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院所協同新機制,探索中國音樂教育專業建設新路徑

2020-09-17 中國文化觀察網

——浙江音樂學院成立音樂教育學院、高等音樂教育研究所

揭牌儀式現場

為進一步加強&34;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滿足新時代音樂教育學科專業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的需要,9月16日上午,浙江音樂學院舉行揭牌儀式,正式成立音樂教育學院、高等音樂教育研究所。國務院音樂與舞蹈學學科評議組、首屆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等有關專家,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全國專業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系)負責人,以及省文化和旅遊廳領導、浙音師生參加儀式,共同見證了浙音在中國音樂教育專業建設探索中邁出的重要一步。

從繫到院

整合專業資源,凝練學科方向

浙音音樂教育專業自1982年辦學至今已近40年,是浙江省&34;師範教育創新工程專業,在全國同類專業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34;浙江音樂學院院長王瑞說。

當下,我國的音樂教育專業主要分布於師範類高校、綜合性高校和藝術院校中,依託各自主體、擁有資源優勢存在一定差異,學科同質化特徵明顯。&34;慣性思維&34;王瑞介紹。&34;王瑞說。

揭牌儀式現場

院所協同

研究教學相輔相成

高等音樂教育研究所與音樂教育學院的同步成立,是浙音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又一大舉措。這是中國專業音樂學院建立的首個高等音樂教育研究所,對推動音樂教育的理論和學術研究,反哺音樂教學和人才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高等音樂教育研究所成立後,將致力於高等音樂教育領域的音樂教育政策與評估體系研究、音樂文化傳承與教育研究、音樂教育課程與教學研究,力求有效彌補當下國內研究院所中對音樂教育學科研究的缺失。&34;王瑞說。

音樂教育學院、高等音樂教育研究所&34;協同發展,將能夠有效拓展和夯實音樂教育學院學科建設,構建起浙音音樂教育學科教學活動與學術研究協同並進的新模式、新路徑。未來,高等音樂教育研究所產出的音樂教育學科新理論、新思想,將有效反哺音樂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滿足新時代高等音樂教育發展需要。

形成浙音特色

建立中國音樂教育學科體系

&39;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34;王瑞指出,設立音樂教育學院和高等音樂教育研究所,正是浙音展現全面深化音樂教育學學科內涵建設,在新時代背景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音樂教育的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的思考。

下一步,浙音音樂教育學院、高等音樂教育研究所還將深挖中國傳統音樂教育精髓,在傳續根脈的基礎上,以打造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話語體系為載體,形成具有浙音特色的音樂教育學科模式,從而為中國音樂教育學科體系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34;王瑞說。

出席揭牌儀式嘉賓合影

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刁玉泉出席揭牌儀式並發表講話,高度評價了浙江音樂學院音樂教育係為浙江文藝事業的繁榮和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他指出,這次音樂教育學院的更名轉設,以及高等音樂教育研究所的同步設立,是浙音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委十四屆七次全會精神,立足&34;辦學目標,進一步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強化辦學內涵建設,加快推進音樂教育學科專業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發展的一項重要改革創新舉措。&34;刁玉泉表示,希望音樂教育學院能以更名轉設為新起點,主動擔負起中國高等音樂教育創新發展探路者、先行者的職責和使命,大力推進音樂教育學學科的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和創新發展,為文化浙江建設和音樂教育事業發展培養更多更優秀的音樂教育工作者,為打造&34;學科體系提供浙音方案、浙音樣板。

伴隨著&34;的成立,由浙音音樂教育學院、高等音樂教育研究所承辦的&34;和&34;分別於9月16日、17日召開。兩大學術活動誠邀全國音樂教育學領域眾多知名專家學者,聚焦新時代專業音樂院校音樂教育學學科發展戰略及高水平一流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通過線下圓桌會議、線上雲端會議,近距離、深層次溝通交流,共謀共商音樂教育學科建設大計,共建共促中國音樂教育事業的創新發展。

相關焦點

  • 浙江音樂學院成立音樂教育學院、高等音樂教育研究所
    國務院音樂與舞蹈學學科評議組、首屆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等有關專家,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全國專業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系)負責人,以及省文化和旅遊廳領導、浙音師生參加儀式,共同見證了浙音在中國音樂教育專業建設探索中邁出的重要一步。
  • 浙江音樂學院正式成立音樂教育學院、高等音樂教育研究所
    國務院音樂與舞蹈學學科評議組、首屆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等有關專家,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全國專業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系)負責人,以及省文化和旅遊廳領導、浙音師生參加儀式,共同見證了浙音在中國音樂教育專業建設探索中邁出的重要一步。
  • 高校育人:構建優良教育生態
    在這一背景下,全國高校都應積極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大力探索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有效路徑,構建優良的教育生態、育人環境,以滿足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構建優良育人生態,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力舉措,也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 江蘇高教學會「產教融合、協同教育新生態」雲上會議圓滿舉辦
    為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於「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的部署,結合「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簡稱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與江蘇博子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博研院」)主辦的「產教融合、協同教育新生態」的雲上會議於2020年4月22日成功召開。
  • 吉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新農科建設的意見》
    ,牢固樹立面向新農業、面向新鄉村、面向新農民、面向新生態的「四新」理念,積極探索涉農高等教育改革新路徑,加快構建新農科建設體系,持續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和科技創新水平,著力培養農業現代化的領跑者、鄉村振興的引領者、美麗吉林的建設者,帶動農業轉型升級、農村繁榮發展、農民增收致富,助力我省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 教育 | 高質量發展進行時(一)| 山東高等教育「大道之行」
    科學定位、明確路徑、分類管理、分類發展,是山東高教今年積極推進的一項重要工作。棗莊學院、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山東交通學院等一批高校勇於探索,積極向應用型大學轉型。同時省教育廳科學謀劃,爭取推動一半左右本科高校踏上轉型之路。——高層次人才培養探索新路徑。
  • 拓展中國研究生教育的新樣態
    我國研究生教育已取得較大成就,開始從早期的「模仿借鑑」走向「自主創新」,逐漸探索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加強學術學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著力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原始創新能力;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加大行業、企業及相關協會等社會力量參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的力度,構建互利共贏的應用型人才產學合作培養新機制。因此,在未來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過程中,應根據自身特點和學科優勢,致力於實現產學研的融合發展,打造研究生人才培養的協同創新平臺。
  • 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
    「課程思政」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貫穿教學和研究全過程,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從戰略高度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程、專業教育課程「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促使各專業的教育教學,都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探索實踐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重要途徑。
  • 探索新時代外語學科發展新路徑
    探索新時代外語學科發展新路徑 2020年01月15日 08:4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杰 字號 內容摘要:1月11日,2020外語學科和外語期刊協同發展論壇暨
  • 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成立 探索智能時代教育生態
    據主辦方介紹,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平臺的建立,將聯合國內各地未來學校研究力量,明確新時期未來學校研究的任務和使命,為未來學校的建設探尋行之有效的路徑和辦法,助推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帶動和輻射全國創新教育的前行。
  • 齊魯工業大學:強化內涵建設 學科專業協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本科教育引起各方高度關注,越來越被重視。「深入抓、抓深入」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大任務,是教育系統全部工作的基本要求。作為「衝一流」的主力院校之一,2017年由齊魯工業大學和山東省科學院整合而來的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經過積極探索和突破發展,將「新工科」建設當作校(院)科教融合的「催化劑」和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有力抓手,系統開展校(院)組織模式、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機制及教師評價激勵等方面的綜合改革。
  • 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刊文報導升達:引企入校 產教融合 探索新文科建設新路徑
    為了更好地發揮升達圓通科學工作院在產教融合中的引領作用,學校依託科學工作能力實訓示範基地,聯合創新創業教育學院和校內多部門,構建了「3個一」的協同育人實踐平臺體系,即「一院、一園、一基地」。「一院」指行業學院,以企業為主體、配以學校支持和政府鼓勵,面向地方重點產業成立行業學院。「一園」指大學生創業孵化園,以學校為主體,配以政府支持和企業扶持,協同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園。
  • 探索新文科背景下藝術管理學科建設路徑
    新文科建設採取什麼樣的舉措?如何運用新文科理念進行藝術學科的人才培養?新文科視野中的藝術各個學科人才培養的實施路徑是怎樣的?要如何建立健全藝術學科人才培養、藝術學科建設的綜合創新的發展體系?以上種種問題都亟待探討解決。近期,在中國人民大學明德論壇上,與會學者就藝術管理學科建設展開討論。
  • 優化家校協同教育環境,構建更緊密的互動新格局
    ,要求進一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更加注重融合發展,用新發展理念努力構建學校與社會互動新格局,對此筆者提出三點建議。落實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更高要求,需要以學校為主陣地,凝聚社區社會的共識並形成強大合力。以資源配置為關鍵,推進社區育人資源共建共享是重要抓手。各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對社區中的教育資源配置,既要圍繞落實「五育並舉」充分利用已有的社區教育資源,避免資源浪費和機構重複設置,又要協調好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的關係,探索潛在的教育資源,共同致力於提高社區教育質量。
  • 經開區與經濟日報社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探索文化建設新路徑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推動「十四五」時期升級版經開區和亦莊新城建設,12月8日,工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前往經濟日報社調研,與經濟日報社領導班子開展聯合學習,探索新合作。工委書記王少峰、副書記張繼紅等工委、管委會領導班子成員參加。
  • 如何構建新時代教師教育一體化體系
    1999年,教育部提出建立開放的教師教育體系;2012年,教育部等部門提出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中小學聯合培養教師的新機制;2018年,教育部等部門提出加強教師教育體系建設,基本形成開放、協同、聯動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此後,有些地方開展教師教育一體化實踐探索,但整體上尚存問題,主要是教師培養培訓在目標內容、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師資力量、管理評估等方面缺乏有效銜接,制約了教師專業發展和素質能力提升。
  • 西北工業大學軟體學院院長鄭江濱:校企深度融合視域下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探索與實踐
    中國電子報特策劃推出「建設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探索軟體人才培養新模式」專欄,邀請高等院校、地方工信部門、骨幹企業相關專家和負責同志圍繞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產教融合培養路徑、創新軟體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對建設指南進行深入解讀,分析我國軟體人才現狀和存在問題,並提出推動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建設的舉措建議。敬請關注。本期為西北工業大學軟體學院院長鄭江濱的署名文章。
  •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行業特色型大學發展戰略路徑的探索與實踐
    [摘 要]行業特色型大學推進「雙一流」建設,要明確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堅持科學的辦學理念,探索新時代行業特色型大學發展的新路徑。本文基於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實踐經驗,提出行業特色型大學要堅持黨建統領、改革先行、優化布局、合作發展,不斷探索爭創一流、走向卓越之路。
  • 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新時代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路徑探索
    原標題: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新時代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路徑探索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對全黨全社會尊師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做老師就要執著於教書育人,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新時代以新課程改革為主線的基礎教育改革,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