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和社會的壁壘?優化家校協同教育環境,構建更緊密的互動新格局

2020-12-11 騰訊網

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學校增強適應性、與社會形成更緊密的互動格局,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上海邁向更高水平更高質量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儘管長期以來在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推動下,學校辦學與社會需要相脫離的狀況逐步得到改善,辦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推進學區化集團化辦學、開展家校合作及社會教育資源利用等方面取得進展,但受困於學校與社會之間依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壁壘,學校從傳統、封閉走向現代、開放仍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伴隨上海超大城市社會發展新變化、市民消費需求升級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增強,社會對教育的訴求信息必將不斷傳遞到學校教育系統,要求進一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更加注重融合發展,用新發展理念努力構建學校與社會互動新格局,對此筆者提出三點建議。

【推進社區育人資源共建共享】

學校是教育現代化的細胞,學校現代化除了基礎設施與環境現代化,教育教學現代化、學校與社會關係現代化是重要標誌。首先,加快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這是構建學校與社會互動新格局的根本目的。衡量學校與社會互動質量的高低,最根本的標準在於是否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教育體系的完善。

全國教育大會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圍繞育人制訂的一系列政策的落實,需要學校與社會的協同。家校社協同育人在學術研究和教育政策中儘管逐漸受到關注,但目前變革相對偏重於家庭參與,尤其是學校中家長委員會建立、具有家長委員會的學校比例逐步提高,而立足社區角度的系統變革仍是方興未艾。落實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更高要求,需要以學校為主陣地,凝聚社區社會的共識並形成強大合力。以資源配置為關鍵,推進社區育人資源共建共享是重要抓手。各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對社區中的教育資源配置,既要圍繞落實「五育並舉」充分利用已有的社區教育資源,避免資源浪費和機構重複設置,又要協調好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的關係,探索潛在的教育資源,共同致力於提高社區教育質量。

【加快服務國家創新人才早期培養】

其次,加快服務國家戰略導向的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是構建新格局的現實要求。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成為國家戰略需求。加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的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是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部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內在要求。

新時代「未來學校」的建設,不只是探索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而應聚焦國家戰略對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要求,在建設站位上體現高度,同時在發展類型上適應全球治理的外語外交人才、應對公共衛生問題解決、科技自立自強對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的多類型需求。上海理應率先系統科學布局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基地建設,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定位、新城和副中心的規劃建設布局,建設多種類型的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基地學校,並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業、頂尖科學家以及基金會等多種力量協同攻關和支撐作用。

再次,加快實現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學校教育,是構建新格局的目標指引。《上海教育現代化2035》著眼於優化學校教育生態,把實現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學校教育作為主要目標之一。按照生態理論,教育系統是一個多層次的生態系統,無論是學生個體、學校組織,還是區域教育都存在生態環境並需要優化。只有具有健康的生態環境,處於其中的個體或學校組織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良好的學校生態,目標指向於各級各類學校形成特色、多樣、協作、友好、共生的格局。隨著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水平的提升、學區化集團化辦學為代表的公共政策出臺,將使得每一所學校發展置於區域學校發展生態系統中不僅必要,而且需要學校突顯特色、成為多樣性生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提高在良好學校生態形成之中的參與度和貢獻度,從而在各個地區形成更多更優質的名校群,學校之間實現集群發展。

【讓教師成為學生發展的導師】

構建學校與社會互動新格局,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需要綜合改革的支持,特別是有賴於深化教育評價改革,著眼於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環境,健全社會參與學校評價制度,開展區域教育發展環境質量評價,引導學校所在區域的社會組織和公民個體共同管理區域內教育公共事務,為育時代新人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優化社區資源支持環境、家校協同教育環境和青少年保護環境。

同時,需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學生發展指導能力、家庭教育指導能力,讓教師成為學生發展的導師,讓教師成為學習型社區的參與者和引領者。此外,構建學校與社會互動新格局,呼喚區域教育現代化監測方式創新。適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教育現代化監測,除了基於統計數據與標準的指標分析,更需要把反映公眾聲音的公眾參與度、教育滿意度等指標納入其中,並創新採集方式,更及時更全面更精準地反映人民群眾對教育的個性化、多樣化、動態發展的需求,不斷增加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獲得感、安全感和滿意度。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教所副所長、研究員)

相關焦點

  • 構建研究生思政教育互動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 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黨建如何發揮引領作用?
    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快速變化和信息科技的日新月異,基層社會治理也面臨許多新形勢和新問題。這裡既有基層治理的理念意識、體系格局方面的問題,又有機制環境、技術條件、行動規範等方面的問題。當前,人們對於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推進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等要求,在理念意識上還不強不深,思想認識還存在偏差。
  •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家校協同專業委員會在京成立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韓民、副秘書長曹丞出席了成立大會。近來,家校矛盾不斷出現,成為領導關切、社會關注、家長關心的焦點。特別是中小學教育階段,老師和家長都很委屈。網絡上也有大量的吐槽,有老師吐槽家長,有家長吐槽學校和老師,雙方都有一肚子苦水。如何構建和諧的家校關係,如何實現家校協同育人,必將成為不得不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 東營區:打通家校社「經脈」 共譜育人「新生態」
    「東營區創新『家長學校』實施路徑,以『閃亮的講臺』品牌為統領,探索機制、陣地、隊伍、載體『四融』工作法,從幫助樹立正確的教子觀念,到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再到提高自身素質和家庭教育能力,進而推動社會和諧、長治久安,探索建立了一套符合孩子實際、滿足家長需求、增益教育事業、利於社會治理的普惠性家庭教育服務體系,構築起新時代家校社協同育人『新生態』。」東營區婦聯主席剛憲珍介紹。
  • 抓住機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
  • 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合力 構建我市未成年人健康教育格局
    來源:廊坊雲報廊坊日報訊8月初,由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衛健委共同主辦的以「生命安全教育 護航健康成長」為主題的聯合行動月活動啟動以來,經過近10天的努力,目前已在全市範圍內構建了以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為基礎,社區服務為延伸的未成年人健康教育格局,形成了濃厚的關愛和保護未成年人社會氛圍。
  • 書聲琅琅頌華章——遷安市構建產教城融合發展大格局
    近年來,遷安市著眼於高質量融合發展,以城市為基礎、以產業為引領、以教育為支撐,打造產業園區、城市居住區和教育功能區在空間上的融合統一、集中布局,充分實現產業、城市、教育互動互促,全力構建產教城融合發展大格局,打造縣域經濟增長極。多規合一,建設藍圖徐徐展開。
  • 【中心文章】史丹: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背景與重點任務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中央準確分析判斷世界經濟發展大勢、我國當前與未來經濟發展階段轉換存在的優勢與劣勢、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在新的國際環境下進一步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基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所作出的重要戰略決策,對我國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宏觀政策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從而對新時代我國教育的培養目標、途徑作出新的定位,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在教育方針領域的最新成果。
  • 王思斌:社會工作在構建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中的作用
    一、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意涵與現實意義   (一)從社會管理格局到社會治理格局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越來越注重社會秩序的維護和建設,這既是我國進入新時期面臨新機遇、新挑戰所要求的,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要求。
  • 中銀科技:家校互動系統 開啟網際網路+教育新生態
    中銀科技即將推出的家校互聯繫統平臺,融合了行業內最先進的雲計算技術和大數據時代下的資源整合,實現了師生個人空間、存儲空間、資源空間和協作空間的功能服務,可滿足「混合式教學」的建設需求,構建隨時、隨地、隨需的教與學環境,能夠為學校創造現代化的教學環境,實現網際網路教學,打通「網際網路+教育」的最後一公裡,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發展。
  • 邢暉 郭靜:職業教育協同治理的基礎、框架和路徑
    以治理論和協同論為理論指導,在宏觀層面上,建立政、行、企、校、社、研多元主體協同架構;在中觀層面上,健全校企合作雙制雙贏體制機制;在微觀層面,完善現代職業學校制度,以此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和監督的多元參與、共建共享、良性互動的職業教育協同治理新格局。
  • 何立峰在《黨建》雜誌刊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領會《建議》核心要義,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
  • 基教典型經驗⑦泰安岱嶽:構建1234新機制打造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模式
    ,以家庭教育改革創新為動力,著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形成同心、同向、全方位、立體化的「1234」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模式。全區把創建家校社共育作為打造教育品牌的重要載體,成立領導小組,制訂實施辦法,並將創建工作作為教育綜合督導的內容之一。通過專家講座、社會實踐、座談交流、經驗分享等多種形式的線上、線下活動,開闢家校社協同育人品牌建設專欄,成立「和美家庭、幸福岱嶽」公益講師團,為家長教育子女提供理論指導。
  • 楊姝琴: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楊姝琴- 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意義 有效應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戰略選擇。,針對緊缺人才的配套政策體系亟待建立和完善;其次,隨著近些年來各地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各大城市相繼出臺力度空前的人才吸引政策,但是由於缺乏統籌協調機制,反而在不同城市和地區之間產生了影響人才流動與人力資源共享的壁壘,例如源於各地人才政策的差異性導致在人才評價標準、職業資格、職稱評定等方面難免有不兼容之處,各地互認困難重重,並且在醫療養老、子女教育、就業保障等民生領域由於政策銜接力度不夠
  • 家長和教師,如何處理好家校關係,構建學校教育共同體
    家長和教師因為孩子走到了一起,學校生活佔據了孩子們青少年時期的大部分時光,它們共同組成了一種特殊的關係「家校關係」。近年來,隨著家校矛盾衝突日益凸顯,如何處理好家校關係,構建學校教育共同體,營造良好和諧的教育環境,是個值得探討和反思的問題。
  • 示範引領,智慧共育——城陽區多所學校成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領航者
    通過創新構建家庭教育服務站、系統優化家長學校、藉助園內三級家委會,促使家庭教育工作制度化、規範化、系統化。呈現幼兒園促進家庭教育質量、家庭教育品質助推幼兒園內涵的良好局面。夏莊街道雲頭崮小學成立「蒲公英匯愛志願者」隊伍,每天護導並參與學校活動和食堂管理,定期在社區服務站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活動;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三結合的教育框架;開闢公眾號家校共育專欄,發布優秀家長育子心得。
  • 構建「家校合作」與「家校共育」的良好格局
    人民網北京8月7日電(劉婧婷)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教育理念的轉變和教育能力的提高極為重要。」作為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口文化發展中心主任,奉雯認為「家長學習中心」是幫助家長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手段,對促進「家校共育」的發展具有重大推動作用。
  • 劉鶴:構建新發展格局本質上是改革問題
    1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人民日報》發表了署名文章——《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文中指出,從深化改革和推動發展的關係看,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全面深化改革。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發展問題,但本質上是改革問題。
  • 講話講座:在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家校協同教育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
    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需要家庭教育,但只有家庭教育,不能滿足兒童青少年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兒童青少年需要學校教育,但只有學校教育,也不能滿足青少年兒童身心協調發展的需要。要促使兒童青少年健康、茁壯成長,把他們培養成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家校必須互動、互助、互補,實施「家校協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