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是媽媽和寶寶的天然聯繫
也是寶寶最理想的食物
但這不代表在哺乳上,媽媽天生就是專家
缺乏經驗的新手媽媽
都是踏著石頭過河,很容易踩坑!
以下是媽媽最容易犯的寶寶餵奶誤區
你試過中招嗎?
等不及開奶,先餵奶粉
母乳下不來怎麼辦?「總不能讓寶寶餓肚子吧,要不先上奶粉?」
千萬別!
初乳是「液態黃金」,初乳中蛋白質含量可達20~30g/L,是成熟乳的2~3倍。
而且,初乳中的眾多營養,能夠為寶寶建立身體的第一道免疫防線。這些免疫活性物質不會被胃酸所破壞,能直達腸道,被寶寶身體吸收。
在這些免疫活性物質中,大家比較熟悉的「乳鐵蛋白」,在初乳中的含量也是最高的,它能夠從多方面保護寶寶,幫助寶寶快速適應這個有菌世界
所以,要記住:最好在寶寶出生1個小時內讓寶寶吸吮乳頭,儘早開奶,確保寶寶第一口食物是母乳。如果遇到嘗試多次餵奶還是不成功的情況,也不要馬上用奶粉來應急!
其實,初生寶寶體內的能量儲備可以至少滿足3天的代謝需求,這期間,只要寶寶體重下降不超過出生時的7%就應該嘗試純母乳餵養。
建議你放鬆心情,尋求醫護人員或專業通乳師的幫助,儘快讓寶寶喝上第一口奶。
奶水太清=營養不足
要知道:每位媽媽的母乳都是為自己寶寶「量身定製」的,其成分會隨著寶寶成長變化而變化。
奶水的濃度不應作為營養是否足夠的判斷依據。大家千萬別因為覺得奶水太清,而大肆補充鯽魚湯、雞湯……
太濃、脂肪太多的湯並不意味著真的可以「以形補形」,反而會導致母乳中的脂肪含量增加,引起嬰兒脂肪消化不良性腹瀉。
其實,寶寶吃的營養夠不夠,會直接反映在身高體重上。
媽媽應每半個月(6月齡內)給寶寶測一次生長和體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兒童生長曲線》,來判斷寶寶的營養攝入狀況。
叫醒寶寶餵夜奶
其實這件事也不能說完全不對,要分階段看。
寶寶的睡眠時間比較長,尤其是剛出生的時候,大半天都在睡。對於寶寶那麼小的胃容量來說,光靠醒的時候吃奶自然不夠。
所以,新生兒(出生至28天)每次餵奶間隔最好不超過4小時,如果寶寶睡的時間過長,需要叫醒來餵奶;如果他實在不醒,我們也可以用半躺或側臥,讓他迷迷糊糊吃飽繼續睡。
1-2個月的寶寶不需要叫醒吃奶,他已經能夠做到餓了自己醒來吃奶啦。
添加輔食後,開始減奶量
很多媽媽認為輔食更「飽肚子」,寶寶吃輔食後,就慢慢減少餵奶的次數和量。
但吃飽≠吸收好。
輔食對於寶寶來說,是挑戰。大家都知道,添加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不適;而易消化的母乳,能夠為寶寶在輔食階段的提供堅實的營養,顯然是寶寶最不可缺少的「主食」和「補品」。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
7-9月齡嬰兒每天的母乳量應不低於600ml,每天應保證母乳餵養不少於4次;
10-12月齡嬰兒每天母乳量約600ml,每天應母乳餵養4次。
寶寶長牙了就斷奶
寶寶一般在6-8個月大時開始長牙,因牙齦不適,寶寶可能煩躁不肯吃奶,甚至在吃奶的時候咬媽媽的乳頭。這讓不少哺乳媽媽萌生「斷奶」的想法。
但堅持母乳餵養,是提高寶寶免疫力的有力方法。尤其是這個時期,寶寶發育迅速,既要長牙又要學爬學走,什麼都會往嘴裡塞,他在努力成長的同時,也需要身體保護力的守護。
所以,如果媽媽母乳充足,希望媽媽能稍微忍耐一下。你可以用冰鎮牙膠(溫度稍低就可以了)或者磨牙棒之類來幫助寶寶緩解牙齦不適,還可以準備一些手抓食品給寶寶用來磨牙,如地瓜條、水果條、胡蘿蔔條等。
總之,以上誤區大家記住避開哦
希望寶寶吃得開心又健康
媽媽也能餵得輕鬆又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