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琳子
麻城柏子塔,帶著傳說憧憬了20多年,今天終於見到了它的尊容。走進柏子塔村,路兩邊的小山光禿禿的,不見長一株草。
柏子塔位於湖北麻城市區東北約10公裡的九龍山上,轄地屬閻河鎮柏子塔村。閻家河鎮位於麻城舉水河上遊,境內山雄水秀,四季宜人,土地肥沃,物產豐美,是舉水河文明的主要發祥地。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類來這裡,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繁衍生息,薪火相傳。
柏子塔為六邊形樓閣式磚塔,蓮花形平座以及直欞窗為唐代盛行的建築風格,而球紋窗又具有五代風格。原為九層。日寇侵華時,將塔頂及八、九層炸毀,現存七層半,殘高34.72 米,保存總體狀況較好;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柏子塔建於唐建中四年,也就是公元783年,距今有1200多年了。
20年前還是孩子的時候就聽同學映講起柏子塔的傳說,小小年紀,講得繪聲繪色。所以這麼多年一直抱著要來一趟柏子塔的願望,了解下這個傳說的真實性。民間傳說,此地九龍纏頂,有帝王之氣。唐時有位風水先生,死前囑咐兒子,將自己的屍體用9條草繩纏住,閉門49天後移葬九龍山,然後回家,向北方連射3箭。
可惜兒子耐不住母親斥其久不幹活,第48天就射出寶箭,3支箭從唐王頭上、肋下和胯襠穿過。
唐王震怒,遂在九龍山建塔,用來鎮壓。
柏子塔下,有一寺廟,滿山無樹,獨廟前存一片竹園,兩株古柏,一口石塘,靜謐清幽,遠遠望去,恰似一巨龍之龍頭狀,實是奇山奇景。
塔是一種佛家的建築,在古印度是供奉舍利的地方,是佛的象徵。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這種外來的建築形式也隨之傳入,開始在中華大地上廣泛出現。
閻家河九龍山上的柏子塔,是佛教在麻城盛行的歷史見證。它造型優美,結構精巧,工藝綺麗,除少量橫木外,全部由特製青磚砌成。
塔身由外壁、迴廊、塔心三部分構成,自下而上逐漸縮小,整體輪廓為正六角錐形。每層外壁依內廊旋轉,每邊依次砌有靈窗、神龕和塔門,除第一層利用巖石面南,鑿一券頂門外,其它相間門窗皆屬假設。
塔心內部,每層左右上角各置二小龕,中間供有佛像,布局疏朗而巧妙。塔內還有由青磚砌成的螺旋踏道,供遊人登高遠眺。
塔頂有一株柏樹,幡根而生,相傳每年立秋日午時,塔四周無影, 「柏籽秋陰」由此成名。
塔旁有「唐王洞」、「龍井」、「寺院」,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講學、著述的龍潭寺、釣魚臺遺址,亦在附近。
與柏子塔建造的精緻綺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九龍山上土地貧瘠,寸草難生。
歲月的風侵雨蝕,早已把山上的泥土衝刷乾淨,留下斑駁的巖石和楮紅的粘土,裸露在空氣當中,呈現出蒼涼的雅丹地貌。
九龍山雖然山勢不高,卻輪廓分明,威武崢嶸,九條山脈,猶如九條蜿蜒的巨龍,訇伏在主脈周圍,象九個忠誠的衛士,拱衛著千年柏塔。
佛塔傳入中國後,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逐漸演變為一種風水建築,成為凝聚人文、鎮壓妖邪、保境安民的象徵。
在眾教徒的眼裡,它是佛的象徵,代表的是一種信仰、一種昭示;在文人墨客的眼裡,塔是精神的象徵,象一支拔地而起的紐帶,可以將天和地、山與水維繫在一起,給人一種高低錯落、動靜相宜的藝術享受。在普通百姓的眼裡,塔又是一種力量和權力的象徵,它威震一方,顯赫一時,可以鎮一方妖邪,佑一方平安。
我們去的時候已經是4月了,桃花已經謝了。但據說唐代古塔柏子塔所在的九龍山風景區原來光禿禿一片,近年來通過科學規劃,種植桃樹和楓香等樹種三千餘畝,每年三月,桃花恣意開放,將「桃林春色」和「柏子秋蔭」兩大景象融為一體,吸引大量遊人前來觀光、踏青,農家生態遊在當地逐漸興盛,「十裡桃花紅,閻河看九龍」已經成為了閻家河響亮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