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黃鶯
蝴蝶的翅膀扇一扇,有可能毀掉了一座城池。
一次大降溫,有可能促成一部動畫片的產生。
「蝴蝶效應」還僅僅在猜想中,但是這部名為《再造地球》的動畫片卻已經成功上線了,時長7分鐘,7682幀,道具全部是廢舊塑料,140名製作者是一群完全沒有動畫片製作經驗的素人。
參與製作《再造地球》的小夥伴們來自阿里12個不同崗位,分屬10個事業部,他們中有工程師、產品、運營、HR、算法專家、法務,整個製作時間跨越4個月左右。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部動畫誕生?素人做動畫背後有哪些故事呢?
去河灘上撿垃圾的公益活動
是怎麼變成拍一部公益電影的
電影的故事情節很簡單,已經46億歲的地球爺爺先出場,之後不同的年份誕生不同的生命,4.35億年前魚誕生了,後來娃娃魚、銀杏、烏龜、白鶴、狐狸、海豚相續出現,地球還是百花齊放美美的,但是塑料誕生後,白色汙染覆蓋了多彩的地球。電影的主旨是號召大家減少使用塑料製品,保護地球。
出品人邦懷(阿里花名)說,這部片子的緣起絕對是個美好的意外。
除了本職工作——高德地圖數據中心的數據工程師外,邦懷是阿里公益合伙人第二屆和第三屆的委員,肩負著阿里「3小時公益」文化的轉播任務。
2018年秋天他成功連任,第三屆委員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探索員工公益的更多可能性。於是,邦懷的小兄弟們就說了,「帶上我們去做公益活動吧,慶祝你連任成功。」
邦懷的小夥伴們決定把「公益+鍛鍊+地圖」結合起來,在十月末的一天,去水源地附近撿垃圾,然後做出一張水源地垃圾分布地圖來。
「人算不如天算,結果大降溫來了,大家就說河灘上這樣撿一天垃圾,吹一天風,直接就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發作,全得進醫院。」邦懷說,大家在惡劣天氣裡不願出門,他只能重新尋找做公益的途徑,於是找到了一個好玩的活動,「對塑料垃圾再改造,做成各種好看的圖片,用來做裝飾物」。
(圖:小夥伴們製作的部分道具)
邦懷說,他發現做得再好看的塑料工藝品,最終也要扔進垃圾桶。「我們想著怎麼能把公益鏈條做長,我曾經學過世界電影史,知道動畫片最早就是移動的圖片。」他諮詢了一個做動畫的朋友,得到的答案是,有種擺拍動畫一秒鐘幀數不算多,可以一試。
於是,撿垃圾這件事就變成了用廢舊塑料再製作的物品,拍一個公益宣傳片,喚醒大家保護地球的意識。
先有道具再有劇本
做道具的小哥哥畫的穿山甲,和數學有關係
「劇本什麼的都沒有,方向也沒有。我朋友笑我,星爺敢不帶著劇本直接開拍電影,我這是直接向周星馳致敬呀。」邦懷回憶當時笑得挺驕傲。
但是活動開始時的迷茫、焦慮無法迴避。
「用塑料製品做什麼圖案,有主題嗎?其實都很懵,說好聽點就是自由發揮。大概做了400多件成品,但是好看的、能用的,只有100多件。」邦懷說,劇本的大概方向是有了,「我們做動植物年曆表,記錄它們的誕生,來說明塑料誕生後的危害。」
最終誕生了1200多件備選道具,最終挑出來能入鏡的,不到300件。
「做道具挺有意思的,你會發現不同職業對人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邦懷講了兩個例子。
做運營的小姐姐,做了一隻非常絢麗的蝴蝶,她解釋說,蝴蝶的翅膀上其實背負了一座城的興亡,所以蝴蝶翅膀上有一座城。
(圖:運營小姐姐做的蝴蝶,背負了一座城。)
而一位零繪畫基礎的算法工程師,貢獻了一個最神奇道具——穿山甲,是不是越看越好看?
「這哥們先是在網上搜了一個多小時的穿山甲,就是不畫,等畫了草稿又給所有穿山甲的鱗片上標了數字,開始打坐了,我真是急死了。」邦懷說。
算法工程師表示,不要著急,穿山甲的鱗片上色應該有規律,找到規律,鱗片塗色後才會逼真。最終,我們看到了這隻穿山甲的鱗片是用「孿生素數」來「上色」的,他更專業的表述是「表達顏色分布規律」,請大家自己研究,文科生解釋不清楚。
(圖:算法工程師繪製的穿山甲,越看越美。)
這個沒錢返工的窮劇組
一共做了15個版本才最終定稿
「道具選好後,分了很多團隊來拍不同的動物植物。怎麼出場,也是大家各自隨意。」邦懷說,一直到分團隊開始拍,其實都沒有完整的劇本和拍攝想法,大家隨便拍個腦袋,比如一開始地球是這樣出場的,某人說了個大概,其他人覺得還行,那就開始拍吧。
「現在看到有些動物出場時有反光,這是因為我們還不會打光,反光面後期完全處理不掉。再後來,我們會打光了,就好看多了。但是已經拍好的,就沒錢返工了。」
(圖:這就是攝影棚,簡單的拍攝現場唯一留下來的一張工作圖)
從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蝴蝶可以在三葉蟲前出場,完全沒有邏輯、美就可以的第一版;到找到廣東環境教育促進會副秘書長陸穗軍做生物年譜,排出了動植物們出場的順序;再到寫了旁白找人配音;做各種後期……前前後後,一共有15個版本,才是大家看到的這個7分鐘動畫。
所以,最初錢報記者看到這個動畫時,覺得挺粗糙,有點像大型PPT,直到聽完整個過程,心裡只剩下了「真不容易」四個字。
(圖:根據專業人士排出的動植物誕生時間,而制定的電影腳本。)
在每一個細節,大家都力所能及地精雕細琢。
( 視頻:這是第一版面的視頻,是不是看起來有點簡陋。)
配音的小妹妹是阿里家屬,在杭州文龍巷小學讀三年級的方裔洋,她拿到腳本開始錄音時還沒看過電影,但是已經會自己琢磨著處理細節了,比如「一閃一閃亮晶晶」的歌詞,就是她現場發揮直接唱的。「我和媽媽躲在小帳篷裡,拿著手機錄了一個晚上錄出來的,我覺得效果很好,和後面的鏡頭很貼。」小姑娘說起自己的配音生涯,也很自豪。
但是大家都好奇的海豚出場時有個海豚音,那個聲音不是方裔洋母女唱的,而是工作人員找到了飛旋海豚的聲音配上去的,據說這是最美的海豚叫聲。
拍公益電影最終和相親跨了界
未來還期望能有更多可能性
「做道具、拍攝,都是大工程,怎麼搶時間是個大問題。」邦懷說,為了發動更多人來拍攝,他的動員公告也是與眾不同——「你在別的地方能看到這麼多妹子嗎?公益活動就可以。」還貢獻了自己的例子,當年他和他老婆相遇就是因為競選公益委員,他對老婆說的第一句話是「投我一票吧」。
於是在很多活動感言中,能看到的心裡話還挺多,比如「整個活動不僅成就了我多年的公益夢,還讓我有了一段偶遇」,「選組時就埋下伏筆,兩邊都是美女,做什麼是其次,甩掉單身狗是關鍵。」
(圖:電影場景截屏,裡面所有的動物都是阿里員工自己手作的。)
更正面的價值是:有90人學會了手作技能,3個自然手作小組建立,有很多學會新技能的人參加了今年的杭州自然嘉年華,不僅現場影響了2000名公眾,還在線上傳播影響了約5萬人,很多塑料做成的工藝品也不用扔了,而是成為杭州綠馬甲的自然教育課程教具。
這個獻給孩子們的自然教育公益作品不是終點。通過這個共創公益的試驗,邦懷所在的阿里第三屆公益委員會的成員們看到了這個模式的可持續性,並想做更多事:所有的動物道具是不是可以做成環保手伴?或者把道具製作過程標準化,發動更多人來學做道具,甚至做動畫的第二第三集,說不定有更多的大神能在其中反映出自己學科、性格的不同,讓更多人覺得環保可以很好玩。
邦懷說:「活動的口號是給廢棄物一個夢想,萬一真的實現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