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教典型經驗⑦泰安岱嶽:構建1234新機制打造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模式

2021-03-03 山東教育發布

近年來,岱嶽區牢固樹立「立德樹人、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以服務廣大青少年、兒童和家長為根本出發點,以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家庭教育改革創新為動力,著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形成同心、同向、全方位、立體化的「1234」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模式。全區把創建家校社共育作為打造教育品牌的重要載體,成立領導小組,制訂實施辦法,並將創建工作作為教育綜合督導的內容之一。通過專家講座、社會實踐、座談交流、經驗分享等多種形式的線上、線下活動,開闢家校社協同育人品牌建設專欄,成立「和美家庭、幸福岱嶽」公益講師團,為家長教育子女提供理論指導。依託山東省「家長空間」APP項目,通過教一教、促一促、曬一曬、評一評等方式實現家校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提升了全區家庭教育整體水平。截止目前已組織區級「家長空間」現場會3次。有24處活躍學校、120名優秀班主任脫穎而出,極大促進了學校、班主任、教師、家長各層面的參與積極性,形成了以點帶面、遍地開花的良好工作局面。2018年,我們在10多年系列教學改革的基礎上,立足課堂教學新形勢新任務,決定力推「高效課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達成「一轉三提升」目標——轉變育人方式,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提升教師專業水平、提升學校辦學品位,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總體按照「一年建立操作模式、兩年評估實驗效果、三年取得階段成效」的步驟進行推進。兩年多來,做好了以下幾項工作:
結合區域特點和學校實際,建立家校共育課題庫,鼓勵各學校進行課題研究,相互帶動,促進家庭教育工作優質發展。2020年,全區共申報家校共育省市級課題55項。其中,《面對疫情,區域構建「網際網路+家校協同育人」研究》獲得省教育科學規劃「疫情與教育」專項課題立項,目前已經進入結題階段。一是依託「家長空間」APP的課程資源,鼓勵家長利用碎片時間主動學習,營造學習好生態;二是組織編寫指導用書,保證家長一年接受不少於四次八課時的家庭教育課程;三是建立教師及家長創課激勵機制,開展優質課評選活動。今年共評選教師和家長創課優質課400節。以嶽峰小學為龍頭,在家委會組織模式上進行了積極創新,構建起了校級、年級、班級、小組(片)「四級管理、區域聯動」的家校社共同體模式,率先啟動家長講堂,從外聘專家講理論逐漸發展為讓自己的老師和家長講身邊事;舉辦家長節,組建講師團,通過一系列舉措加強家校溝通。以祝陽二中為代表的學校推行家長駐校輪值「十個一」活動,組織家長評教助推師德建設、家長進校助推學校管理、家長義教助推素質教育。範鎮梭村小學通過《奶蜜鹽》共讀群、全國家校共育數位化微信群,定期推送家庭教育講座與案例,對家長的家庭教育進行指導和引領,2018年8月《中國農村教育》刊登了該校的家庭教育經驗。夏張鎮藉助泰安市心理協會等部門,加大了對教師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訓力度,使家庭教育四次八課工作更具有了指導性和針對性;同時積極挖掘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對留守兒童進行資助,彰顯了家校共育的正能量。通過精準培訓、名師工作室帶動、創課實踐等方式,挖掘培養了一支以優秀教師、熱心家長為主體的家庭教育講師團,造就了一支懂家長、懂孩子、懂教育、懂網絡的家庭教育工作隊伍,形成了以「校創課—區應用—省展示」為激勵方式的創課模式。近年來,指導團隊先後創課1564節,較好地解決了家庭教育最後一公裡的問題。採用岱嶽教育雙周論壇、任務驅動實務指導、問題研討考察學習及典型模式觀摩提升四階段的任務驅動式學習模式,讓校長成為家庭教育的行家裡手。以家長空間為學習的主陣地,引導並培養家長的持續學習力。藉助家長空間專業課程,解決家長學習資源不明確不系統問題;藉助家長空間案例分享,鼓勵家長學以致用,分享互動,共同提高;藉助家長空間家長學習結業機制,培養家長學習習慣,目前,已經培養魅力型家長600名,通過他們的示範帶動,形成了全區家長良好的學習氛圍。邀請省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及全省各地一線優秀教師組成專家團隊,在家庭教育指導、課程資源建設等方面與岱嶽區深度結合,形成適合區域家庭教育發展的頂層設計規劃,有序開展線上線下培訓、交流。近年來,全區先後有10人成為省級家庭教育指導優秀校長,3名教師入選省家庭教育課程研發團隊,70餘名教師進入山東省「鄉村學校家校共育種子教師萬人培育計劃」工程,在國家級刊物發表家庭教育文章4篇、省級2篇。《中國農村教育》《中國家庭報》《山東青年報》《大眾日報》《泰安日報》等紙質媒體以及大眾網、魯網、新銳大眾、泰山網、中華泰山網等網站,對岱嶽區家校社工作分別進行了宣傳報導。全省「家校協同育人 優化教育生態」論壇、全省家校協同育人實踐經驗交流研討會相繼召開。「潮起海天闊,揚帆正當時」。我們將以此次會議為新起點,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家庭教育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教育基礎工程,夯實「家校協同育人特色模式」,虛心汲取好的經驗和做法,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轉載請按以下格式註明來源↓↓↓

山東省教育廳政務新媒體「山東教育發布」(微信號:sdjyfb)

相關焦點

  • 示範引領,智慧共育——城陽區多所學校成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領航者
    示範引領,智慧共育——城陽區多所學校成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領航者 2021-01-06 1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東營區:打通家校社「經脈」 共譜育人「新生態」
    「東營區創新『家長學校』實施路徑,以『閃亮的講臺』品牌為統領,探索機制、陣地、隊伍、載體『四融』工作法,從幫助樹立正確的教子觀念,到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再到提高自身素質和家庭教育能力,進而推動社會和諧、長治久安,探索建立了一套符合孩子實際、滿足家長需求、增益教育事業、利於社會治理的普惠性家庭教育服務體系,構築起新時代家校社協同育人『新生態』。」東營區婦聯主席剛憲珍介紹。
  • 家校社協同育人鄉村幸福家計劃啟動,已有622所學校搶位!!
    1.制定家校社協同育人規章制度:為了更好地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按照國家政策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幸福家組織學者及實務專家為各地教育局和學校制定家校社協同育人系列制度文件,推動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高效落實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創新學校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上海電力大學探索校企協同育人新模式:把一線問題寫進教材 把專業課堂搬到企業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任朝霞)《綜合能源服務概論》《綜合能源服務市場分析》《綜合能源服務技術框架及業務模式》……在上海電力大學,有30餘本校本教材由企業參與編寫,企業根據教材內容提供相關的工程背景,把問題與需求、方案與經驗等寫進教材,學校還把一部分授課內容安排在企業講授
  • 構建「三三三」網絡思政育人新模式,打造思政教育「掌上餐廳」
    濰坊職業學院緊跟時代步伐,在充分解讀新形勢下「大思政」教育工作內涵的基礎上,打破傳統,走出藩籬,結合新媒體並融於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構建了「三三三」網絡思政模式,為學生精心打造思政教育「掌上餐廳」(如圖所示),增強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形成了可借鑑推廣的網絡思政育人新模式。
  • 「家校協同育人系列報導」如何化解初中生逆反心理?
    為此,大河網特聯合鄭州市教育局開展「家校協同育人」系列報導,報導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宣傳好的經驗和做法,營造積極、健康、共贏的家校共育氛圍,引導家庭、學校、社會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評價觀。大河網訊(記者 張楠/文 王雙飛 姜雨璐/視頻 韓淼宇/主持 實習生 劉鵬飛)生命的成長過程中,大多數孩子在進入青春期之後常會出現或輕或重的逆反心理。
  • 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推進協同育人 探索校企共建新模式
    籤約儀式現場 戴陽攝 人民網訊 為響應教育部 「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推進協同育人,探索校企共建新模式,2019年9月16日,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在校召開成都華棲雲科技有限公司捐贈
  • 2018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典型經驗名單出爐
    本文原標題:《2018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典型經驗名單出爐,你的家鄉有哪些學校入選?》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公布2018年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典型經驗名單的通知》,共評選出400個中小學德育工作典型經驗。
  • 家校共育,靜待花開!桐鄉打造家校合作新模式
    桐鄉各學校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多方參與、整合資源,全面推進家校共育內涵式發展,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逐漸走出了一條具有桐鄉特色的家校合作新模式。家長變學生,學習「育兒經」。12月7日晚,桐鄉六中教育集團「家長學校」正式開講。
  • 淮陰師範學院構建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
    近年來,學校在秉承教師教育優良辦學傳統的基礎上,積極推進教師教育綜合改革,從強化師範生職業能力培養逐步深入到全面創新培養模式,優化了「產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構建了校地合作、校校合作、職前職後一體、培養服務結合、協同開放的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新機制。構建「三位一體、三元協同」的育人機制。
  • 西電厚植產學研協同育人,打造人工智慧創新人才培養高地
    」的要求,實驗室在人工智慧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中始終堅持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培養創新性人才的理念。突出研教融合,打造高精尖專業化科技創新團隊實驗室通過「吸引高水平人才加入、加強現有人才培育、保持團隊人才穩定」三措並舉,形成了一支基礎理論紮實,兼具工程實踐能力,學風嚴謹,創新意識強的高水平科研創新隊伍。
  •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家校協同專業委員會在京成立
    近來,家校矛盾不斷出現,成為領導關切、社會關注、家長關心的焦點。特別是中小學教育階段,老師和家長都很委屈。網絡上也有大量的吐槽,有老師吐槽家長,有家長吐槽學校和老師,雙方都有一肚子苦水。如何構建和諧的家校關係,如何實現家校協同育人,必將成為不得不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 【回眸2020】岱嶽教體:共克時艱愛滿人間,眾志成城奮勇前行--嶽峰小學篇
    2020年,嶽峰小學以「1134」發展規劃為主線,打造「學生嚮往、教師幸福、學術認可、社會滿意」的家門口好學校。先後被授予山東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單位,山東省甲骨文特色學校、山東省家長空間試點學校、山東省三八紅旗集體、山東省「多元協同育人共同體」實踐基地等榮譽稱號。
  • 高校育人:構建優良教育生態
    多年來,太原師範學院協同學校、政府、社會及行業力量,匯聚優質思政資源,積極探索著新時代條件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嶄新模式,通過大力開展構建優良育人生態的實踐,努力培育以師生為核心的教書育人樂園、成長成才沃土和創新創業高地,使師生都有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機會,從而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德育為本,創建教學育人新機制。
  • 服務地方需求,引領產教融合,深化協同育人 ——訪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校企、校地協同培養一流工程師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難關,短期內實現了研究生教育高質量與強特色的互促發展。  緊緊圍繞地方創新需求,推動校地協同發展,培育佛科院研究生教育的「佛山品位」。郝志峰介紹說,圍繞佛山產業轉型升級,尤其是製造業對一流工程師以及自主研發硬核技術的迫切需要,學校不斷優化學位點布局,新增學位點與佛山主體產業契合度達60%,專業碩士招生計劃數佔比82%,每年專碩招生增加數30%以上。
  • 阿里雲大學總經理孫麗歆:持續深化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機制 有效打通...
    一、加快形成可持續的協同育人機制深化產教融合是改變人才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不平衡問題的關鍵點,自國辦2017年發布《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以來,企業、高校積極行動,深化校企合作,搭建校企協同育人平臺,探索產教融合機制。
  • 深入探索產教融合新模式 積極培育校企協同新動能 自治區第二屆產...
    自治區教育工委、教育廳要求以對接會為新起點,深入探索產教融合新模式,積極培育校企協同新動能,形成協同育人、共建共贏的新發展格局,提升職業教育服務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更好地為先行區建設提供創新型、知識型、技能型人才支撐。
  • 休閒農業奏響岱嶽鄉村振興進行曲
    自建園以來,已帶動11個貧困村發展大棚種植,帶動98家貧困戶,183名貧困人員,實現增收脫貧。同時,園區採用「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聯合管理模式,吸納農戶210戶,耕地1000餘畝,帶動農戶戶均年增收一萬餘元。如今的樂惠「彩韻田園」農業綜合體和園區所在的朱家窪村、北張村已經成為休閒旅遊網紅打卡地和泰安周邊遊的首選地。
  • 湖南省桂陽一中:「網際網路+家長學校」打造家校共育新模式
    湖南民生在線訊(通訊員 潘田 朱蔓)為了充分發揮廣大家長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9月16日,湖南省桂陽一中在該校科學館二樓會議中心開展「網際網路+家長學校」家庭教育專題講座。
  • 基教典型經驗①濱州:聚焦教學改革 推動教學創新和高效課堂建設
    四是構建「學科育人」機制2020年,規劃實施中小學「學科育人工程」,探索構建以育人為統領、以素養為核心、以能力為先導的「學科育人有效機制」,推動五育並舉。三、突出協同支撐,打好築牢教學基礎的「組合拳」一是「縣管校聘」落實到位,為課堂教學改革「添活力」2016年以來,我市作為全國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改革示範區,全面推進「縣管校聘」等4項體制機制改革,到2019年初步落實教育機構編制「總量控制、動態調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