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自主排便排尿,怎麼選擇合適的時機?父母要做的又有哪些
導語
孩子如何能夠自己去如廁這個問題,相信父母們都特別關心,尤其是在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前,若能夠鍛鍊孩子自己排便排尿,那麼,孩子更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因為幼兒園的老師不可能像家長一樣時時的關注孩子,而且幼兒園的孩子很多,老師也不可能挨個照顧到,這就需要孩子有一個自主自立的能力,首先自主排便排尿就是首要問題。
可受老一輩觀念傳統的影響,父母在孩子年齡比較小的時候,就會用把尿的方式來幫助孩子排尿排便。當然,這樣的方式也遭到了現代很多父母的反對。
因為有資料顯示,孩子沒有任何排便排尿的想法時父母硬性的去要求孩子排便排尿,那麼只會給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方面帶來影響,所以反對父母把屎把尿的人也越來越多。
首先,現代父母覺得,把屎把尿不但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而且也不尊重孩子,當然從醫學上面來講,這對孩子的髖關節發育也非常不利。
還有的孩子因為父母長期把尿還造成了肛門括約肌鬆弛的現象,因此孩子長大以後患上脫肛,肛裂,痔瘡等疾病的概率就會提高很多。
不過父母更為關心的是,把屎把尿不能讓孩子去獨立完成排便排尿的習慣,所以,訓練寶寶自主排便排尿,是每個家長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是時機一定要選擇正確。
因為孩子們每一個年齡階段他們接受的事物是不同的,而且他們的發育也不同,時機選擇不對,孩子不但學不好,還有可能讓孩子特別排斥,那麼怎麼選擇時機呢?
其實,正確的時機應該是在孩子18個月到24個月的時候,而小於這個月份孩子的膀胱以及尿道括約肌各個神經系統都發育不完善。
當然孩子也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他們的訴求,因此也就很容易出現尿褲和拉褲的現象。
而18個月以後,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都有所加強,身體控制力也在逐步發育完善,不過家長一定要抓住孩子在排尿排便時的一些信號,這樣才能有備無患。
1, 打冷戰
很多孩子在有小便衝動的時候,都會出現一個比較明顯的信號,那就是打冷戰,我們通常叫做尿顫。其實這個動作是由孩子的大腦發給身體的一個應急反應,這時家長就可以詢問孩子是不是要排尿,並且引導孩子做出排尿的動作。
2, 哼哼唧唧
還有的孩子可能語言表達能力不是特別好,但是他們在有排尿排便的行為時往往會用哼哼唧唧的方法來提示父母,這時父母捕捉到信號以後就可以詢問孩子,而且也要訓練孩子自主去完成。
3, 扭動身體
有的孩子有了排尿意識以後會不停的扭動身體,他們還會兩根大腿來回的摩擦,其實這也代表著孩子有了排尿排便的意識,家長一定要抓住這個信號,對孩子進行很好的鍛鍊。
那麼鍛鍊孩子自主排便排尿的方法是什麼呢?父母們要做的又有哪些呢?
1, 讓孩子學會表達
如果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已經很好,那麼這個時候父母就要讓孩子學會去表達,在孩子有了排便排尿的想法以後,要教會孩子一定要告訴父母。
當然父母的語氣要溫和,即使發現孩子有一次兩次的尿褲子也不要訓斥,而且在發現孩子有意識的去憋尿,憋屎以後,也要正確引導孩子表達出來。
有的孩子可能特別急躁,甚至出現了哭鬧,這時父母就要安撫孩子的情緒,可以帶著孩子來回走動,讓孩子逐漸放鬆心情,慢慢的孩子就會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訴求。
2, 讓孩子自己去完成
很多家長生活中都是特別寵溺孩子的,即使在訓練孩子排尿排便的時候,他們也會幫助孩子去完成脫褲子,提褲子的動作。
其實這對訓練孩子獨立能力方面並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己的事情,只有把主動性和獨立性完全的讓孩子訓練好。
這樣孩子在如廁的時候就會輕鬆很多,當然,孩子進入幼兒園以後,也會更適應學校的生活。
3, 規定如廁的地點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出門以後,孩子如果特別著急的上廁所,他們就會隨便找個地方讓孩子如廁,其實這樣的行為並不好,一定要告知孩子固定的正確的如廁地點。
當然有的孩子可能在家裡上廁所習慣了,然後換了地方以後就不太習慣,有的甚至憋回家才去如廁,這對孩子生長發育來說也不好,所以家長應該正確引導。
可以對孩子說:"爸爸媽媽在身邊,你做什麼事情都陪著你",慢慢的讓孩子養成自己獨立如廁的好習慣。
那麼你家孩子什麼時候自主排便排尿的呢?你在訓練孩子排便排尿的時候又使用了哪些方法呢?歡迎分享出來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