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排排網官微
上周五,上證指數再度失守2900點,收盤2885點,其中領跌板塊就是之前一直漲勢如虹的醫藥板塊。在短短的兩天時間內,醫藥板塊就蒸發掉了3000億市值。
其中,中證醫療指數單日下跌3.77%,板塊龍頭長春高新下跌5.04%,邁瑞醫療跌3.85%,通策醫療大跌5.71%,愛爾眼科大跌4.47%,華蘭生物大跌4.75%。在A股跌幅前20的股票裡,有近一半屬於醫藥健康,其中我武生物、愛朋醫療、大博醫療跌停。
01
十倍股頻出,每逢大跌之後都是機會?
進入下半年以來,A股受外部利空消息、人民幣貶值等因素幹擾,上證綜指從3000點不斷回調,市場震蕩無常醫藥板塊卻一直表現亮眼。今年申萬醫藥生物指數,從年初至今已經上漲35.03%,位於指數前列,不少白馬股收益頗多,眾多醫藥主題基金也賺得盆滿缽滿,目前已經有20多隻醫療主題的主動權益基金今年漲幅超過70%。
一向漲勢兇猛的醫藥股為何出現集體暴跌的局面?醫藥這班車是否還能上成為了眾多投資者關注的話題,大跌之後是不是可以抄底入場的好機會?年內已經斬獲較大漲幅,又應該如何看待醫藥領域明年的投資機遇?
對此森瑞投資董事長林存在接受私募排排網採訪時表示,從行業來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醫保支出壓力持續加大,為滿足人們對健康生活的更高需求,醫保資金提高使用效率勢在必行,未來仿製藥的帶量採購已成為常態,同時,對醫療領域的控費也是趨勢,投資者對相關政策以及可能出現的結果有了較為充分的預期;另一方面,創新藥動態納入醫保的速度加快,市場滲透率迎來提升。
林存還指出,國內醫藥生物領域整體處在創新爆發期,整個行業未來是充滿活力,圍繞著創新很多方向值得投資,例如創新藥的「賣水人」CRO行業;創新器械等。短期行業政策看上去對板塊存在一定的利空,但長期來看有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讓更具有實際競爭力的公司,又創新能力的公司價值凸顯。
鑫然投資醫藥研究員張凱琪介紹,今年醫藥板塊大部分標的獲得不錯的收益,醫藥指數整體上漲了37.76%(截止19年11月15日),表現是高於滬深300的28.78%的漲幅,且結構性行情也明顯,部分標的年初至今甚至漲幅高達150%。經歷了2019 年醫藥政策逐步落地,包括 4+7 帶量採購全國擴面、國家醫保目錄談判、注射劑一致性評價等,總體認為醫藥領域投資仍有機會。但是一方面尋找估值合理的細分行業難度加大,另一方面對醫藥投資的預期收益率也應該回歸理性。
對於市場的利空與利好,張凱琪認為,利空的方面是展望,2020年醫保控費力度將會繼續加強,部分耗材也納入集採行列,仿製產品的帶量採購、醫保的繼續合理配置勢不可擋,仿製藥及醫保相關的費用將面臨進一步降價的趨勢。利好的因素一是中國醫藥市場的核心驅動力內需將維持穩定增長態勢;二是目前市場對政策負面影響已經有較充分預期;三是個別細分板塊標的估值還相對合理,一些競爭力突出的醫藥行業公司必將無懼且受益於變革。
百創資本研究部肖春城則認為,醫藥領域在2019年走出了極度分化行情,明年大概率還會延續這種分化行情。對於國內醫藥行業來說,未來5-10年處於黃金髮展期。機遇與風險並存,風險主要來自醫改政策的不確定性和各公司的研發與銷售不達預期的風險。
板塊分化較為明顯,哪些子行業值得關注?
根據醫藥相關企業的三季度財報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醫藥生物整體表現相對平穩,收入端增速13.74%,利潤端增速略微下降,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2.23%。在醫藥內部分板塊來看,板塊分化明顯,化學製劑、中藥等板塊對整體業績略有拖累,創新藥、創新醫療器械、CXO及生物製品等行業依舊保持了快速的增長。
那麼,在「大醫藥醫療」這個領域,哪些細分子行業具有相對更好的賺錢效應和投資價值呢?
對此,森瑞投資董事長林存認為,首先,醫藥生物行業創新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無論是創新醫藥還是創新器械,具有壁壘極高的護城河,銷售高壁壘核心競爭力帶來的估值溢價,同時具有長期具有創新基因的企業具有長期的增長驅動力。其次,醫藥CRO行業組為創新的助力者,受益於海外產能轉移與國內新藥爆發,海外藥企為控制研發與生產成本有向中國轉移的需求;國內仿藥利潤下滑趨勢逼迫藥企轉向創新,研發投入持續加大,為了效率與成本更傾向於外包,同時中國CRO企業在工程師紅利與臨床資源保證產業具備國際優勢,整個行業未來幾年處於高景氣度,相關企業具有較高成長性。第三,生物製品由於擁有較高的政策壁壘和門檻,產業連鎖規模性企業龍頭效應,醫療改革密集期高度相關的醫療信息化等方向具有較好的成長空間。
鑫然投資醫藥研究員張凱琪則表示,未來有五大子行業值得關注,一是醫藥器械企業,目前我國處於醫療器械產品追趕進口產品,升級換代的高速發展初始階段,將受益於分級診療下的國產替代紅利;二是創新能力強的醫藥企業,頭部企業享有護城河高,核心競爭顯著的估值溢價,並具有長期發展的驅動力;三是創新藥產業鏈服務商,首先受益於國內控費下得積極轉型,國內藥企加大研發投入;四是海外的創新藥由於成本考慮進行的產能轉移,享受國內工程師紅利;五是免疫或受益於醫保控費的特色板塊,比如自費型板塊產品為患者自費品種,內生業績可用於抵禦政策擾動,而像醫療信息化及一些產業規模效應的連鎖機構,在政策指導下也有著比較好的成長空間。
百創資本研究部肖春城介紹,明年的投資機遇主要還是會集中在以下幾條主線:第一,創新藥產業鏈。創新是醫藥領域的主旋律。隨著國家一系列醫改政策的實行,如4+7帶量採購,醫保目錄談判,限制輔助用藥等,旨在騰籠換鳥,鼓勵與加速藥品的創新。圍繞著整個創新藥產業鏈,投資機遇主要集中在那些具備真正創新能力的藥企以及為這些藥企提供研發服務的的一些CXO公司。第二,醫療服務產業鏈。建國後的60年代的那一批嬰兒潮出生的人逐漸步入老齡化,國內未滿足的公立醫療資源促進了民營醫院的發展,再加之國家政策也是鼓勵發展民營醫院。一些細分行業的龍頭服務企業及圍繞該產業鏈的設備耗材類企業存在投資機遇。第三,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細分行業龍頭。這類公司具備獨特的競爭優勢,在各細分行業有很深的護城河,並且處於高速成長期。如創新疫苗,生長激素,分子診斷等。
醫藥專業度高,投資要謹防風險
11月22日醫療板塊跌幅3.5%,對應醫藥基金跌幅超過5%,可謂是醫療行業的黑色星期五。醫藥板塊今年累積漲幅35%,對應核心基金漲幅超80%,站在現在的時點,不少觀點認為醫藥行業頭尖頂出現,後市兇險難測。普通投資者如果布局醫藥主題,應該如何篩選?其中哪些風險應該重點關注?
森瑞投資董事長林存認為,醫藥生物領域與其它領域不同,行業本身專業門檻較深,同時行業涉及面較廣,細分行業較多,如果不是在該行業擁有專業的背景和較長時間的耕耘還是建議普通投資者在投資時慎重。國內醫藥生物投資機構已經更加專注更加專業,例如森瑞投資就只專注於醫藥生物投資,研究團隊大部分也是醫藥和金融複合背景,只有長期在行業的深耕和專業判斷的情況下,才能做好風險控制,選擇好投資對象,獲取行業公司成長帶來的長期價值收益。
鑫然投資醫藥研究員張凱琪認為,醫藥行業板塊投資涉及行業較多且專業性較高,鑫然投資的醫藥團隊由投研總監黃穎親自帶領。早於十年前就挖掘出恆瑞醫藥、通化東寶等十倍股,面對明年這種更加複雜的投資環境,建議普通投資者布局該類公司需慎重,但還是有個別細分領域,其估值性價比和行業景氣度比較匹配,值得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