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各大專院校近日陸續公布新一年錄取的內地生名單。據多個院校反應,今年接獲的內地生申請人數均較往年減少,不少內地高考狀元寧願放棄香港的獎學金,都要選擇留在內地升學。有分析認為,近年陸港矛盾升溫、內地院校國際化優勢日趨明顯,令香港大專院校在內地的光環開始褪色。
據香港《大公報》19日報導,香港八大院校內地錄取工作陸續結束。與去年相比,各校所錄取內地生並無太大波動,但高考狀元選擇來港升學人數減少,三甲亦不多見。其中,香港中文大學今年錄取內地各省市三甲生人數從去年的42人減到17人,校方沒有透露當中是否有狀元考生。
近年香港特區政府鼓勵各所大學招收非本地生。但是去年遼寧省高考狀元劉丁寧入讀港大一個月後,因不適應而返回內地讀書,引發熱議。不過,像劉丁寧這類不適應香港生活的個案,並不是少數。香港《成報》14日報導,香港高校內地學生學者聯誼會聯席會議日前對在港內地生休閒狀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內地生平時的休閒生活有兩大問題:社交圈封閉和缺乏規劃。今年21歲的梁田,3年前從浙江省遠赴香港升讀大學,目前正在樹仁大學就讀新聞系。她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稱,剛到香港,最不適應的是語言。老師在課堂上是用廣東話授課,她一句話也聽不懂,只好厚著臉皮問同學借閱筆記。此外,兩地學生在宿舍的作息時間也不一樣,「在內地我們一般晚上十一、十二點就睡覺,香港學生卻在一兩點後才休息,打亂了我們的生活節奏」。梁田稱,香港同學經常會在宿舍舉辦很多活動,包括定期的「宵夜糖水會」,但她覺得和學習沾不上邊,一次也沒有參加。由於和香港同學沒有共同的話題,她在香港的朋友圈裡的都是內地生。
各種原因導致香港大專院校在內地光環開始褪色
值得注意的是,內地生也避不過近年升溫的兩地矛盾。香港《明報》此前報導稱,城市大學內地生李望2012年剛來港時,一次與爸媽在旺角逛街,突遭一名20出頭的香港女人以不純正普通話大罵「大陸狗、大陸賊」,「我都不知自己做錯什麼,後來才知道陸港矛盾」。李望說,入讀城大會計系後,跟港生相處融洽,但他認識的內地生卻開罪了港人。有一次,一批穿著城大迎新營T恤的內地生坐在港鐵興奮大聲談話,沒留意附近有一名孕婦站著,孕婦表達不滿,他們立刻道歉及讓座,但對方時候仍向校方投訴,同學最後應校方要求向孕婦寫道歉信,令李望感受到港人對內地存在偏見。
在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下,香港大專院校在內地魅力不斷減退。出上文提到的香港中文大學錄取內地「尖子生」人數銳減,香港浸會大學早前公布,今年新學年的內地本科生招生計劃申請人數約為3900人,較去年少1000人;香港理工大學今年的申請人數也由4000人下降至3500人。
對此,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雖然不敢說中大「尖中之尖」人數下降是「警號」,但肯定值得留意,「是不是香港院校對內地生的吸引力下降呢?是不是香港院校對比海外院校有所褪色呢?」協助內地生來港升學的機構、在深圳的新通教育負責人姜老師也表示,今年通過該機構申請赴港升學的內地生人數,大跌五成,他認為與有不少港人排斥內地人的新聞有關,而且隨著內地經濟起飛,不少家長願意多花數十萬元讓子女到歐美留學。
不過,很多正在香港就讀大學的內地生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都表示,不認為香港院校光環開始在內地褪色。來自廣州的楊津表示,香港是國際大都市,社會具有多元文化.而且具備世界級的教研水平,所以他一直沒有考慮內地及外國的大學。到了香港兩年,他在校方協助下,很快就適應了新的學習環境。
梁田也表示,雖然日後不會待在香港,但她也很喜歡香港的生活文化。她舉例說,香港人打的或者去超級市場購物,都會自覺排隊,司機看到有乘客插隊,也會拒絕讓他上車。相比之下,大部分內地人都沒有這個意識。她認為,內地年輕人越來越自立,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看法,不少人選擇不到香港升讀大學,並不意味著赴港讀大學的熱情已經冷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