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業特色型大學推進「雙一流」建設,要明確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堅持科學的辦學理念,探索新時代行業特色型大學發展的新路徑。本文基於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實踐經驗,提出行業特色型大學要堅持黨建統領、改革先行、優化布局、合作發展,不斷探索爭創一流、走向卓越之路。
[關鍵詞]行業特色型大學;「雙一流」建設;高校治理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於提升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奠定長遠發展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業特色型大學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作為新中國第一所石油高等學府,始終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探索出了一條有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特色的工科大學發展之路。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自入選「雙一流」建設計劃以來,把握機遇、應對挑戰,追求卓越、爭創一流,為新時代行業特色型大學的建設發展進行著新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行業特色型大學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行業特色型大學自誕生之日起就是國家重點行業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通過產學研合作辦學,在服務、支撐、引領行業發展中作出了卓越貢獻,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行業特色型大學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力量。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行業特色型大學約佔三分之一;在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中,行業特色型大學約佔四分之三。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顯示,共有82所高校擁有A+學科,其中有57所是行業特色大學,約佔70%。
行業特色型大學是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面向國家和行業重大戰略需求培養人才,是行業特色型大學與生俱來的使命。行業特色型大學依託產學研合作辦學的先天優勢,開展深入的產學研協同育人,形成了重實踐、厚基礎、善創新的人才培養特色,培養了一大批行業領軍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
行業特色型大學是國家和行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行業特色型大學緊密對接國家戰略和行業、區域發展需求,開展協同創新,建設了行業領域內頂尖的科研平臺,承擔著一批國家重大科研攻關任務,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標誌性成果,解決了相關領域的關鍵理論和技術難題。在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評選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獎的高校有89所,其中行業特色型大學為50所,約佔56%;高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獎159項,其中行業特色型大學獲獎77項,佔高校獲獎總項目數的48%。行業特色型大學為服務國家戰略、引領行業技術創新作出了重要貢獻,凸顯了自身在國家創新體系和高等教育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行業特色型大學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調整優化高校區域布局、學科結構、專業設置,建立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積極投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重培養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聯合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提出要「引導和支持具備較強實力的高校合理定位、辦出特色、差別化發展,努力形成支撐國家長遠發展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體系」。黨和國家對於「雙一流」建設的政策導向,突出了面向需求、強化特色、注重產學研結合、培養一流人才的要求,這就為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己任、與行業產業結合緊密、特色鮮明的行業特色型大學,提供了爭創一流的難得機遇。行業特色型大學在抓住「雙一流」建設發展機遇的同時,也要更加清楚地認識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概括而言,行業特色型大學在發展中面臨以下挑戰:
第一,學科專業布局需要更加適應社會需求和學科發展趨勢。行業特色型大學的學科專業一般根據行業和相關領域的需求設置,過窄的、傳統的學科專業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不利於學校長遠發展。一是行業特色型大學的優勢學科較為單一且集中於特定領域,優勢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繫較弱,多學科協同承擔國家重大任務的能力不強;二是通用基礎學科基礎薄弱、發展緩慢,特色不夠鮮明,服務社會發展的能力有待提升;三是新興交叉學科數量偏少,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新工科建設亟待加強。
第二,新時代人才培養體系亟待建立。一是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新經濟對行業特色型大學人才培養能力和體系建設提出了新要求;二是信息技術革命根本改變了知識的傳播途徑和學習方式,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三是面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按專業招生」取代「按學校招生」,行業特色型大學整體生源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面臨挑戰;四是行業特色型高校如何發揮原有產學研結合的優勢,創新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是新時代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課題。
第三,治理體系需進一步優化。一是職能部門過多,職能劃分過細,既存在職能重疊交叉,又存在管理盲區的情況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利於統籌管理和提高效率。二是進一步明晰院校兩級的責權。現在絕大部分資源集中在學校,應充分尊重二級單位的辦學主體地位,實現差異化管理。三是應充分發揮教授治學作用。辦學要以學生為核心,治學要以教授為核心,應充分發揮教授在治學方面的作用,充分尊重教授的治學權力。
行業特色型大學應堅持的辦學理念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辦學理念。行業特色型大學推進「雙一流」建設,必須遵循教育規律,立足學校實際,守正出新、追求卓越,不斷探索和堅持科學的辦學理念。
第一,學術立校。行業特色型大學的發展要回歸學術本位,將學術立校作為根本的辦學理念。堅持學術立校,履行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在辦學的主體上,要堅持以學生、學者為主體,將有利於學生、學者的創新和成長作為辦學治校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內部治理體系上,要完善學術、管理與監督三個體系,強化學術發展的頂層設計,優化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運行;強化管理的服務職能,為學術、學者和學生提供高標準、人性化、精細化的服務;強化監督和約束體系建設,維護學術尊嚴。
第二,人才強校。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學校發展的戰略資源。行業特色型大學的強校之路要依靠創新,創新取決於人才。因此,必須將人才強校作為學校發展的重要戰略。堅持人才強校,必須加強人才工作的頂層設計,統籌各學院、學科人才隊伍的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引導和鼓勵組建學科交叉型大團隊;必須突出學院在人才工作中的主體地位,把握高層次人才和青年人才兩個重點,建立精準引才育才的工作體系;必須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堅持黨建保障、制度約束、事業支持、情感激勵、精神鼓舞「五位一體」,提升對外部人才的吸引力和內部職工的工作動力,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第三,開放興校。開放是當今大學發展一個鮮明的時代特徵,也是行業特色型大學推進「雙一流」建設的必然途徑。堅持開放興校,是行業特色型大學發揮產學研合作辦學優勢、服務國家和行業重大需求,進而提升國內外影響力的必然選擇。堅持開放興校,必須始終堅持「三個面向」,即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主戰場,面向世界科技發展前沿,突出與產業發展、社會需求、科技前沿緊密銜接,深化產教融合、協同創新,在開放發展中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能力、社會影響力和全球競爭力。
第四,文化盛校。一流大學必有一流的大學文化,行業特色型大學在艱辛探索、卓越貢獻的辦學歷程中形成的優良文化傳統,是在新時代引領大學爭創一流的動力源泉。堅持文化盛校,就要立足辦學傳統和現實定位,深入挖掘和總結凝練行業特色型大學的大學精神,並以此為內核,構建具有時代精神、中國特色的大學文化,凝聚和鼓舞全校師生員工和廣大校友堅守家國情懷、昂揚奮鬥精神,追求卓越、爭創一流,為學校在新時代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作出一流貢獻提供不竭動力。
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探索行業特色型大學的發展路徑
行業特色型大學推進「雙一流」建設,必須從自身的歷史使命、現實基礎和長遠發展出發,探索新時代行業特色型大學發展的新路徑。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將「雙一流」建設作為全面提升辦學水平的重大機遇,圍繞「道路」「資源」和「文化」三條主線,堅持黨建統領、改革先行、優化布局、合作發展,不斷探索爭創一流、走向卓越之路。
第一,堅持黨建統領,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和精神力量。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為核心,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真正做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凝練和傳承「石大精神」,即「家國同心的擔當精神、艱苦奮鬥的無畏精神、惟真惟實的治學精神、追求卓越的進取精神」,激勵全體師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不懈奮鬥,匯聚起攻堅克難、爭創一流、追求卓越的強大力量。
第二,堅持改革先行,努力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貢獻+奉獻」為導向的人事制度,懲戒不求上進的人,保護默默奉獻的人,獎勵突出貢獻的人,使每一個熱愛勞動的職工實現其價值,達到人盡其才的目的。二是探索治理結構改革,不斷優化職能部門設置,探索扁平化管理機制,推進部門協同、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務水平。三是推進深化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改革,強化學院辦學主體地位,探索「一院一策」差異化管理,激發學院辦學活力。通過深化管理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以卓越的管理促進卓越的學術,推動學校在人才隊伍、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第三,堅持優化布局,明確學校長遠發展之路。一是按照「強化、拓展、提升」的學科布局總體思路,強化傳統優勢學科,拓展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學科,提升通用基礎學科,成立相關學院和研究機構,構建符合學校特色優勢、適應科技發展趨勢、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學科專業體系。同時,全面強化各學科頂層設計,明確各學科優先、重點和培育方向,制定今後發展的重點舉措。二是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針對重大難題,特別是圍繞深地(深層油氣)、深海(海洋油氣和可燃冰)、「一帶一路」等領域,開展有組織的科技創新,實施科研戰略重點的布局調整,搭建大平臺、組建學科交叉型大團隊,著力解決國家重大領域關鍵難題。三是強化學科交叉,推進油氣勘探開發一體化,「石油+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以及「基礎通用學科+優勢學科、海洋、新能源、新材料」,建立良好的學科生態。四是以「科教融合、學科融合、校企融合」為抓手,促進學科和科研優勢向人才培養優勢轉化,探索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新道路。
第四,堅持合作發展,提升辦學資源匯聚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在國內合作方面,圍繞服務國家能源戰略和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堅持「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得到了教育部、山東省以及各大企業對學校辦學的大力支持。2018年,教育部、山東省重點共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與學校籤署戰略合作協議,為學校設立專項,在深地、深海領域開展科研合作;2019年,學校與兗礦集團有限公司共建「石大兗礦新能源學院」,打造新時代校企融合樣板,提升校企協同創新能力;青島市、青島西海岸新區也均給予學校實質性重要支持。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辦學格局初步形成,為學校匯聚辦學資源、實現與產業對接、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礎。在國際合作方面,學校深入實施國際化戰略,開展更加廣泛深入的國際合作,特別是堅持將服務「一帶一路」作為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重要任務,開展卓有成效的人才服務和科技合作。學校已在「一帶一路」國家建立4個國際培訓中心、1個聯合實驗室、1所孔子學院,援建1個石油學院;為「一帶一路」國家培養培訓科技和管理人才8871人,為「一帶一路」國家企業培養培訓各類人才3170人;為海外區塊的油氣勘探開發提供了科技支撐,從而為「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作出了實質性貢獻。
在67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先後在北京荒郊、東營鹽鹼灘、黃島泥灘上艱苦創業,走過了一條艱辛探索、卓越貢獻之路。立足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面對新時代新使命新任務,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將以服務國家能源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戰略支點,走依託行業、融入山東、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雙一流」建設之路,爭取早日建成石油學科世界一流、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服務國家能源戰略和行業、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上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作者郝 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長】
原載《中國高等教育》雜誌
作者:郝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