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裡遇到20層的阿姨帶著自家孫子小白,兒子看到上來人,馬上說:媽媽,鄰居來啦。我說你怎麼不問好啊。兒子心情很好於是說「奶奶好,哥哥好。」這一問好可不要緊,一下打開了阿姨的話匣子,阿姨說:「你看看,都是差不多大的孩子,你這個都會問好了,我家這個心裡啥都懂,就是不說話,你說急人不急人。」
儘管有老話講「貴人語遲」,但是經過育兒作者們的普及,大部分長輩也都知道了,孩子兩歲還不說話,肯定是有什麼問題。這裡面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是孩子能理解你說的意思,並且能夠去按照指令做出回應。一種是孩子不但自己不說,也聽不懂家長在說什麼。兒童心理醫生,會將後一種情況歸於智力和自閉症的因素。而我們大部分寶寶的情況都是前一種。
明明聽得懂,為什麼不說話?
朋友家孩子晨晨和樓下小白是一個狀況,每次見到晨晨都會問:「你猜猜阿姨給你帶了什麼好吃的?」晨晨不說話就是一個勁地往我身後看,仿佛想要看看我藏了什麼寶貝在身後。那麼孩子為啥不說話呢?主要有一下三種情況
情況一:沒必要說
聽朋友說,晨晨的日常起居是姥姥來照顧的,老人疼孩子,捧在手裡怕掉,含在嘴裡怕化,一天恨不得24小時貼身防守。孩子的需求被百分之百的滿足,甚至有些時候,寶寶沒想到,姥姥先想到了。
比如,睡覺醒來,晨晨覺得口渴,舔了舔嘴唇,姥姥馬上小跑著拿來一杯水。吃飯時,姥姥一邊吃飯一邊看晨晨的反應,晨晨的一顆丸子滾到了盤子外,姥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就夾回去了。服務這塊拿捏的死死的,孩子哪裡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要求呢?要求都被預見了。久而久之就覺得沒必要說什麼了
情況二:不知道如何表達
我們都知道寶寶學習語言的過程是一個從積累到爆發的過程。如果沒有大量的對話,孩子就沒把法開口說話。因此幾乎所有的育兒博主都在告訴爸媽,你要和孩子大量對話。
媽媽群裡有個小夥伴表示很委屈,我們兩口子跟孩子說話啊,也在他面前聊天,可是為啥娃沒啥毛病,就是不說話呢?有一次她發上來一段跟孩子對話的視頻,我就知道為啥了。這位媽媽說話語速極快,即便對於孩子也是如此,而且他問孩子的問題,完全也都不是孩子能理解和回答的。那麼這樣的溝通就是無效溝通,也無法教會孩子該如何表達。
情況三:表達得不到回應
此外,如果在孩子學說話的階段,不能夠對孩子的表達(這種表達可能是語言、動作)很好地回應,有時候也會影響寶寶對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嬰兒在七八個月時的啊啊,被一些爸爸媽媽認為是無意識的,就不回應,這樣是很不好的。
寶寶的語言啟動期
回想一下寶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話的呢?我家寶寶大概是在1歲左右,就像老人們說的嘴隨腿。可是你想過為什麼嗎?
這是因為這個時候的寶寶,不但完成了前期的積累,隨著自主意識的覺醒,他有了清晰地表達意識。比如我家孩子最初學會的除了爸爸媽媽之外,就是「拿這個」,在這之前,他會伸出一隻手指向那個物品。
我們把這個時期成為寶寶的「語言啟動期」,這是語言積累到語言表達的量變到質變,和寶寶語言能力的達標以及說話的意願都密不可分。
四種手勢教孩子如何「講話」
心理學家有一個有趣的公式:一條信息的表達=7%的語言+38%的聲音+55%的肢體動作。這表明人們獲得的信息大部分來自視覺印象,來自55%的肢體語言。
如果問怎麼做能幫助娃開口說話,大部分爸爸媽媽都知道,該多多和娃說話,交流。然而有一個重要因素卻經常被忽略,那就是「手勢」。在教寶寶說話時,巧用手勢能讓娃更快的理解我們語言的含義,教會他們用手勢,也可以極大地激發寶寶的交流意願,讓他們儘快開口。下面我們就來學學這五種重要的手勢吧!
手指:那個這個
這是寶寶最先學會的手勢,帶娃出去散步時,很多媽媽都會推著車在寶寶身後說:看柳樹都綠了,那邊還有朵花。實際上這樣的交流可以說是無效的。正確的方式,是停下來,蹲在寶寶面前,用手指著要說的那件物品,告訴寶寶:這是柳樹、這是花。這樣寶寶不但清晰的學會了名詞,還能逐漸學會用手指物。等他主動說,那個那個的時候,我們就能順理成章地告訴他,這是什麼那是什麼。
大拇指:真棒
我家寶寶學會的第二個手勢是真棒,在他玩遊戲和吃飯時,我經常會用這個手勢來鼓勵他。同樣的我們也可以教給孩子,讓他們用這個手勢鼓勵自己,誇別人,表達情緒。
揮手:打招呼和再見
即便寶寶不會說話,也可以教他用揮手來和陌生人打招呼再見,而不是因為不會說話,就被排除在社交圈外。這樣久而久之,寶寶就默認為自己不用參與。如無必須,也沒有交流意願,這對語言的發展是很不利的。
攤開手掌:還要
因為我的寶寶語言發展比較好,每次跟朋友們分享孩子學說話的經驗時,都會提到,讓孩子有需求。簡單來講,就是當他們有需求的時候,不要馬上滿足,讓他們用手勢或者語言來告訴我們。這樣他們就能發現,語言有神奇的作用,更加願意使用語言。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