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媽媽透露,孩子遲遲不開口說話,只會哼哼唧唧,帶他帶的心態快炸了,該怎麼辦?
寶寶的發育是有遲早之分的,如果您的寶寶沒有聽力障礙,您也不用太心急,但一定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接下來,就聽我一步步分析一下吧。
3歲前的幼兒語言發展的三個關鍵階段
很多時候家長對孩子語言能力發展遲緩焦急擔憂,也是出於對寶寶語言發展規律的不了解。 0~3 歲是幼兒學習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國兒童語言學專家李宇明先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3歲前的幼兒語言發展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階段:出生~6個月
這個階段幼兒只是發出各種無意義的聲音,並出現最初的對語聲的模仿。
第二階段:6、7 個月~1 歲
在這個階段幼兒雖然不會說話,但已能對話語進行初步的理解,開始以被動的方式參與語言交際活動。
第三階段:1 歲~2.5
處在這個階段的幼兒開始說話,並能以主動的方式參與語言交際活動了。但主要是以幼兒的特殊語言與你交流。
0~1歲是前語言期,是嬰幼兒語言發展的初建期或者說是準備期;
1~3歲是語言期,迎來了人生語言發展最迅速、最重要的時期。
在這個階段,還沒有進行學齡前教育的幼兒,家庭就成為他們語言能力培養的沃土。因此,在這個時期,家庭對培養嬰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的重視,努力開發嬰幼兒潛在的語言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寶寶開口晚?可能只是你幹預不夠
那麼,寶寶說話晚,就是智力問題嗎?爸爸媽媽需要對照以下原因自查一下:
原因一:是否有病理因素?
防患未然,爸媽最好先評估一下寶寶有沒有需要進一步治療的指標:
①是否檢查過聽力;
②是否有自閉傾向;
③是否有除語言外的其它發展遲緩。
原因二:跟寶寶說話,他是否能理解?
就像很多孩子心裡什麼都明白,就是不開口,如果這樣的話,媽媽不要太擔心,如果能理解,能發音,就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了;
原因三:家裡的語言環境是否單一?有沒有方言、普通話並存的情況?
家庭語言不統一,寶寶語言聽覺混亂也可能會導致寶寶開口晚。不過,一待寶寶開口,他能把幾種語言都說的很好;
原因四:是不是更小的時候給予的語言刺激比較少?
比如現在隨著城市發展電梯公寓替代了傳統開放性的帶養空間,兒童缺少與同齡小兒的溝通,大多時間是在父母及家人身邊,在無意中使小兒脫離語言環境,導致其語言發育障礙。
由此可見,排除病理原因,寶寶說話晚,跟環境因素有直接的關係。因此,在幼兒語言培養關鍵期,家庭要給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語言的環境,並進行適當正確的幹預,將明顯降低語言障礙的短期和長期的不良影響。接下來,就給大家談談如何進行幹預。
寶寶語言的早期開發與培養,記住這四招
第一招 拓寬豐富寶寶的語言學習環境
寶寶善於模仿,爸媽要使用標準而豐富的語言潛移默化地影響寶寶。
避免遷就寶寶使用「帽帽」這種疊詞,要有意識地根據情景擴展寶寶的句子。例如,寶寶想要媽媽幫他拿柜子上的布娃娃,寶寶說:「媽媽,娃娃。」媽媽就可以對寶寶說:「哦,寶寶想要那個漂亮的布娃娃,對嗎?」
通過這種擴充句子的方式與寶寶交流,寶寶就會慢慢地學會如何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要求了。
在與寶寶交流的過程中,還可以加上生動的表情、誇張的語氣和豐富的手勢,這樣不僅可以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幫助幼兒對家長語言的理解。
第二招 運用圖書、兒歌等促進寶寶語言發展
教授寶寶記誦短小精悍的兒歌、童謠或詩歌等,這些一般具有歡快節奏、和諧韻律、生活化內容的語言形式會讓寶寶在歡快和諧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學習和運用語言。
看圖書、講故事是非常好的語言學習途徑,那些有趣的小故事可以充分調動寶寶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在寶寶語言發展過程中,儘早的為寶寶提供閱讀圖書的機會,選擇合適的讀物,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
第三招 語言遊戲中讓寶寶快樂的學習
將語言學習和日常遊戲結合起來,其效果也很好。比如有家長在教女兒學說兒歌《小白兔》時,配上小白兔的面具來增強趣味性,並拿來蘿蔔和青菜讓女兒認識色彩,還讓她做 「蹦蹦跳跳」的動作,很快女兒就在遊戲中快樂地學會了這首兒歌。
第四招 在生活中培養寶寶運用語言的能力
很少接觸外界事物以及很少與人交往的幼兒,他們往往性格壓抑、表達能力差,見到生人就害羞。所以,家長應多帶他們走出家門,參加一些有益的活動,讓孩子在多種場合中學會觀察、嘗試體驗,增強幼兒學習和表達的欲望。例如線下「寶寶面基大會」就很合適,寶寶和爸爸媽媽都能得到很好的「社交」機會。
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要從孩子牙牙學語就應該著手,給孩子創造多聽、多說、多看、多摸的機會,家庭要正確地引導和挖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成長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鍛鍊和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轉發分享哦
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