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學校增強適應性、與社會形成更緊密的互動格局,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上海邁向更高水平更高質量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儘管長期以來在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推動下,學校辦學與社會需要相脫離的狀況逐步得到改善,辦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推進學區化集團化辦學、開展家校合作及社會教育資源利用等方面取得進展,但受困於學校與社會之間依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壁壘,學校從傳統、封閉走向現代、開放仍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伴隨上海超大城市社會發展新變化、市民消費需求升級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增強,社會對教育的訴求信息必將不斷傳遞到學校教育系統,要求進一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更加注重融合發展,用新發展理念努力構建學校與社會互動新格局,對此筆者提出三點建議。
【推進社區育人資源共建共享】
學校是教育現代化的細胞,學校現代化除了基礎設施與環境現代化,教育教學現代化、學校與社會關係現代化是重要標誌。首先,加快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這是構建學校與社會互動新格局的根本目的。衡量學校與社會互動質量的高低,最根本的標準在於是否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教育體系的完善。
全國教育大會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圍繞育人制訂的一系列政策的落實,需要學校與社會的協同。家校社協同育人在學術研究和教育政策中儘管逐漸受到關注,但目前變革相對偏重於家庭參與,尤其是學校中家長委員會建立、具有家長委員會的學校比例逐步提高,而立足社區角度的系統變革仍是方興未艾。落實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更高要求,需要以學校為主陣地,凝聚社區社會的共識並形成強大合力。以資源配置為關鍵,推進社區育人資源共建共享是重要抓手。各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對社區中的教育資源配置,既要圍繞落實「五育並舉」充分利用已有的社區教育資源,避免資源浪費和機構重複設置,又要協調好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的關係,探索潛在的教育資源,共同致力於提高社區教育質量。
【加快服務國家創新人才早期培養】
其次,加快服務國家戰略導向的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是構建新格局的現實要求。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成為國家戰略需求。加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的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是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部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內在要求。
新時代「未來學校」的建設,不只是探索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而應聚焦國家戰略對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要求,在建設站位上體現高度,同時在發展類型上適應全球治理的外語外交人才、應對公共衛生問題解決、科技自立自強對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的多類型需求。上海理應率先系統科學布局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基地建設,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定位、新城和副中心的規劃建設布局,建設多種類型的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基地學校,並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業、頂尖科學家以及基金會等多種力量協同攻關和支撐作用。
再次,加快實現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學校教育,是構建新格局的目標指引。《上海教育現代化2035》著眼於優化學校教育生態,把實現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學校教育作為主要目標之一。按照生態理論,教育系統是一個多層次的生態系統,無論是學生個體、學校組織,還是區域教育都存在生態環境並需要優化。只有具有健康的生態環境,處於其中的個體或學校組織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良好的學校生態,目標指向於各級各類學校形成特色、多樣、協作、友好、共生的格局。隨著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水平的提升、學區化集團化辦學為代表的公共政策出臺,將使得每一所學校發展置於區域學校發展生態系統中不僅必要,而且需要學校突顯特色、成為多樣性生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提高在良好學校生態形成之中的參與度和貢獻度,從而在各個地區形成更多更優質的名校群,學校之間實現集群發展。
【讓教師成為學生發展的導師】
構建學校與社會互動新格局,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需要綜合改革的支持,特別是有賴於深化教育評價改革,著眼於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環境,健全社會參與學校評價制度,開展區域教育發展環境質量評價,引導學校所在區域的社會組織和公民個體共同管理區域內教育公共事務,為育時代新人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優化社區資源支持環境、家校協同教育環境和青少年保護環境。
同時,需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學生發展指導能力、家庭教育指導能力,讓教師成為學生發展的導師,讓教師成為學習型社區的參與者和引領者。此外,構建學校與社會互動新格局,呼喚區域教育現代化監測方式創新。適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教育現代化監測,除了基於統計數據與標準的指標分析,更需要把反映公眾聲音的公眾參與度、教育滿意度等指標納入其中,並創新採集方式,更及時更全面更精準地反映人民群眾對教育的個性化、多樣化、動態發展的需求,不斷增加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獲得感、安全感和滿意度。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教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