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家長溝通的時候,家長反映的幾個問題非常有趣,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位四歲的孩子家長,給我反饋說,「陳老師,你們什麼時候教孩子們算數了?他在家裡看哥哥寫作業的時候,就對哥哥說,這道題錯了,4加5應該是9,3加2等於5。」
還有一位家長說,「上次,孩子回家拿著在幼兒園做的手工作品——「小雨傘」,一邊看,一邊數,1個角、2個角、3個角.,有12個角。」
驚喜的同時,家長也很好奇,是什麼時候,孩子學會了這麼多知識?我們平時在家裡也教,孩子卻很少能夠記住。幼兒園的老師真的有魔力嗎?究竟是什麼樣的方式,讓孩子能夠有這樣神奇的變化。
我非常理解家長的苦惱。通常,成人為了解釋一個概念,而解釋一大堆的道理。而孩子,卻很難從一大段話裡,提煉出來哪一個才是知識要點。現實是:話說的越少,教學效果會越好!
在我們的環境中,有一個區域是「感官區」,這裡有很多可以幫助孩子感官發展的教具。就是在這裡,孩子認識了很多抽象概念、形狀名稱、形容詞名稱。為什麼孩子可以很快的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秘密就在於,我們使用了一種特別的教學法——三段式教學法。它是孩子學習物體名稱、概念名稱、抽象的語言時,經常使用的方法。只要使用得當,孩子的學習就會變得很輕鬆、容易。
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命名。就是直接告訴名稱,要求發音要清晰、準確。每次拿出三種物體,例如,圓柱體、三稜錐、正方體。告訴孩子:「這是圓柱體。」「這是三稜錐。」「這是正方體。」這個環節是讓孩子與教具的感官特性進行聯結。
第二階段:辨別。這個階段是加深孩子對物體的認識。成人可以說:「圓柱體放在哪裡?」「請你摸一摸三稜錐。」「請把正方體放在這裡。」成人要用遊戲的形式,與孩子進行練習。這是加強記憶的過程,一定要進行的生動有趣,避免枯燥乏味。
第三階段:發音。成人指出一個物體,請孩子說出名稱。例如:指著圓柱體問孩子,「這是什麼?」孩子直接回答「圓柱體」。感官區域的語言多是抽象的概念,所以,孩子說出的,多是物體的感官特性。
如果,孩子說錯了,千萬不能指責,而是返回到第二階段,繼續練習即可。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方法?是因為,孩子的語言本身就是自然發展出來的,是從環境中獲得的,不需要成人過多的解釋。所以,學習概念性的知識,也要順應自然發展的原則。只要孩子能夠在環境中不斷地探索,就能夠獲得更多發展所需的足夠經驗。
其實,教給孩子這些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讓孩子在探索中學習,如何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在孩子的探索的過程中,孩子要親自去體驗,體驗的過程,幫助他們去理解、記憶,並將知識運用在生活中。
當我們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完備的環境時,具體的知識,就會變成一個工具,而不是最終目的。
▲【蒙式教學】什麼樣的「困難」才適合孩子?
▲【音樂教學】無處不在的「打擊樂」
▲【體育教學】小火車鑽山洞
未來強者世紀名園【蒙式教學視頻】十項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