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四個困惑,助力向上攀登
第一個問題:
如何消除「選擇恐懼症」?
老子講,「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大道原本很寬敞,可是人們喜歡走小路。
在面臨選擇時,每個人都會有困惑,甚至有一種恐懼感。面前的選項紛繁複雜,而對我們而言,最根本的是:我們做出選擇的標準是什麼?
我們憑藉什麼來做出選擇?如果是基於小我,選擇就會在果上,就會錙銖必較,停留在一個平庸的層面。這就是放棄了大路、走上了小路。因而,我們會把路越走越窄。
而當我們基於大我去做出選擇時,我們就會在因上不斷種下利益他人的種子。
所以,做出選擇的標準、價值判斷的準則,才是真正的關鍵。不是基於我們能夠獲得多少而做出選擇,而是基於我們能夠奉獻多少而做出選擇。
「反者,道之動。」天地之間,自然有行為作用與反作用的規律。人算不如天算啊!把在分寸得失之間斤斤計較的事情交給上天,這是最簡單的,我們只需要去做利益他人的事情。
第二個問題:
在交友時付出了真心,但就是打不開對方的心扉。應該繼續付出,還是保持距離?
首先要反求諸己。
沒有人拒絕我們真誠地對他好。問問自己,是否真的在起心動念上去為他好?你的發心是否真的純粹呢?
我們要影響一個人,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要有智慧,要選擇恰當的時機。
在我們內心,可能有一些與生俱來的或者後天形成的錯知錯見。比如說,我們內心深處可能並不願意和他人走得很近。那麼,我們就只是看起來是在做著一些對他人好的事情,但在起心動念上,究竟是否真誠呢?
真誠又分若干層面——
1.老實不說謊
2.厚道能成事
3.忠誠有擔當
4.千裡走單騎
5.至誠如神
我們在哪個層面呢?
所以,我們要不斷地超越自己。即便此前已經做得很好,但我們仍然可以在更高的層面上去利益他人。
一方面,我們要有一顆仁愛的心,另一方面,要在事情上去磨鍊自己的智慧。
因此,不要懼怕失敗和挫折,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長自己的機會,它可以幫助我們把自己內心的本質和真相揭示出來,讓我們認識自己,因而,我們才有機會不斷地超越自己。
第三個問題:
如何引導迷茫的年輕人找到使命?
年輕人要去訪貧問苦。
去走訪那些困難的家庭,走訪那些慢性病人,到醫院去看那些已經病入膏肓的人,他們的生命會喚醒你心中的良知,也會點燃你心中的熱情,從而你才會找到真正的使命。
真正的使命不是在紙上寫出來的,也不是思考出來的,而是在和他人心與心連結的過程中,心門被撞開了,使命自然就出現了。
不要為了某一種品質而去追求那種品質,為了某種德而去追求那份德。如果沒有以終為始的驅動力來推動自己成長,那我們可能就始終在原地踏步或者在小範圍內循環。
重要的是,要設立一個足夠高遠、能夠利益到他人的目標,它會點燃你生命當中的「洪荒之力」。
第四個問題:
如何和父母建立更深度的連結?
與父母關係的本質是孝。
從孝的層面來看,孝有多種:小孝陪伴、中孝事業、大孝報國。
如果擁有這樣的視野,我們就不必拘泥於短期之內和父母的連結多還是少。
所以,問問自己,急於和父母連結,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或許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在某一段時間內,我們和父母的連結比較緊密,而另一段時間裡,連結稍微有一些距離。這是主觀、客觀因素共同造成的結果,不用特別在意這個距離本身,這都叫果。
真正應該去探求的,是因。在我們內心,到底怎樣看待我們的父母?
父母賦予了我們生命。我們如何報答一個賦予我們生命的人呢?
當我們慢慢明白這個道理,深深地將其印在心上的時候,我們會心生萬法,我們會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讓父母歡喜、讓父母開心、讓父母更健康、讓父母以我們為傲。
我們和父母連結的本質是為了孝順,為了供養父母,為了讓他們的人生變得更幸福。父母是我們能量的源泉,通過連結父母,我們自己的生命也會更加富有能量。
歸根到底,最重要的還是在心上解決問題。我們要依循「心-道-德-事」的路徑,不斷地深度地踐行明心與淨心功夫,由知到行,知行合一。
最後,深深深深地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