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8月13日訊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平時大夥涉及到自己不擅長的領域,總喜歡請教專業人士,少走彎路。
可最近,從事法語翻譯工作的張女士,偏偏遇上了自己圈內的頭疼事兒。
專門負責文化方面翻譯的她,接了朋友的一個價值數億的項目——負責該公司在非洲多哥的道路建設投標項目接洽。
頭一次接到那麼大的項目,張女士很重視。但是她對道路修建等專業名詞並不熟諳,於是想到委託專業翻譯機構完成其中投標書技術部分的翻譯工作。
令她意想不到的是,整個翻譯過程波折不斷——
其中最讓人無法接受的,張女士付了4500元,但對方承諾專業人士翻譯的內容中(共16000字),有近9000字「拷貝」谷歌機器翻譯;在對方表達歉意並答應限時修改的情況下,最終給出的翻譯標書比要求上交的時間晚了半小時。
迫於無奈,張女士把自己和同事連夜修改的版本發給非洲方面。幾天後,張女士得知朋友投標失敗,「不靠譜」的翻譯,給非洲方面留下了極差的印象。
張女士找對方要說法,可對方以「沒有籤合同」為由,一直與張女士打太極。
非洲方面說,「是不是發錯了,這個版本完全看不懂」
張女士法語專業畢業,從事專業翻譯工作已有十年之久。主要負責文化、藝術方面翻譯的她,接手了一位朋友的項目。她的朋友在上海的建築公司工作,想要投標非洲多哥的一個道路建設項目。
張女士負責投標書的翻譯及對外接洽工作。投標書包括資質認定、商務、技術等三大部分。
其中技術部分涉及諸多專業名詞。負責的張女士決定將技術部分交由更為專業的公司進行翻譯。
7月16日,她找到對此項目信心篤定的上海天使外語翻譯有限公司,委託對方將16000餘字的投標技術文件翻譯成法文。7月18日,對方上交第一部分6600字的中文翻譯,張女士發現有多處語法錯誤,退還重改。7月21日,張女士將翻譯文件發給非洲方面。深夜對方回復,「你是不是發錯文件了,這個版本的文件完全看不懂。」
所謂專業人士翻譯,竟然大部分都來自「谷歌」
第二天,張女士與同事兩人進行「救火式修改」,並連發13封郵件給翻譯公司,指出對方翻譯錯誤並要求對方配合修改,始終未得到對方回復。
當天下午6點半,張女士比對發現,對方承諾全專業人員翻譯的文字,竟然絕大部分都來自谷歌機器翻譯,以致文本根本讀不通,隨即致電對方客服。
對方回覆郵件,承認錯誤,並與張女士約定在7月23日上午10點(投標文件交給非洲方面的最後期限)前,將修改版本交給她。10點,未收到對方修改版本的張女士,被迫將自行修改版本發給非洲方面。半個小時後,對方修改版本姍姍來遲。經張女士檢查,修改版本僅僅修改了一部分……
幾天後,張女士得知朋友投標失敗,儘管對方沒有過多責怪自己,但是張女士清楚,「不靠譜」的翻譯,給非洲方面留下了極差的印象。這讓她十分過意不去。
機器翻譯是允許的,普通翻譯達不到精譯標準
隨後的半個多月時間裡,張女士不斷發郵件與對方交涉,「7月23日當天,一個自稱張經理的人,表示願意退還部分款項,但後來公司又不承認此說法,工作人員給的回覆都是『我們會改到你滿意為止』。」
8月9日,忍無可忍的張女士提出以支付金額4500元為標準,「退一賠二」,要求對方支付1萬餘元作為賠償。該要求得到了張經理「請提供相關合同、證據,國家條款」的郵件回復。
昨天下午,記者聯繫上了與張女士聯繫的業務部張經理。張經理表示,「後期處理由客服負責,本身這個業務,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們客服私下接的活,連合同都沒有,這是客服的問題……」隨後,掛斷了記者的電話。
接著,記者根據該公司官網提供的總機號碼,聯繫上了客服部。工作人員答應會將此情況立即向公司總經理上報,並在30分鐘內,給予電話回復。
然後,記者致電官網24小時諮詢電話,接電話的仍然是先前的張經理。這次,他不再強調這是「客服私下接的活」,但強調自己不是事情的負責人。「客服接稿,人事項目部負責找譯者。不過按照公司規定,機器翻譯是允許的,但是要改過……如果她覺得有問題,可以要求退款,我們不做修改,但她要求我們改了,所以不退款。」張經理還強調,張女士購買的是普通翻譯,要的是精譯的標準,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針對稿件遲交半小時的理由,張經理強調「國家有翻譯服務規範,遲交多少扣款多少,但現在沒有合同,如果在合同中有指明『遲於幾點鐘導致稿件無效』,我們會承擔相關責任。」
記者後來聯繫上跟進此事的客服人員和人事項目部的柴女士,但都表示這件事情領導在處理,不方便說。不過就是這個柴女士在7月23日張女士反映機器翻譯問題後,曾發郵件向張女士致歉。
截至昨天記者發稿時,仍未得到該公司相關負責人的回覆。
翻譯服務不適用《消保法》
找翻譯最好認準資質並籤訂明確合同
張女士與遠在上海的翻譯公司協商半個多月至今無果。
那麼這件事,難道只能自認倒黴了?還有,今後再遇到類似的翻譯問題,有沒有機構來認定翻譯質量的高低?
出事後,張女士曾先後向杭州工商部門、消費者協會諮詢,對方都說這事不歸他們管。
「張女士付費的『法文翻譯』,並非『為了生活需要購買的商品或服務』,確實不適用於《消保法》的相關規定。」浙江豐國律師事務所陳松濤律師說,這件事情最大的問題在於,目前國內並沒有專門針對翻譯行業的翻譯法:「據我所知,目前杭州也沒有專門進行這方面鑑定的專業機構。如果要打官司,會涉及到第三方鑑定。那個時候,法院會委託具有相關資質的專家或第三方翻譯機構來進行鑑定。」
不過就張女士來說,儘管雙方沒有訂立書面合同,但只要張女士能夠提供相關證據,證明事實存在,可視為雙方有口頭合同約定。
依據《合同法》相關內容,在張女士遇到的事件中,該翻譯公司存在兩個問題——翻譯質量問題和交稿時間問題。若法院裁定其沒有完全履行合同義務,則需承擔違約責任,支付違約金。「當事雙方都提到的行業規範,在法律程序中可參照使用。」
另外,陳律師注意到,根據張女士的描述,對方前期若承諾「有專業人士翻譯,有專業人士審稿校對」,與最終事實存在出入,則涉嫌「虛假宣傳」,張女士可向工商投訴。
那麼,絕大多數對法語一竅不通的個人或企業,又該如何在保障自身權益的同時,藉助專業力量來與國際接軌呢?
陳律師也給出了兩點建議:
1、認準專業、正規的翻譯機構。對方是不是正規的翻譯公司,是否具備翻譯資質等,都是進行交易前需仔細核對的內容。以張女士的情況為例,她需要對方翻譯的內容,涉及到法語及建築方面的相關知識。那麼,除了能夠勝任的專業翻譯公司,也可以考慮專業對口的研究機構,比如高校的技術機構的專業人士進行翻譯。
2、籤訂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與義務。現實生活中,類似翻譯糾紛屢見不鮮,但是鑑於舉證困難,程序繁瑣,很少有人為此對簿公堂。所以,事先籤訂正規、有效的合同,是維護自身權益最有效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