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觀察實驗過程,竟會影響到實驗結果,有趣的雙縫幹涉實驗

2020-12-15 科學信仰

粒子和波,這兩個並不相關的物理學概念在光的身上實現了融合。

在最初人類試圖探尋光的奧秘的時候,曾將其歸結為一種粒子,所謂的光束就是大量粒子所組成的粒子束,對於光的粒子學說曾經主導了將近兩個世紀。而後,一個著名的物理學實驗出現了,那就是雙縫幹涉實驗。

在雙縫幹涉實驗中,首先讓光穿過一條狹窄的細縫,然後再穿過兩條平行的縫隙,而後就會在後面的背板上呈現出幹涉條紋。是的,後面的背板上出現的並不是兩條光紋,而是一組光文,這組光紋就是幹涉條紋,幹涉是波的特性,於是人們認識到光不是粒子,而是波。

對於光是波的認識同樣是不完善的,直到後來量子力學出現,人們才給了光一個相對合理的解釋,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同樣,也是因為量子力學的發展,人們發現此前的雙縫實驗其實是充滿奧秘的。在宏觀世界中,雙縫幹涉實驗的結果只是說明了光具有波的特性,平淡而無奇,但當人類開始著眼於微觀世界後,雙縫幹涉實驗中一個個令人費解的問題開始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通過狹窄細縫發射光束後,光會通過兩條細縫產生幹涉條紋,但如果我們發射的並不是一個光束,而是一個光子,結果應該如何呢?

其實這很容易想像,對於一個光子而言,它只能選擇兩條縫隙中的一條穿過,最後會在背板上呈現出一個光點,但實驗結果並非如此。

如果在實驗中發射單個光子,最後同樣也可以得到幹涉條紋。這一實驗結果非常令人費解。也就是說當一個光子面對兩個縫隙的時候,它並沒有進行選擇,而是同時穿過了兩條縫隙,一個光子在同一時間同時穿過兩條縫隙,並最終產生幹涉條紋,這是一個常識無法理解的事情。我們只能夠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單個粒子能夠實現自我幹涉。在實驗中的確是一個光子同時穿過兩條縫隙並且產生幹涉後再次組成一個光子。

粒子能夠自我幹涉的現象並不局限於光子,使用任何其它粒子都能夠得到同樣的實驗結果,比如將光子換成電子,結果也是一樣的。

如果說單個光子的幹涉現象足夠令人費解,那麼接下來的內容則可能令人陷入沉思。那就是對實驗過程的觀察,竟然會影響到實驗的結果。單個光子的幹涉現象使得科學家們很想弄清楚單個光子是如何同時穿過兩條縫隙的,於是便開始了對實驗過程的觀察。觀察的方式很多,比如在雙縫處加上探測器,記錄光子穿越縫隙的過程,可是當人類開始試圖觀察這一實驗過程的時候,實驗結果卻發生了變化。

只要人類試圖觀察光子是如何穿過兩條縫隙的,幹涉條紋馬上就會消失,在背板上所呈現出來的就是兩道條紋。

而當人類取消觀察後,幹涉條紋又再次出現了。這不僅令人費解,還產生了一種神秘的色彩。我們只能夠知道單個粒子能夠產生自我幹涉,卻永遠無法知道這個幹涉的過程。

此後,這一量子力學領域的有趣實驗又被引申到很多不同的領域,特別是在哲學上引發了不小的波動,因為這一實驗結果足以讓人對世界的真實性產生質疑,當仰望星空的時候,我們會想,月亮掛在天上,可如果我們轉過身去,月亮真的還會在天上嗎?

相關焦點

  • 人的觀察能夠影響結果,匪夷所思的雙縫幹涉實驗揭示了什麼奧秘?
    雙縫幹涉實驗最早由託馬斯·楊於18世紀初提出。一束單色光,穿過兩條平行的狹窄雙縫,會在光屏上投射出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這就是雙縫幹涉實驗。該實驗起初僅僅證明了光具有波動性,可在之後卻顛覆了人們對世界的原有認知。
  • 單原子的雙縫幹涉實驗
    每個電子都是在下一個電子發射前就被檢測到的,顯然不可能影響未來通過狹縫的電子。正如費曼所說的:我們必須承認,每個電子(事實上也是所有的物質)都具有類似波的性質(產生了幹涉模式),而且也必然是單獨的粒子(因為就是這樣被探測到的)。因此,面試的學生們在討論波粒二象性的時候,應該引用這個雙縫實驗,而不是1804 年的楊氏實驗。然而,這並不是楊氏雙縫實驗的終點。
  • 顛覆三觀的雙縫幹涉實驗,最靈異的科學實驗
    為了找到真相大家決定做一個實驗,這個實驗就是轟動一時的雙縫幹涉實驗。1807年,託馬斯.楊總結出版了《自然哲學講義》,裡面第一次描述了雙縫實驗,顧名思義,實驗就是在一塊隔板上開兩條縫,讓光從一側穿過,觀察另一側的光斑,他發現光會像水波紋一樣形成一道斑馬線,光從孔穿過之後互相影響,於是他得出光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實驗本身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科學家們想弄清楚為什麼會這樣。
  • 張祥前對光的雙縫幹涉實驗的解釋
    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仍然沒有解決,現在物理界只好認為光即是粒子又是波,稱為波粒二像性。光的著名實驗是光的雙縫實驗。光的雙縫實驗就是在一塊隔板上開兩條縫,讓光從一側穿過,觀察另一側的光斑,你會發現光會像水波紋一樣形成一道斑馬線,這個原因是光從兩條縫穿過之後,像水波一樣互相干涉影響。
  • 什麼是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實驗有什麼意義?未來會如何發展?
    然後如果你放第二個分光鏡,那這個處於疊加態的光子就和自己再進行一次幹涉,結果是永遠只被一個探測器探測到。如果你不放第二個探測器,那這個光子就會保持疊加態,直到最後被兩個探測器中的某一個探測到,並坍縮到對應的本徵態上。這樣就不會有未來影響過去的問題了。感覺用坍縮這個詞,不太合理。既然量子力學是統計,那麼坍縮這動詞就有誤導了,感覺是引發了某種物理現象似的。實際情況只是統計結果不同吧?為什麼不同?
  • ——從雙縫幹涉實驗說起
    如果底片形成的是幹涉條紋,那就說明是波產生了幹涉,如果底片是兩條亮紋,那說明粒子像小球一樣穿過兩條夾縫打在感光板上。20世紀初,傑弗裡·泰勒爵士(GeoffreyTaylor, 1886-1975)首先奇思妙想,設計了一個有趣的雙縫實驗:將入射光源遠離雙縫,使光源強度降低,在一定時間內只有一個光子能到達雙縫板。
  • 「雙縫幹涉」實驗,細思極恐
    這就涉及到了光的"雙縫幹涉實驗"。「雙縫實驗」是什麼?當我們把一個個小球從一道縫噴射出去時,屏幕上會出現了一個個彈痕組成的柱形。當一道縫增加為兩道時,就是兩個柱形,這是小球的粒子性。換言之,如果我們把一道光波透過一道縫時,屏幕上出現了一個光柱。
  • 當代物理學對雙縫實驗反覆詳盡的考察表明:觀察真的會改變結果
    量子力學最令人困惑的事實是,所得到的答案取決於所觀察的結果。如果進行某些測量和觀察,量子的行為像粒子;如果進行其他測量和觀察,量子的行為會像波。無論是否觀察以及如何觀察,觀察確實會改變結果,雙縫實驗就是向我們顯示如此狀況的簡單而又典型的實驗。
  • 深層解讀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對實驗的誤解到底為止!
    圖9 泰勒單光子雙縫實驗中產生的幹涉條紋3.2、單電子雙狹縫延遲衍射實驗在前面的單電子雙縫衍射實驗中,整個裝置是放在屏蔽外界電磁場影響的真空裝置內的,所以無法觀測電子是如何通過小孔穿入雙縫的再投射到屏幕上的過程的
  • 雙縫幹涉實驗其實一點也不恐怖
    高中學過的雙縫幹涉實驗,N多年後,在知乎和頭條上經常翻到關於雙縫幹涉實驗特別恐怖的文章,大家都覺得這個實驗打破了因果律,我也蠻好奇的。具體內容我就不複製粘貼了,由於實驗者的觀察與否出現兩種完全不同的實驗結果。
  • 雙縫幹涉實驗為什麼挑戰了因果律了?
    因為觀測這種行為和手段本身就破壞了電子之間相互幹涉唄?破壞了相互幹涉使得其本身的波粒二象性裡只剩下「粒」性而沒有了「波」性,自然就不存在幹涉條紋了唄。作為半個物理學業餘愛好者,我相信我的理解應該被很多大牛想到過吧?那麼玻爾或者其它人,具體是怎麼證明不是他們的觀測手段影響了粒子之間的相互幹涉呢?光的雙縫幹涉實驗。
  • 人類最恐怖的實驗,雙縫幹涉實驗,意識決定你看到的是什麼
    可是,雙縫幹涉實驗,讓人類看到了恐怖的一面。先介紹一下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可能高中物理學過。就是一道光,在經過兩道平行的縫後,然後,會在幕布上,形成幹涉條縫。這也水波經過兩個孔後,然後幹涉,是一樣的。從而證明了光的波動性。但是,這並不是重點,重點在以後。
  • 光的雙縫幹涉實驗
    光的幹涉是高中物理選修3-4的難點內容,因為光波的頻率非常高,所以難以用肉眼觀察到光的幹涉現象,學習時比較抽象,不易理解。
  • 雙縫幹涉延遲實驗到底驗證了什麼?為什麼說它的結果很恐怖?
    實際上,早在1678年的時候,胡克就預言了光的偏振性,以及這裡說到的幹涉現象,因為 「光波動理論」就是在這個時期被正式發表出來,只不過託馬斯·楊在1807年通過衍射實驗證明了這個理論,相當於胡可當時的預言被照進了現實。
  • 科學未解之謎,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的未知領域
    科學未解之謎,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的未知領域大家好,我是科技先鋒zhe,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未解的科學實驗——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微觀粒子的好多現象無法用舊有的經典理論解釋,從而引入了量子力學,但是量子力學有的科學現象也不能解釋,例如電子雙縫幹涉實驗。首先什麼是電子雙縫幹涉實驗呢?
  • 物理學家的夢魘:雙縫幹涉實驗,為何該實驗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雙縫幹涉實驗 雙縫幹涉實驗在整個量子力學的發展過程中,都是科學家們繞不過的實驗。 雙縫幹涉實驗的實驗儀器設置實際上很簡單。說白了就是把一束光照射到一塊刻有兩條狹縫的板上,光束通過狹縫之後,會照射到探測屏幕上。
  • 物理學家的夢魘:雙縫幹涉實驗,為什麼該實驗讓科學家感到恐怖?
    雙縫幹涉實驗 雙縫幹涉實驗在整個量子力學的發展過程中,都是科學家們繞不過的實驗。 雙縫幹涉實驗的實驗儀器設置實際上很簡單。說白了就是把一束光照射到一塊刻有兩條狹縫的板上,光束通過狹縫之後,會照射到探測屏幕上。
  • 雙縫幹涉實驗背後的幽靈,看量子力學如何解釋雙縫幹涉悖論
    雙縫幹涉實驗結束了光粒子說的tong'zhi雙縫幹涉實驗是這樣的,有一塊板,板上面開兩個距離適中的小縫,小縫後面有一個光發射器,縫的另一面是一堵牆,實驗環境黑暗。實驗現象本以為雙縫幹涉就是一個這麼簡單的證明光的波動性的基礎實驗,可是在1979年的愛因斯坦紀念大會上,這個實驗稍作變化,結果卻震驚了整個物理學世界。
  • 「可怕的」雙縫幹涉實驗:世界還是你看到的那樣嗎?
    什麼是雙縫幹涉實驗?在量子力學裡,雙縫實驗(double-slit experiment)是一種演示光子或電子等等微觀物體的波動性與粒子性的實驗。雙縫實驗是一種「雙路徑實驗」。「可怕的」雙縫幹涉實驗及其延伸雙縫幹涉實驗假若光束是由經典粒子組成,將光束照射於兩條相互平行的狹縫,則在探射屏應該會觀察到兩個單縫圖樣的總和。但實際並不是這樣,如下圖所示,在探射屏顯示出一系列明亮條紋與暗淡條紋相間的圖樣。
  • 為什麼說「雙縫幹涉實驗」可怕,它到底蘊含著怎樣的秘密?
    實際上,雙縫幹涉實驗之所以令人感到恐怖是因為這項實驗顛覆了數千年以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主流認知,簡單來說就是,當人類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的過程中,人們的意識決定著客觀對象的呈現形式,這一結論是不是十分的雷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