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這個話題之前,首先要申明,康復機構分為公辦、民辦和媽媽型工作坊性質的主要三種。
公辦康復機構依託當地殘聯,在政策福利、老師待遇和孩子康復費用補助方面存在較大的優勢,但是缺點卻是限於數量、場地和師資的限制,不可能招收太多自閉症等特需兒童,因此,孩子康復訓練接受預約,有的甚至排隊到一年兩年之後。這就在無形中耽誤了自閉症等特需孩子的最佳康復期。
民辦康復機構中有實力強的,但是大部分也是實力中下等的,實力強的因為康復費用高,所以雖然沒有享受到殘聯等相關部門的各種政策和補助,但是卻能夠用高費用支持機構運轉和老師較高的薪資。和公辦機構一樣,也存在康復預約和排隊很長時間才能進入的弊端。
而媽媽型和幾個老師合夥型的工作坊的康復中心,目前只是通過收取孩子康復費用維持,但是又要交房屋租金,老師工資,購買器械,老師學習等等,所以常常會陷入兩難窘境,不斷搬遷,老師流失,孩子康復效果不理想等。
那麼,為什麼康復機構看起來都像是騙子呢?
因為,從目前以上三種康復機構的屬性來看,真正的康復其實是需要終生的,但是大部分孩子是沒法享受終生康復訓練的。有些程度較輕的孩子,康復訓練後可以進入普校實現隨班就讀;有些孩子因為無法享受補助,當陷入資金和精力的窘境後,就會離開康復機構,待在家中無限期地等待;還有一種家庭就是不斷地在各地尋找和帶孩子不斷地從這家機構到那家機構進行康復訓練,急於求成。
而目前據2016年12月發布的《中國自閉症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Ⅱ》中數據顯示,我國現有自閉症人數超過1000萬,並以每年十幾萬的速度遞增,其中14歲以上人群約為800萬。
截至2016年9月底,在中殘聯註冊的自閉症服務機構共1345家,其中近50%的機構由家長特別是自閉症兒童的家長創辦。
這就導致,我國實際自閉症服務老師只能覆蓋1.3%的人群,剩下98.7%的人群暫無法得到有效服務訓練。
以上矛盾的存在和短期內無法解決,就出現了很多康復機構以招收更多孩子進行康復訓練,才能實現收支平衡以及最終的更大盈利。
所以,以招收更多孩子為主和培訓更多家長為主的機構就以銷售為主導。很多康復機構看起來就像騙子。
在此,有幾點需要澄清。
首先,康復培訓機構以盈利為目的是沒錯的——又不像公辦機構是拿財政預算和康復補助的,所以在談這個問題的時候不能一棍子將所有機構打死。也不要用一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的姿態,覺得有盈利目的就是多麼羞恥的事情。
其次,也不要覺得老師拿到的上課費遠少於家長交的康復費有啥不對,因為康復機構的組織架構和成本都是擺在那兒的,就好比買東西不能只算原料成本,也要考慮研發、物流等一大堆東西。
再次,不要絕對化,教育機構有好的也有壞的,同一個教育機構的員工也有具備操守的和毫無節操的。
最後,是不是騙子,分幾種情況:
1、就是騙子(主觀上甚至機構的基因就是大忽悠);
2、不是騙子但是幹的事和騙子沒啥區別(自以為自己的康復效果真的很厲害,康復機構裡迷之自信的人是很多的)。
3、真不是騙子(有一定營銷包裝是很正常的)。
以下,來說一說,為什麼康復機構看起來像騙子。
1、特教行業的從業者和創辦者普遍層次並不高(注意,是普遍,不是全部),這一點請不要懷疑,有一定的規模甚至較大規模的自閉症康復機構或者以企業化模式運作的大部分本身就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野蠻成長的產物,創始人員和其他下海經商的沒啥區別,無非就是看中了特教行業這個也算是教育市場的藍海而已。
大部分被認為符合特教規律或者能都實現更好教育效果的產品形式,基本上也是因為這些形式首先比較具備商業價值。
2、主流思想上,特教行業或者康復機構首先是以招收師範類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的學生為首選,其次才是那些醫學專業、精神科或者是有一部分有多年經驗的自閉兒父母的加入。
由此,特教教育專業的畢業生依然把進入體制內作為首選,可以說優秀的人才進入體制內的多,因此在人才招募上,康復機構並不具備先天優勢。作為家長來說,對好老師的印象依然是「重點院校畢業」「公立或者大型私立康復機構任教」、「N年康復經驗」、外加一些花裡胡哨的「某某康復訓練法大師」等等。於是很多機構就迎合家長們的胃口,主打名師牌、誇大師資。
3、很多機構是營銷導向的,尤其是做一對一個性化康復的,大部分連自己的康復培訓體系都沒,教研工作也僅僅停留在「園長講課」。公司最耀眼的明星永遠是銷冠或者業績最好的康復機構負責人,而分機構負責人也基本上都是從一線老師及招生崗位一步步做起來的。
4、會招生和銷售是種效率很高的營銷手段,通過焦慮塑造等各種對家長的心理把控,再加上促銷等手段,使得培訓現場內的家長產生衝動消費。和前面說的營銷導向一樣,一旦一種方式是有效的,就很容易依賴上這種方式,會形成這樣的思維習慣:「招生和培訓不好的時候搞一波培訓試聽就能解決了」。
於是業績好壞的歸因成了:做了多少次培訓試聽來了多少目標家長,而不是較好的康復效果和老師服務品質。何況前者更容易也更快,而提升服務和康復是短期效益不明顯的事——作為一個機構負責人,誰知道自己能不能看得到機構因為服務品質逐步完善而獲得了源源不斷的新老家長?那當然還是幹些短平快的事更理性。
5、那麼那些充滿教育情懷的人呢?——其實他們的優勢在於發展的第二階段,但問題是他們往往扛不過第一階段,初期不會招生和留住老家長是會死的。
6、很多如智障一般的產品竟然真的是賣得出去的,而且還賣得很火,什麼三天開口說話啊、一天讓孩子安靜坐下來聽課啊、半天教會孩子自己上廁所啊之類亂七八糟的東西太多了。不那麼魔幻的,正常點的,你只要忽悠「籤約保證幾個月康復」,就會有足夠的家長去相信;你告訴家長康復是個過程,我們不能承諾結果並且我們還需要你的配合和支持,很多家長是不會買單的。
7、招生和培訓顧問是個銷售崗位,本身也是個很正常的崗位,但是只要是體制設計上後期的服務、續費和課程顧問沒啥關係,就必然會造就一批「籤單前拍胸脯保證、籤單後拍屁股跑路」的課程顧問。
8、新的一輪康復行業整頓進一步消滅了一批想把康復訓練做好的機構並使得辦理辦學資質成了一門新生意、同時使得特教行業技能證書的買賣也有了一定的市場。
什麼時候才能使那些想做好也能做好的康復機構活得滋潤呢?首先就是家長群體變得更加理性和成熟,體制內的以及康復訓練制定者也消除了那些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和瞎指揮。
康復機構有個考核老師業績的東西,叫續課率,也就是一期康復訓練結束後,老師們要想辦法留住這一期訓練的學生,讓他們繼續康復訓練,減少學生流失增加學生家長忠誠度以獲利。
這個東西把想要好好康復訓練,好好帶孩子的老師,逼上了一條既要備課教好孩子,又要負責招生留住孩子的歪路。於是,那些不會騙家長,也不擅長招生和忽悠家長的老師,都對招生和繼續留住孩子康復訓練這件事深惡痛絕。
但是領導們為了完成業績,又給老師出主意——各種情況各種問題的標準答案,各種套路、各種話術、培訓。給家長一輪一輪的打電話——電話轟炸戰術。
不止如此,在激烈競爭,搶佔生源的市場環境下,只要你表現出對康復訓練、機構、老師甚至環境有一點點興趣,那麼機構就開始它的招數,先是什麼某老師幾次電話邀約,試聽課吸引。你表現出了興趣,就會有學習規劃師和你詳談孩子的康復情況,同時巧妙的引導孩子表現不錯,比你預想的康復要快要好。
你進入機構康復後到了老師手裡,老師迫於壓力,就得開始前面所說的一番表演。
所以教育機構看起來像騙子啊。連老師都像騙子。
這似乎是一個無解的惡性訓練,但是又有那麼多的自閉症等特需孩子需要進入機構進行康復訓練,好的公立的機構進不了,只能不惜代價進入民辦的好的機構,最後再去媽媽型機構。
也許,這是一種不得不做出的妥協,因為孩子的康復耽誤不起,但是這些機構又不會在乎是否耽誤了孩子。反正他們手裡有已經和排隊在康復的孩子,所以,康復機構就越來越變成了一個騙子。
因此,真正為孩子服務的康復機構最根本的還是康復效果和好的師資,如果康復機構能夠學會珍惜人才,努力提升「內功」。留住好老師(德藝雙馨,一心任教)而不是留住銷售,給好老師一些時間讓他們去積累口碑,幫助孩子不斷進步,而不是著急賺快錢,學生和家長的粘度自然而然增加。
康復機構的信譽也會慢慢變好。
【羿雲天,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自媒體主編。原名徐亨福,生於蘭州,現居鄭州。專注婚姻家庭、時事熱點、影視評論原創作者。不隨波逐流,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