記《季姬擊雞記》。
八十三字全都是ji這個讀音,沒有古文功底的朋友想必看此文是一頭霧水,甚至其中還有一些字都不認識,有朋友會覺得這肯定是趙元任找來了這麼多ji字組合在一起,這篇文章毫無含義,但這篇文章確實是一個小故事!
用白話翻譯來講,這篇故事是這樣的:
有個叫季姬的人感到寂寞,就羅集了一些雞來養,是那種出自荊棘中的野雞。野雞餓的時候發出唧唧的叫聲,季姬就拿竹箕上的小米餵它們。雞吃飽了,就跳到季姬的書上,季姬害怕它們把書弄髒,就趕雞,雞被嚇得急了,就接著跳到桌子上,季姬更著急,就借竹箕作為趕雞的工具,投過去擊打野雞,竹箕投擲速度很快,卻沒打中雞,打到了桌上的陶伎俑上,陶伎俑掉到地上碎了,季姬睜開眼一看,雞還躲在幾桌下亂叫,季姬一怒之下脫下木屐來打雞,這一下就把雞打死了。想起養雞的經過,季姬激動起來,就寫了這篇《季姬擊雞記》。
而作為語言大師,趙元任寫這樣的同音文也並非是為了一時好玩,他是有一定的目的的。
在中華民族最為危急的年代,不少大師如胡適、魯迅等人受時代的局限,都提出了廢除漢字的主張,其中還有一種觀點就是將漢字拉丁化,引進西方的語言,以為廢除孔學學說以及道教妖言之漢文,是解決中國不至於亡族之根本。
趙元任雖然沒有明確反對這樣的言論,但他發明了同音文以此表述漢字同音眾多,不能完全拉丁化的觀點,趙元任的同音文又被後代學者稱為「荒誕之文駁擊漢字拉丁化的荒誕之語。」由此也可以看出,趙元任先生也為漢字的留存做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