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岱嶽區牢固樹立「立德樹人、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以服務廣大青少年、兒童和家長為根本出發點,以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家庭教育改革創新為動力,著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形成同心、同向、全方位、立體化的「1234」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模式。全區把創建家校社共育作為打造教育品牌的重要載體,成立領導小組,制訂實施辦法,並將創建工作作為教育綜合督導的內容之一。通過專家講座、社會實踐、座談交流、經驗分享等多種形式的線上、線下活動,開闢家校社協同育人品牌建設專欄,成立「和美家庭、幸福岱嶽」公益講師團,為家長教育子女提供理論指導。依託山東省「家長空間」APP項目,通過教一教、促一促、曬一曬、評一評等方式實現家校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提升了全區家庭教育整體水平。截止目前已組織區級「家長空間」現場會3次。有24處活躍學校、120名優秀班主任脫穎而出,極大促進了學校、班主任、教師、家長各層面的參與積極性,形成了以點帶面、遍地開花的良好工作局面。2018年,我們在10多年系列教學改革的基礎上,立足課堂教學新形勢新任務,決定力推「高效課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達成「一轉三提升」目標——轉變育人方式,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提升教師專業水平、提升學校辦學品位,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總體按照「一年建立操作模式、兩年評估實驗效果、三年取得階段成效」的步驟進行推進。兩年多來,做好了以下幾項工作:
結合區域特點和學校實際,建立家校共育課題庫,鼓勵各學校進行課題研究,相互帶動,促進家庭教育工作優質發展。2020年,全區共申報家校共育省市級課題55項。其中,《面對疫情,區域構建「網際網路+家校協同育人」研究》獲得省教育科學規劃「疫情與教育」專項課題立項,目前已經進入結題階段。一是依託「家長空間」APP的課程資源,鼓勵家長利用碎片時間主動學習,營造學習好生態;二是組織編寫指導用書,保證家長一年接受不少於四次八課時的家庭教育課程;三是建立教師及家長創課激勵機制,開展優質課評選活動。今年共評選教師和家長創課優質課400節。以嶽峰小學為龍頭,在家委會組織模式上進行了積極創新,構建起了校級、年級、班級、小組(片)「四級管理、區域聯動」的家校社共同體模式,率先啟動家長講堂,從外聘專家講理論逐漸發展為讓自己的老師和家長講身邊事;舉辦家長節,組建講師團,通過一系列舉措加強家校溝通。以祝陽二中為代表的學校推行家長駐校輪值「十個一」活動,組織家長評教助推師德建設、家長進校助推學校管理、家長義教助推素質教育。範鎮梭村小學通過《奶蜜鹽》共讀群、全國家校共育數位化微信群,定期推送家庭教育講座與案例,對家長的家庭教育進行指導和引領,2018年8月《中國農村教育》刊登了該校的家庭教育經驗。夏張鎮藉助泰安市心理協會等部門,加大了對教師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訓力度,使家庭教育四次八課工作更具有了指導性和針對性;同時積極挖掘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對留守兒童進行資助,彰顯了家校共育的正能量。通過精準培訓、名師工作室帶動、創課實踐等方式,挖掘培養了一支以優秀教師、熱心家長為主體的家庭教育講師團,造就了一支懂家長、懂孩子、懂教育、懂網絡的家庭教育工作隊伍,形成了以「校創課—區應用—省展示」為激勵方式的創課模式。近年來,指導團隊先後創課1564節,較好地解決了家庭教育最後一公裡的問題。採用岱嶽教育雙周論壇、任務驅動實務指導、問題研討考察學習及典型模式觀摩提升四階段的任務驅動式學習模式,讓校長成為家庭教育的行家裡手。以家長空間為學習的主陣地,引導並培養家長的持續學習力。藉助家長空間專業課程,解決家長學習資源不明確不系統問題;藉助家長空間案例分享,鼓勵家長學以致用,分享互動,共同提高;藉助家長空間家長學習結業機制,培養家長學習習慣,目前,已經培養魅力型家長600名,通過他們的示範帶動,形成了全區家長良好的學習氛圍。邀請省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及全省各地一線優秀教師組成專家團隊,在家庭教育指導、課程資源建設等方面與岱嶽區深度結合,形成適合區域家庭教育發展的頂層設計規劃,有序開展線上線下培訓、交流。近年來,全區先後有10人成為省級家庭教育指導優秀校長,3名教師入選省家庭教育課程研發團隊,70餘名教師進入山東省「鄉村學校家校共育種子教師萬人培育計劃」工程,在國家級刊物發表家庭教育文章4篇、省級2篇。《中國農村教育》《中國家庭報》《山東青年報》《大眾日報》《泰安日報》等紙質媒體以及大眾網、魯網、新銳大眾、泰山網、中華泰山網等網站,對岱嶽區家校社工作分別進行了宣傳報導。全省「家校協同育人 優化教育生態」論壇、全省家校協同育人實踐經驗交流研討會相繼召開。「潮起海天闊,揚帆正當時」。我們將以此次會議為新起點,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家庭教育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教育基礎工程,夯實「家校協同育人特色模式」,虛心汲取好的經驗和做法,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轉載請按以下格式註明來源↓↓↓
山東省教育廳政務新媒體「山東教育發布」(微信號:sdjy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