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給我講了這樣一件奇怪的事情。
她說,女兒6歲,讀大班,在學校與在家裡,完全是兩幅面孔。
在家裡,女兒做任何事情都要爸媽催促,吃飯慢,做作業慢,起床慢,刷牙慢。
但是,當她向老師詢問孩子在學校是否也是如此磨蹭緩慢時,老師的回答卻截然相反。
❖ 在園吃飯時,女兒吃飯很快,而且很專注,飯菜比別的小朋友吃得乾淨,經常會被表揚;
❖ 戶外活動時,女兒主動積極,對於新器材她總能想出不同的玩法;
❖ 不僅如此,女兒做事細心、耐心,比如午休疊被子,所有人的小棉被都沒她疊得整齊好看。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與在家裡,完全是兩副面孔?
艾麗卡·雷斯切爾的一句話,道出了背後真相。
作為兒童心理專家,艾麗卡·雷斯切爾曾收到過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做事磨蹭的求助。「我覺得自己的孩子好像根本沒有時間觀念,做事拖拉,丟三落四,也不能按時完成任務。」
但當這位心理學家單獨與孩子們交談後,他發現孩子們對自己的時間安排,其實是非常合理、有序的,並且還具備一定的規律性。
家長知道後,非常驚訝地問:「那為什麼孩子從來不跟我說?」
艾麗卡·雷斯切爾回答到:「因為在催促和抱怨的氛圍之下,孩子根本就不想和你們說。」
看,這便是很多父母陷入越催促孩子越磨蹭的真相之一。
很多孩子的磨蹭,其實是我們催出來的
孩子做事一慢,我們就忍不住去催。
可實際上,我們的催促往往起了相反的效果!
如到了晚上10點,孩子還不肯睡覺,是他真的不知道這個點該睡覺了嗎?
其實這些規則孩子心裡是明白的,而他之所以會賴著不動,是因為對媽媽長時間的嘮叨、催促形成了免疫和依賴。
❆當媽媽催第1遍的時候,他知道媽媽只是打個預防針,反正還會再催的,於是繼續安心地玩玩具;
❆當媽媽催第2遍的時候,他心裡有準備了,預感到媽媽可能會發火,所以抓緊最後的時間再多玩一會;
❆當媽媽催第3遍的時候,他知道媽媽要發火了,再不睡覺會被挨揍,所以才乖乖睡覺。
時間長了,孩子做事的標準不是「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而是「媽媽有沒有催」。慢慢地,催促的大人和磨蹭的孩子在無意識中形成了默契:不催——不動;小催——小動;吼著催——才動。
不要讓孩子在「被催」中長大
朋友剛拿駕照,所以平時上路開得很慢。她最怕的就是在路上被人催的感覺,她說自己本來就不熟練,一聽見後面車的喇叭聲,就更緊張,有幾次甚至直接熄火了。後來,她乾脆在車尾貼上 「越催越慢,再催熄火」 的標語。
由此可見,人在面對催促時,哪怕是成年人,第一時間升騰起的情緒不是平靜,而是緊張、反抗、拒絕。
我們還可以做一個小實驗,對著鏡子,先說「慢慢來」,再說「快點快點」。觀察一下我們說這兩句話時的表情,是不是說 「慢慢來」 的時候要平和很多,而 「快點快點」 伴隨的則是不耐煩和急躁。顯然,這些表情和情緒,我們的孩子完全能感知和讀懂。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節奏行事。但其實,成年人和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以及生命節奏本身就是大不相同的。
強制要求的後果,只會讓孩子質疑自己,擾亂自己的內心節奏,要麼逐漸認同父母而變成一個同樣焦慮的人,要麼以一種極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這種方式表達對父母的反抗。
孩子磨蹭的原因還有哪些?解決磨蹭的方法又是什麼?本周億童情商智商課程·父母課程教育指導音頻欄目為您進行詳細、專業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