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學要有一流本科教育,能夠培養出創造性人才是本科教育之所以&34;的獨特表徵;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農業科學、醫學科學和管理科學領域,創新人才有著較公認的標準——&34;。近日,《基於院士成長數據的一流本科教育排行榜》公布,南華大學名列第108位。該榜單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為依據,時間起點是1949年(本科畢業年),時間跨度約70年,梳理分析1065位院士的本科院校數據。
作為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與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綜合性大學,南華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34;的南華精神。在60餘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為社會輸送了25萬餘名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的本科生已經有2位當選為&34;院士。
曾益新,南華大學(原衡陽醫學院)1985屆校友,腫瘤學家,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惡性腫瘤發病機制研究;在鼻咽癌發病機理方面,首次明確了鼻咽癌發病相關的EB病毒亞型,發現多個重要的致病相關變異;首次分離鑑定了鼻咽癌腫瘤幹細胞,提出基因組不穩定性是腫瘤幹細胞起源的新學說。
陳國強,南華大學(原衡陽醫學院)1985屆校友,醫學病理生理學家,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腫瘤尤其是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AML)細胞命運決定和腫瘤微環境調控機制研究;在低氧微環境方面,發現低氧通過低氧誘導因子-1(HIF-1)的非轉錄功能。
多年來,南華大學始終堅持國計民生的辦學初心,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實施&34;綜合改革,著力打造&34;,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實施互動式教學、研討式教學、個性化教學、移動網際網路+教育信息化,精準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注重培養&34;五大核心能力;培養和造就具有&34;的南華精神特質人才。
此外,學校堅持產學研教相融合,在國家&34;的背景下,構建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啟動實施醫教研協同創新改革,加強&34;體系建設,建立綜合性實踐教學基地和醫學實踐教學基地。
2020年4月,由南華大學校長張灼華牽頭的&34;成為全湖南省唯一入選的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實現了學校國家級平臺的重大突破。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是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園區為依託建設,通過營造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政策環境,突破人才培養體制機制難點,形成各具特色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示範平臺。
未來,南華大學將不斷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尊重人才成長規律,為學子的成長營造創新的土壤和環境,建立以學術為導向的公平、開放、合理的評價機制,最大限度的呵護學子追求科學的興趣和熱情,竭盡全力為同學們創造學習、研究和交流的條件。
關注&34;頭條號,獲取關於南華大學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部分素材來源:南華大學官微、科學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