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arry
來源:GPLP犀牛財經(ID:gplpcn)
前後歷時5年,3次公開徵求意見、4次審議之後才出臺的《電商法》,於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這意味著中國電商行業進入了「有法可依」的時代。
不過,這一法令剛開始實施,其成效尚待時間驗證,尤其是對代購行業的影響依舊難以估量——儘管根據電商法,個人代購被納入電子商務經營者的範疇,需要辦理市場主體登記,而跨境電商平臺需要報送商家的身份信息和納稅相關信息。
代購行業在2019年將何去何從?
代購化身「靈魂畫師」 然而依舊涉嫌違規
儘管從表面來說,電商法對代購影響不小,比如未來代購要以正規主體運作,而且需要採購國和中國雙方的營業執照。
這增加了代購的運營成本,尤其是稅務成本,同時正規化運營加大了管理難度和成本,讓其在市場競爭中失去了價格優勢,於是,在《電商法》頒布之後,一部分大代購維持原業務,依法登記納稅;一部分代購選擇用一些「小伎倆」先躲開監管,而有一些代購已經在轉型。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代購行業也是如此。
對於《電商法》的監管,比如「敏感字眼交易雙方封號」、「不能微信直接付款」、「朋友圈限流和降權」等,早有代購想好了對策——例如,為了避免在廣告中出現產品名稱等敏感字眼,有些代購直接變身靈魂畫師,努力臨摹產品外觀的同時,也引發了一波「神文案」:除了用英文、日文等發廣告外,「倩碧」的黃油被描述成了「隔壁村倩倩的弟弟,有油、很清新」;「露娜」的潔面儀被代購們宣傳為鹿晗的弟弟「鹿娜」;「迪奧」的口紅被稱為「雕牌鑽石系列」……讓人不得不佩服其「腦洞大開」。
那麼這樣是否就規避了監管呢?
對此,GPLP犀牛財經專門致電相關律師回復,「雖然這些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代購們的合規意識,但本質上還是涉嫌違規的。」
因此,GPLP犀牛財經再次呼籲大家,代購有風險,還是需謹慎。
此外,對於大部分代購來講,大家的選擇不約而同,那就是靜觀其變。
客觀來說,雖然代購讓大家面臨瓶頸,其實,代購也讓整個行業屢清了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進而間接促進了行業發展。
比如,客觀來講,正規化運營加大了成本。然而,對於大部分代購人員來講,其最大的優勢在於流量端,即經多年沉澱建立了強信任關係的消費客群,因此,他們可以自己轉向供應鏈公司採購貨源,增加銷售。
「流量分散化、分工精細化是電商行業的發展趨勢,在人、貨、場三個要素中,人和場越來越分散,而貨卻會更加集中。這時候,跨境物流公司可以促進整個行業有效分工,代購負責運營流量賣貨,而跨境物流公司負責貨源問題。當手中有流量池的小型代購放棄自採自買。小代購來說,或許放棄供應鏈環節,專心運營已有的流量體系是更好的選擇。」淘粉吧創始人劉俊表示說。
跨境物流的新時代
雖然跨境物流迎來了新時代,不過,在當前環境下,從事跨境物流的公司眾多,其模式也各有千秋,需要仔細辨別。
星家加從跨境電商起家,搭建了自己的海外供應鏈體系,貨源有自營和合作兩種方式;
PPbuyer定位更加垂直,服務對象就是小代購。平臺打通了品牌-線下店-代購-終端消費者的整條鏈路;
KKS的特點還在於去中間化,能幫助中小微企業直接對接境外品牌和工廠,利用技術手段打造供應鏈資料庫,把貿易全流程在線化、洽談環節標準化,同時整合產業鏈上的各類角色提供全鏈條配套服務。
或許《電商法》之後,代購及供應鏈公司都將迎來新的發展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