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奇的奶奶總是羨慕我家寶寶說話說得早,說得清楚,然後加上一句:「我家這個不行,啥也不會,笨死了。」語氣中滿是對自己孫女的無奈和焦慮。我總是笑著勸她:「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她,您家寶寶還小,不要著急。」
往往1~3周歲的寶寶家長特別容易對自己的孩子說話晚,咬字不清晰的情況產生焦慮。情到深處,往往會對孩子產生抱怨、不滿的情緒,反而不利於和諧親子關係的培養。
在引導寶寶說話之前,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寶寶語言發展都有哪些規律。
一般而言,寶寶學說話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12-16個月大的寶寶,能夠聽懂簡單的句子,並能對接收到的命令做出反應,不僅會叫出爸爸媽媽等熟悉的人的稱謂,還會說出喜歡的玩具的名稱,詞彙量可以達到20-30個。16-20個月大的寶寶, 能夠聽懂200個左右的詞彙,可以說出50-200個詞,尤其是進入18個月,詞彙量進入爆發期,如果說18個月以前每周可以增加一個新詞彙,那麼18個月以後,則是天天有驚喜,一般每天都能增加至少一個新詞。20-24個月的寶寶,說話的邏輯性和條理性已漸入佳境,開始試圖嘗試組織語言和表達自己。24-36個月的寶寶,可以理解複雜的句子啦,並且開始能夠按語法規則表達自己了!此時開始進入「話嘮」期。 以上是孩子語言發展的一般規律,那家長該如何做,怎麼引導,讓自己的寶寶說話能又早又清楚呢?
首先,從嬰兒期就可以和寶寶說話。不要擔心孩子聽不懂,相信潛移默化,您所說的每個字每個詞都在刺激寶寶的語言發育系統,在告訴他/她語言的魅力,讓寶寶愛上說話。
其次,寶寶12個月以後,家長要開始進入「複讀機」模式。不斷重複寶寶需要的物品,開始教簡答的詞彙,創造一個語言學習的良好環境。
第三,家長請「狠」起來,逼迫寶寶說一些簡單的字或者詞語,不再「有求必應」。比如寶寶要喝水,雖然我們從他的動作和眼神中可以明白,但仍然要引導他把「水」這個詞說出來,初期可能只會發一些類似的音,到後來慢慢熟悉了,可以鍛鍊寶寶把音發準確,再到後來可以引導寶寶說出「水杯」這類的詞,甚至是「要喝水」這樣的簡單句子。
第四,及時回應,給予表揚。比如寶寶剛開始學會叫「媽媽」的時候,大人總是很興奮,又是親親又是抱抱的,鼓勵寶寶一遍又一,然後引導寶寶叫「爸爸」「奶奶」等,寶寶也樂得手舞足蹈。但是到後來隨著寶寶會說的詞語越來越多,家長可能就懶得回應了,寶寶無法從語言中獲得樂趣,自然也不願意說更多詞了。
語言是一種交流工具,只有在互動中才能迅速掌握。
第五,家長學會「裝傻」,不當寶寶的「翻譯官」。一般寶寶進入20個月以後,基本可以進行簡單語言交流了,但這個時候的寶寶說話不夠清楚,往往只有經常照顧的人才能聽懂他們的話,外人和寶寶交流還存在難以聽懂的現象。
此時家長可以假裝聽不懂一些詞彙,讓寶寶再次重複,說清楚一些。比如,孩子想吃橘子,請媽媽剝皮。我們就可以假裝聽不懂,把橘子放一邊,抱著寶寶離開,然後說:「讓媽媽抱,是嗎?」這時寶寶必然不滿,想要掙扎,那我們就可以要求孩子再仔細說一次,說清楚。直到孩子能夠說得比較讓您滿意了,您再給他剝橘子。一邊剝一邊再次重複他剛剛說的話。
堅持下去,寶寶不僅能夠掌握更多的詞彙,還能明白相近的詞彙其實很多,如果我們不說清楚的話,別人就會不理解我們想要表達的意思。
最後,儘量和寶寶正常說話,少用疊詞。疊詞這樣的兒語,寶寶總是更能接受,往往記憶也更方便,但相信我,寶寶一歲半以後還這麼跟他說話,真的不利於他的語言發育。我曾經見過一個寶媽,一直在和寶寶說話,但每句話都是有疊詞,比如「冷冷」、「髒髒」、「躺躺」、「壞壞」……半年以後,我再見他們時,這個寶寶和她交流依然是「嗯嗯」,然後寶媽接了句:「嗯,髒髒」……
語言發展的個體差異很大,請寶爸寶媽們適時引導的同時,也要放寬心,相信自己,也要相信自己的寶寶!讓育兒充滿幸福,不再焦慮。
陪寶寶一起成長,讓育兒成為一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