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也教過了,但孩子學了不會用,用對方法了嗎?
兒童可以通過名稱建構他的意識活動。
比如,兒童對球體的認識可能來自於皮球,也可能來自於球體(教具的一種),也可能來自於圓月等。當成人說到球體或圓時,兒童可以通過記憶,在思想中把名稱和物體聯繫起來。
這是從普遍意義來講的。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使用教具用三段式教孩子某個準確而具體的概念,當兒童不能指給我們這一物體,我們就可以從中發現兒童還沒有將名稱和物體產生聯繫的能力。讓我們學著等待兒童的這種心智狀態的來臨吧。
蒙特梭利說:「如果孩子沒有犯什麼錯誤,老師便可以喚起和這一物體概念相關的活動。」這個「錯誤」指的是,兒童是否準確、清晰地掌握了新概念。
前不久,我對6歲的兒子說:「你一生追求什麼?」
他說:「玩!」
我說:「我指崇高的理想。」
他問:「你說什麼?」
我說:「真、善、美怎樣?」
他說:「打針的針嗎?」
我心想:「我不能說真理的真,他不懂。」我說:「真實的真!」
他哈哈大笑說:「你為什麼不說真理的真呢!」
「真實」、「真理」,恰是相近概念的發展。也就是兒童完全掌握了這個內容的時候,你才能加入另一個內容。
當我們給孩子講生物鏈時,我們講到食草動物、食肉動物、腐爛之後的動物如何滋養土地,生出更茂盛的植物,那些概念掌握得很好的孩子會馬上說:「噢,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大孩子會說循環。甚至一個小孩子,他不斷用手比畫著,想表達什麼,畫了一圈又回到起點。這時我們只說「循環」,把這一詞彙同他的大腦的概念配上對就足夠了。
蒙特梭利說:「關於將孩子所學的概念一般化的問題,即把這些概念應用於他所處的環境中,我並不主張在一定時間,甚至在幾個月內上這樣的課。」
兒童如果將他已掌握的概念,在對環境的自發的探索過程中一般化,這是一個內在機制轉換的過程,也是兒童掌握概念的目的。它需要時間,有的兒童可以馬上做到,有的需要更漫長的時間。這是個認知的延遲問題,不僅兒童,成人也有。
當你告訴兒童這些內容的時候,可能兒童一年都不使用這個概念。但是也可能某一天當孩子遇到相同環境的時候,他可能突然就說出來了,並領悟了它全部的意義。有的孩子是當時就用,有的孩子是在很久很久以後才用;有的時候你以為孩子沒有掌握,其實他已經接受了,只是他還沒有使用而已。
我兒子4歲時,我和他一起使用色板。他對顏色基本上認識了,但從不對我談起,似乎對顏色一無所知。
前不久,我孩子突然開始對我說:「媽媽,你看,這個顏色是淺粉色。這個顏色比這個淺色深一點,是深粉色。」一天到晚總給我說,我也沒在意。
說多了我才感覺到,邏輯化的色板(色板第一組是三元色,第二組是間色,第三組是從深到淺,有7塊深淺不同的色)他已經掌握得很好,並能自由使用了。也就是說,他已經將概念一般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