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寶寶出生那一刻起,幸福和煩惱會同時來臨。因為經驗少,加上育兒知識的匱乏,很多新手媽媽在照顧寶寶時,會存在某些方面的誤區。這些誤區輕則讓寶寶不舒服,重則影響寶寶生長發育,甚至威脅到生命。
0~3個月嬰兒,最常見的16個誤區
1、過度保暖
老人常說「細兒無六月」,總是把新生兒包裹的嚴嚴實實,甚至在寶寶睡覺時,還要在上面蓋上厚被子。如果是大冬天,家裡沒有暖氣也就罷了,要是家裡本身就不冷,家人還這樣做,很容易會因為過度保暖導致「脫水熱」、「捂熱症候群」。
網上就有過類似的報導,未滿月的新生兒,因為包裹太厚,導致孩子呼吸困難、發紺、精神反應差,最後經過及時搶救,經歷了九死一生,終於保住了性命。新生兒雖然需要保暖,但千萬不要過度保暖。
2、趴著睡覺
3個月以內的新生兒,還不會翻身,很難自我調整睡姿。如果不小心趴著睡覺,父母必須馬上糾正,否則鼻孔和嘴巴堵住後,很容易造成呼吸困難,嚴重時會因捂悶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
3、穿舊衣服
民間有一種說法:穿別人小孩的舊衣服,孩子好養活,這完全是一種迷信。首先,舊衣服已經翻洗過好多次,材質已經沒有那麼柔軟,穿在身上並不舒服。其次,舊衣服上容易殘留病菌或致敏原,而嬰兒抵抗力弱,有可能被感染。
如果寶寶大一些後,也不是不能穿舊衣服,只要不是貼身衣物,整體在八成新以上的,洗乾淨以後還是可以穿的。
4、綑紮四肢
尤其在冬天的時候,有些父母看著寶寶穿的衣服,四肢袖口太寬,容易進風,所以就用繩子綑紮起來,看似是為了給寶寶保暖,實際上危害很大。因為繩子很容易綑紮太緊,導致四肢末梢循環不暢,如果長時間發現不了,還可能引起局部因缺血壞死。
5、分不清溢奶和吐奶
溢奶是一種生理性表現,通常是吃奶後口角有少許奶液流出,不影響生長發育。而吐奶的原因比較複雜,比如餵養不當、感染、顱內疾病、牛奶蛋白過敏、消化道畸形等,這些是需要及時就醫治療的。
6、沒有補充維生素AD
寶寶出院時,醫生會建議回家後給寶寶補充維生素AD,主要是用於預防佝僂病、夜盲症、小兒手足抽搐症,還能促進鈣吸收。但有的家長認為,是藥三分毒,擅自做主不給寶寶補,結果就……
7、不做臍帶護理
新生兒臍帶一般在7~15天自動脫落,但回家後需要每天消毒,細心護理。有家長認為沒必要,在給寶寶穿紙尿褲時也不注意,臍帶被尿液浸溼後隨便用衛生紙擦擦……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很容易引起臍炎。
8、擠壓乳腺
具體因為哪種迷信的原因,我就不多說了,醫院經常有因家屬給寶寶擠壓乳腺,引起乳腺炎導致寶寶住院的,千萬別再這麼做了。
9、挑破「馬牙」
有些新生兒牙齦部位有黃白色顆粒,有老人把它稱為「馬牙」,非得用針挑破,這種做法非常容易引起感染,嚴重影響寶寶吃奶。其實這種現象很正常,一般在數周后就會消退,根本無需理會。
10、餵養過於機械化
每個寶寶體質不同,每天對營養的需求也不同。有些寶媽過於機械化,每天給寶寶餵奶的次數,進食量都嚴格按照網上的指導。結果寶寶一天到晚餓的哇哇哭,一個月長不了幾兩肉,黃疸值持續不降。
11、錯誤處理眼睛分泌物
結膜炎或淚囊炎,在新生兒中比較常見,因及時去眼科就診,一般滴眼藥水加上合理按摩都會很快治癒。但總是有些寶媽,從網上學習偏方,導致寶寶越來越嚴重。
12、不重視體檢
現在依然有很多家屬缺乏定期體檢的意識,尤其是一些高危兒童,比如早產兒、低體重兒、出生時有過窒息的新生兒。家屬認為寶寶能吃能睡,去醫院都是白花錢,結果早期沒有發現異常,有病的患兒錯過了最佳幹預期。
13、錯誤的衝奶方法
配方奶需要嚴格按照說明,進行一定比例的衝泡,這樣寶寶才會健康。有些寶媽喜歡擅自做主,覺得寶寶吃不飽,就多加兩勺奶粉;覺得寶寶大便幹,就少加兩勺奶粉。這樣做的結果,要麼是寶寶營養不良,要麼是腸胃負擔過重,引起其它疾病。
14、吃奶後馬上放下
寶寶吃奶後,需要拍隔,否則很容易漾奶。另外,吃完奶後的10分鐘內,是不建議放下的,需要讓奶液在胃裡適應一段時間。如果吃奶後馬上放下,很容易造成溢奶,這時如果家長沒有發現,奶液流入了鼻腔,或者回流進氣管,後果不堪設想。
15、錯誤餵藥
3個月以內的寶寶,對藥物是非常敏感的。寶寶生病後,有的家長自己在家裡餵藥,認為成人藥物,只要減少一半的藥量就行,這是非常錯誤的。有些成人藥物,嬰幼兒是不能吃的,所以寶寶生病後,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餵藥。
16、不重視黃疸
有家長認為,黃疸很常見,慢慢就自動消退了。從理論上來看,確實是這樣的,但不排除病理性黃疸,每年都有因黃疸升高引起的新生兒腦癱或死亡,非常令人痛心。所以,在黃疸高發期,每隔2天去測一次黃疸值,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後提醒一點:網上的「偽專家」太多,不要在網上給寶寶看病,尤其是0~3個月的新生兒,有問題最好去正規醫院的兒科,諮詢專業醫生。
關注「欣媽育兒經」,有任何母嬰育兒方面的問題,都可以發私信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