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是一個聰明的小男孩,鄰居見了都誇他活潑可愛。可是豆豆已經兩歲了,卻只會叫爸爸媽媽這種簡單的字,大人說的話他也可以聽懂,奶奶說這是貴人語遲,將來孩子一定是大富大貴的命。
這一天,豆豆奶奶過生日,家裡來了很多親朋好友,這個時候,豆豆的父母才發現,有幾個比豆豆還小的孩子,不僅會說很多話,還會唱很多的兒歌,這下豆豆父母才著急了,馬上帶她去醫院做了全面檢查,沒想到孩子的身體一切指標都正常,父母只好帶豆豆去看了心理科,醫生仔細詢問了豆豆的成長經歷,終於找到了豆豆不會說話的原因。
原來豆豆的父母為了掙錢,一直是由奶奶照顧豆豆。奶奶一直溺愛豆豆,只要豆豆要什麼東西,隨手一指,奶奶立刻就把豆豆拿過來了,這樣導致了豆豆語言開發能力受阻,很難開口說話。聽了醫生的話,豆豆父母,羞愧的低下了頭,趕緊把豆豆接回來身邊。
孩子兩歲開始,到了語言啟蒙期,這個時候孩子如果不願意說話,父母一定要找到孩子不願開口說話的原因,才能對症治療。
一、兩歲孩子為什麼不願意開口說話?
1. 兩歲正處於語言敏感期,詞彙量儲存少
一般來說,兩歲的孩子語言敏感期才剛剛開始,這個時候掌握的詞彙量不多,導致語言詞彙儲存少,是一件正常的事情。細心的父母會發現,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但會牙牙學語,還經常會自言自語,會說一些我們聽不懂的話,這其實正是孩子最初的語言雛形。兩歲的孩子即將正式進入語言敏感期,這個時候家長應該了解孩子在敏感期內的種種表現,掌握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過程,從而才能引導孩子熟練的掌握語言。
2. 家庭語言環境刺激過少
首先,父母無暇顧及孩子,孩子的語言環境刺激少。
很多父母忙於工作,覺得生活中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所以就沒有時間去照顧孩子,更別說和孩子進行溝通了。這類父母總是會說:「我很忙,不要喊我,你自己玩。」長時間下去,家庭語言環境刺激越來越少,孩子就會產生失落感,不願意和父母進行語言互動,導致孩子對語言的興趣降低,無形中阻礙了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家長不應該以忙為理由拒絕去回應孩子,這樣會錯過孩子的語言敏感期,不要等到孩子不開口說話才著急。
其次,老人包辦代替導致孩子沒有語言學習的機會。
很多孩子出生之後,家中的老人特別疼愛,對孩子事事包辦代替,不給孩子一點獨立的機會。孩子渴了,還沒開口說話,老人就已經把水塞到了孩子的口中;孩子還沒喊餓,老人就已經把零食放在孩子眼前;孩子哭鬧,就趕快打開電視,讓孩子看動畫片。家中的老人就像孩子肚子裡的蛔蟲一樣,還沒等孩子開口,他們已經知曉了。這樣無形中就讓孩子覺得,我不開口說話,同樣可以得到滿足,長此以往,便會越來越不喜歡開口說話。
3. 孩子自身存在語言障礙
除去家庭環境的影響之外,孩子不願意說話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孩子自身存在語言障礙。
那麼,什麼是兒童語言障礙?
兒童語言障礙是指在兒童早期的發育階段,正常獲得語言能力的方式發生了紊亂,會出現發音含糊,語言不能準確,理解語言表達能力差,不能夠和人進行正常的交流等情況。
二、如何判定孩子存在語言障礙?
若孩子到了兩三歲還沒有開口說話,或者說的一些詞語根本讓人聽不懂,對於家長提出的問題也答非所問,父母就要加以重視,孩子很可能存在語言障礙。
如何進行判定,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入手。
1. 孩子是否存在聽覺障礙
孩子存在聽覺障礙,就會直接影響語言學習和基本生活。特別是單耳聽覺障礙,往往最容易被家長忽視,因為孩子對其中一側的聲音是有反應的,只是聽覺辨識度比較差,所以會導致孩子語言發展緩慢。
家長可以帶孩子去醫院進行診斷,以此來排除孩子是否存在聽覺障礙。
2. 孩子是否存在情緒障礙
我們通常所說的自閉症就是典型的情緒障礙。患有自閉症的的孩子在和他人進行語言溝通時,會存在很大的障礙,這類兒童說話語調單一、詞不達意,對別人的提問答非所問,不明白其中的含義,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研究表明30%~50%的自閉症兒童沒有語言溝通的能力。即使會簡單的說幾個字,也只是鸚鵡學舌,並沒有達到真正的語言活動。
若孩子存在以上幾方面的特點,家長就要多加留意,孩子很有可能患有自閉症。
3. 孩子是否存在大腦神經系統疾病
患有大腦神經系統疾病的孩子,一般都是出生的時候造成的。這類孩子大多數是早產兒或者出生時患有重大疾病,染色體異常、患有缺血缺氧性腦病等。這些疾病會導致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不良,從而使孩子出現學習落後,認知能力差、語言溝通障礙等情況。
除去病理性的原因造成的孩子語言障礙之外,大多數孩子不願意開口說話,都是由家庭環境因素影響的。若想讓孩子愛上說話,家長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三、如何讓孩子愛上說話?
1. 家長要善用「重複原則」
「重複原則」其實非常簡單,如果想讓寶寶在腦海中接受這個詞,就要不斷的去重複它。
比如家長可以在吃飯的時候,不停的重複叫寶寶念「吃飯」,在洗漱的時候,重複強調刷牙的動作來加深孩子對詞語的理解。「重複原則」適用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家長不要小看重複的力量。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想要孩子愛上說話,就要在生活中慢慢的去進行詞彙的積累,當寶寶腦海中掌握大量詞彙之後,總會有語言爆發的那一刻。
2. 拒絕包辦代替
家中的老人要放手,讓寶寶去獨立生活。當孩子習慣了包辦代替之後,就不再願意開口去表達自己的訴求,這對孩子將來上幼兒園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兩歲的孩子已經具備自己穿脫衣服,獨立上廁所的能力,三歲的孩子已經可以用簡單的話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家人的包辦代替無疑把孩子的自理能力扼殺在了搖籃中。想讓開口說話,就要先讓孩子學會獨立,讓孩子擁有表達自己的能力,才會愛上說話。
3. 創造語言環境,讓孩子開口說話
很多年輕家長總是忙於工作,給孩子購買很多的玩具,讓孩子在玩具的世界中一個人玩耍。但是家長有沒有試想過,玩具會開口說話嗎?玩具會和孩子進行溝通嗎?玩具就可以創造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嗎?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進行語言溝通。可以每天固定20分鐘時間進行繪本的閱讀,長期堅持下去,孩子的語言能力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閒暇無事的時候,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到小區裡和別的夥小夥伴進行玩耍,相同年齡段的孩子會有更多的語言話題,可以激發孩子的語言能力,孩子就會慢慢愛上說話。
結語:
孩子不愛說話,背後一定有他的原因。家長想讓孩子開口說話,就一定要先找到孩子不願意說話的原因,在排除孩子的生理缺陷之後,家長一定要進行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孩子的語言敏感期只有一次,家長要提供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慢慢的去刺激和引導孩子,長期下去,孩子一定會愛上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