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核心要義 - 人民論壇

2021-01-15 人民日報

    【摘要】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家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深刻影響著一流大學的建設。在這個過程中,「雙一流」建設高校緊抓立德樹人根本,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一流人才的時代擔當不會改變;捕捉和創造機遇,持續產出引領性原創成果、產出滿足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所需成果的時代重任不會改變;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一流貢獻,並在貢獻中涵養文化精神、實現內涵式發展的演進規律不會改變。

    【關鍵詞】高校  「雙一流」建設  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和國家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國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國國家戰略體系中的關鍵一環。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發給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帶來了巨大阻滯,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深層次存在於社會經濟有機體中的強關聯作用決定著高等教育將為社會經濟重回正軌提供引領性、支撐性和長效性的重要推動力。

    我國一流大學建設迎來新的發展戰略機遇期

    世界一流大學一般都具有較為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長時間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和明晰的辦學理念。這些大學能夠不斷適應教育科技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及時調整發展戰略和目標定位,進行與國家經濟實力相適應、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的改革和創新。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部環境變化使得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既迎來了新的發展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著新的更高要求。

    奮進的新時代需要高校以更高質量立德樹人。高質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檢驗我國一流大學建設成效的基本準則。當前,疫情對人才培養從招生到升學就業的各環節都帶來了一系列的次生影響。一是教育教學模式的改變呼喚高校加速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和現代教育技術服務能力,加速更新教育理念、重構教育體系、建立以學為中心互動教學「新生態」的要求更加迫切。二是國家的重大需求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呼喚高校能培養出與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同頻共振的一流人才,能以需求為導向,凸顯特色、突出優勢,打造學科專業的「新布局」。三是深受影響的用人市場呼喚高校既要能快速消化畢業生升學就業壓力,更要能形成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創造能力為目標的長效機制,讓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得到「新保障」。

    奮進的新時代需要高校以更高水平創新轉化。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肩負著培養人才、科研創新和推動成果轉化的重要使命。疫情衝擊下,建設一流大學勢必要大力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恢復期內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這就要求高校深入落實國家有關政策,儘快破除影響科技創新活動的各種障礙,找準制約創新能力和轉化能力提升的主要矛盾和關鍵問題,深入推動能夠激發全員活力、釋放創新潛力的體制機制改革。要打破「五唯」評價標準,大力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加強創新成果與市場需求的對接度,加大成果轉化落地力度,更好地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奮進的新時代需要高校以更高站位服務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必須主動融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回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找準發展方向,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體現大價值、作出大貢獻。可以說,踐行「四個服務」,增強服務重大戰略需求的能力,是我國高校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價值追求和根本遵循。面對全球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應對疫情對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衝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等各項重大戰略任務都已成為高校如何更積極作為落實新發展理念、如何更有力踐行「四個服務」的「思考題」「必答題」和「加分題」。

    可以說,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家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深刻影響著我國一流大學的建設。然而在這個過程中,「雙一流」建設高校緊抓立德樹人根本,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一流人才的時代擔當不會改變;捕捉和創造機遇,持續產出引領性原創成果、產出滿足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所需成果的時代重任不會改變;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一流貢獻,並在貢獻中涵養文化精神、實現內涵式發展的演進規律不會改變。當前,我國大學正是處在這樣一個經由對變與不變的認識思考和探索實踐,進而邁向一流的歷史進程中。

    培養優秀人才和作出重大貢獻是建設一流大學的核心要義

    從邏輯起點來看,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是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根本遵循,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落實「四個服務」,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貫穿和落實於辦學治校的各方面,時刻牢記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的艱巨使命,形成立德樹人、協同育人的高效機制,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這是我們辦學治校的根本方針,也是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前提保障和獨特優勢。

    從建設方向來看,世界一流大學都是為人類社會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大學。宏觀上,大學的貢獻來自於其基本職能的每一個方面,一流大學最主要的社會價值則體現在培養一流人才、作出一流貢獻。這兩方面往往具有高辨識度、大影響力、強引領性,是一流高校獲得持續而廣泛的社會影響的主要原因。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新時期,圍繞人才培養和社會貢獻強特色、上水平,深入推進一流大學內涵式高質量建設正當其時。

    從建設路徑來看,一流大學的建設過程是一個完善一流體系、培養一流能力、產出一流成果、作出一流貢獻的動態發展過程。其中,一流的體系包括學科體系、人才體系、治理體系和保障體系,一流的能力包括人才培養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社會服務能力、文化傳承與創新能力、國際合作與交流能力。這四大體系和五大能力的打造和養成是一項久久為功的系統工程,其中各要素之間互為支撐、相互作用,融匯內化為大學獨有的精神文化,彰顯外化為大學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在這樣一個系統工程的建構過程中,完善一流體系是基礎,培養一流能力是抓手,這兩個方面共同決定著大學成果和貢獻的多或少、大或小。

    能力提升是建設一流大學的關鍵抓手

    一是全面提升一流人才培養能力。人才培養是學校的核心工作,要從特色、創新和引領三個維度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首先要在學科建設上下功夫。把握隊伍、方向和平臺這三個要素,堅持內涵發展,在主流基礎上爭創一流;堅持重點發展,明確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特色發展,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堅持融合發展,打造相互支撐的學科發展生態。進而依託一流學科體系,推進「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革、深化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其次要在創新創業創造教育上下功夫。通過全程貫穿,著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全面覆蓋,使創新創業教育滲透到學校改革發展的方方面面;通過全員參與,將蘊藏在廣大師生中的創新潛力和創造活力充分激發出來,實現從知識傳授和應試教育向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轉變。同時,要在就業保障上下功夫。面向長遠要站在培養通曉多元文化背景、具備駕馭複雜國際事務能力、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角度來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增強學生整體素質、專業技能和市場競爭力。

    二是加速提升創新轉化能力。要樹立「三個導向」,實現「三個發展」,具體就是以問題、需求和目標為導向,促進科學研究由「興趣型」向「指向型」發展,科研模式由「單兵型」向「團隊型」轉變,科研管理由「跟進型」向「組織型」提升。首先要引導教師將自己的學術興趣與國家戰略、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起來,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導向,使科技成果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強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促進高質量就業創業、扶貧脫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真正發揮作用。其次要著力破解「小而散」的痼疾,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傾向,圍繞「三個面向」組建大團隊、構建大平臺、承接大項目,打造進軍世界科技中心或中央舞臺的學術高地,以一流的科研成果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力量。最後要加強戰略研究提高服務水平。對標世界一流大學先進經驗,貫徹落實「放管服」改革,促進管理流程優化和管理效能提高,進一步釋放科技創新活力,做好精準服務。這也是學校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是大力提升社會服務能力。一流的社會服務能力是一流大學的重要標誌。高校在為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一流貢獻的同時,也形成了一流的發展引領能力。一流的大學應當在後疫情時期這個特殊節點上,把握社會服務對象多元化、內容精細化和體系立體化這三個主要特徵,加強謀劃、積極作為。在宏觀層面,把服務國家戰略舉措作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義不容辭的使命擔當;在中觀層面,加快與區域融合發展步伐,把握重點方向,聚焦重點行業、重點項目,抓住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建立完善有利於推動校地開放發展、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創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開放合作新格局,實現全方位高質量發展;在微觀層面,發揮多學科優勢,強化「全鏈條」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促進形成人才、資本、技術多要素聯動、政產學研用協同的融合創新生態系統,打造驅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引擎。

    大學服務大局、服務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廈門大學有著鮮亮愛國底色和光榮革命傳統,也有著追求卓越和爭創一流的文化基因。近百年來,一代代廈大人傳承弘揚嘉庚精神,始終以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類進步為己任,致力於建設「世界一流、中國特色、廈大風格」的一流大學。

    著力培養全面發展的拔尖創新創業創造人才。我們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德立人、以智慧人、以體健人、以美化人、以勞塑人的「五育」並舉新理念,始終把增強創新創業創造能力作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疫情期間,學校注重強化課程思政教育,以全新角度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頻共振,強化學生的感恩、責任、奉獻意識。學校不斷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探索出「四輪驅動」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了「一體四翼」實踐教學新體系,建立了「兩平臺八化」科創競賽模式,切實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著力提升創新轉化的能力和水平。我們始終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面向科學技術和知識創新前沿,強化原始創新,增強源頭供給,努力成為中國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知識體系中心和前沿的先鋒。尤其是近年來,重點圍繞涉及長遠發展和國家安全的「卡脖子」問題,加強基礎研究前瞻布局,在空間、海洋、網絡、材料、能源、信息、生命等重大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領域加大科研攻關力度。在成功發射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中,有一項大直徑艙箭分離關鍵技術,就是廈大航空航天學院科研團隊攻關的成果。

    著力增強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效。我們大力實施「頂天立地」的社會服務戰略。一方面,注重面向國家重大的戰略需求,聚焦國家發展急需的重大問題,致力於搭建大平臺、承擔大項目,取得大突破、作出大貢獻。另一方面,學校按照「一地一重點」的發展理念,以需求為導向,深化拓展校地校企合作,布局建設地方研究院,積極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

    著力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支撐引領作用。我們立足「海絲、海峽、海洋」「三海」特色,充分發揮地處「海絲」核心區和「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城市的區位優勢,開創性地高起點建設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建造3000噸級「嘉庚號」科考船入列國家海洋調查船隊,首創「海絲學堂」海上實踐性人才培養項目,為中國高等教育和文化「走出去」,與世界文明深度融合探索新的路徑。此外,學校還牽頭髮起成立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不斷加強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特別是東南亞地區的交流與合作,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能應對全球化挑戰、能駕馭複雜國際事務、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

    2021年,廈門大學將迎來百年華誕。面向新百年,廈門大學在一流大學建設的徵程上,將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準確把握髮展新格局,主動適應發展新趨勢,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凝心聚力、銳意進取,以優異的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和建校一百周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作出新的時代貢獻!

相關焦點

  • 向世界一流邁進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科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
    2020年3月3日,在英國QS全球教育集團發布的第10年度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專業在全球83個國家和地區1368所高校5大學科群48個學科的評估中,連續兩年全球排名32位,連續三年保持中國大陸高校哲學專業中名列第一。消息傳來,給正向著世界一流奮進的人大人帶來一份欣慰,幾多鼓舞。
  •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百年追尋
    2020-09-21 10:17:11 來源:人民論壇網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近代中國高等教育從發軔之初,就被賦予變革圖強的歷史使命。大學舉辦者通過學習歐洲、借鑑日本、仿效美國,探索建立符合當時中國現實的一流大學模式和理念。
  • 【人民論壇】張來斌: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雙一流」建設路徑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在「雙一流」建設中,積極融入國家和行業發展大局,堅持「強優、拓新、創一流」的建設思路,著力建設「石油石化學科領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不斷探索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建設之路。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是國家「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力量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是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體。
  • 涵養情懷拓展視野建設人民滿意的世界一流大學
    東南大學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深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引領廣大黨員幹部和師生員工,堅定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自信。堅持走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道路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必須要有中國特色。
  • 廈大校長張榮:不培養出一流人才,無法成為一流大學
    縱觀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一流大學的產生必定伴隨著一流國家的崛起。今天,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核心要義在哪?我國大學如何實現從追趕到並跑、超越,真正邁進世界一流的行列?一起來看廈門大學校長張榮刊發在《人民論壇》的最新文章。
  • [光明網]第二屆中國經濟學教材建設高峰論壇在人民大學召開
    2020年11月26日下午,第二屆中國經濟學教材建設高峰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論壇主題是《中國經濟學教材建設的總體思路與實施路徑》,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經濟學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主辦。(第二屆中國經濟學教材建設高峰論壇現場)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教育部教材局副局長陳矛出席並致辭。
  • 一流課程建設分論壇:以教學改革為本 計算機類公共課向一流邁進
    另外,華為、阿里雲、Unity、百度、頭歌(EduCoder)、360政企安全為大會論壇的共同主辦單位。19日下午,"一流課程建設"分論壇舉辦,來自國內知名高校的專家參會。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桂小林教授任分論壇主席,王志強教授和滕桂法教授擔任主持人。
  • 建設面向未來的世界一流法學學科
    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必須要有世界一流的人才培養機制、世界一流的師資團隊,產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產生世界一流的學術影響力,培養出世界一流的畢業生。基於此,人大法學學科建設的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分別設定為:到2020年,要能夠吸引世界頂尖高校的優秀畢業生到法學院任教,要具備世界一流的回應中國問題的能力、世界一流的回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對法治挑戰的能力,要培養出競爭世界一流實務工作崗位的畢業生。到2035年,要能夠匯聚世界一流人才,要具備設定世界性問題的能力,要培養出具有世界一流教職競爭力的畢業生。
  •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舉辦第二屆「雙一流」建設與評價論壇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舉辦第二屆「雙一流」建設與評價論壇 2018年05月31日 10:39:41來源:青年時報   近日,第二屆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與評價論壇(以下簡稱「雙一流」論壇)
  • 在共和國的旗幟下譜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壯麗篇章-清華大學新聞網
    1998年,黨中央提出「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實施了「985工程」,清華大學首批得到重點支持。清華大學緊密結合國家的戰略部署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形成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三個九年,分三步走」的總體發展戰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師生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極大地激發了全校師生員工投身學校改革發展的熱情。
  • 陳旭 邱勇:在共和國的旗幟下譜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壯麗篇章
    1998年,黨中央提出「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實施了「985工程」,清華大學首批得到重點支持。清華大學緊密結合國家的戰略部署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形成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三個九年,分三步走」的總體發展戰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師生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極大地激發了全校師生員工投身學校改革發展的熱情。
  • 建設北科特色的世界一流學科
    關鍵詞:雙一流建設;特色化、精品化、國際化;北科特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這一關於高等教育的新論述,既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勢、新特點,也是黨和國家及人民對高等教育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
  • 韓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簡介
    韓國歷屆政府一直非常重視教育事業發展,韓國國民的大學升學率曾高達82%,是世界最高水平,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成為韓國政府的首要課題,並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支持並促進韓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1.
  •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西北大學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西北大學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兩所學校的教研領域並不相同,西北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是一所職業類高校,專門培養公安人才的院校,這使得兩所學校的從規模上來講,就有一定的差距。這種規模差距,不僅僅是學校實體的大小之別,事實上還有學科範圍和專業設置方面的差距。
  • 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第三屆「21世紀世界百所著名大學法學院院長論壇」
    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建院70周年之際,為加強全球範圍內法學教育領域間的交流與合作,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第三屆「21世紀世界百所著名大學法學院院長論壇」,邀請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華東政法大學、武漢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以及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等200餘所中國法學院校的代表和來自牛津大學
  • 國科大為何未能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僅僅是一流學科建設?
    在2017年,985,211這樣的字眼被「雙一流」取代的時候,也就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和B類)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國科大沒能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序列,只在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說列,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1.國科大更像個研究所群體,不像一所常規的大
  • 一流大學建設,成績喜人!
    」高校建設 引領高質量發展》報導了我省「十三五」期間「雙一流」高校建設情況鄭州大學作為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在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億萬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堅持以一流建設為主線加快轉型發展與內涵建設步伐確立了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定位實施「三步走」發展戰略深入推進一流建設
  • 清華大學高質量完成「雙一流」建設任務,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經過認真討論形成了專家組一致意見:清華大學「雙一流」建設堅持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按照《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部署,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目標,始終自覺把自身發展融入到國家與民族發展的宏偉事業之中,積極探索實踐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道路。「雙一流」建設的實施過程與《清華大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建設方案》高度符合。
  • 第三屆全國醫學「雙一流」建設論壇在京舉行
    2020年12月10日,第三屆全國醫學「雙一流」建設論壇在北京召開。本次論壇由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主辦,北京大學醫學部承辦。大會得到廣大醫學院校的積極參與,來自全國55所醫學院校的200餘名代表參加論壇。
  • 武漢大學校長:疫情下「雙一流」建設的新思考
    來源:人民論壇網面對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國高校在嚴密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並未停歇以學術創新與知識傳承增進人類福祉、推動社會發展的腳步。一所大學只有堅守學者為大、學術為上、學生為本的初心和使命,才能稱得上是一所閃耀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流大學。綜合分析QS、USNews、TIMES等世界權威大學排行榜的評價標準,儘管其觀測點和側重點有所不同,但無一例外地把科研水平、師資力量、學生培養質量等作為世界一流大學的核心要素和共性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