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面臨更大不確定性:增速顯著下滑 赤字大幅上升

2020-12-16 新浪財經

來源:人民日報

原標題:經濟增速顯著下滑 預算赤字大幅上升 英國經濟面臨更大不確定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日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新冠肺炎疫情將導致今年英國經濟同比萎縮6.5%。此前,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發布報告稱,如果封鎖措施持續,英國第二季度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可能萎縮35%,全年經濟下滑12.8%,這將是1709年以來英國經歷的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疫情發生以來,英國政府連續出臺了多項財政措施,意在穩就業、保消費。英國央行3月兩次緊急降息,將基準利率降至0.1%的歷史低位,並將其債券購買計劃擴大到創紀錄的2000億英鎊。如果經濟不振,央行可能會進一步擴大資產購買規模。為幫助企業和個人渡過難關,政府將為企業提供3300億英鎊的政府貸款,約佔英國GDP的15%。本土企業可暫免繳稅至今年6月。政府還為符合條件的個人支付高達80%的工資,每人每月最高2500英鎊。

這些措施使政府支出大大增加。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預計,2020—2021財年,經濟萎縮、稅收收入減少、政府支出大幅增加,將導致本財年英國預算赤字規模達2730億英鎊,相當於GDP的14%,這將是二戰以來預算赤字率最高的一次。輿論認為,2019年第三季度,英國民眾的儲蓄率僅有5.5%。疫情發生後,政府宣布為企業減稅,導致債務比例不斷增加,將給英國經濟帶來更大不確定性。

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表示,英國經濟在今年年底之前可恢復到疫情發生前的水平。英國國家經濟社會研究院高級經濟學家凱瑪·懷特認為,如果疫情能被及時遏制,英國經濟仍有快速、顯著復甦的可能性。此前,英國財政大臣裡希·蘇納克稱,絕不會「為了財富犧牲民眾健康」,不會貿然解禁當前的各項限制措施。這既考驗著英國經濟的韌性,也意味著巨額的政府支出。

但也有專家表示,英國經濟最早要到2022年才能恢復到疫情發生前水平。英國宏觀經濟預測機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統計俱樂部預測,2023年之前,英國經濟不會恢復到2019年第四季度的規模。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行長安德魯·貝利表示,疫情對就業和企業活動的打擊恐造成「疤痕效應」,失業率等指標在疫情結束後將遲遲無法恢復。

英國與歐盟貿易談判的僵持也給英國經濟復甦帶來更大不確定性。自正式「脫歐」後,英國與歐盟已就貿易問題展開多次談判,但因雙方在漁業、司法等關鍵領域存在明顯分歧,談判缺乏進展。英國需要在6月決定是否申請延長「脫歐」過渡期。如果不申請延期,英國和歐盟在過渡期內無法達成自貿協定,從明年開始,雙方貨物貿易將回到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進行,這意味著雙方將設置目前沒有的進出口關稅和邊境檢查,雙方企業的運營成本將被迫提高。這將使英國和歐盟經濟在遭受疫情衝擊後又面臨新一輪衝擊。

(本報倫敦電)

相關焦點

  • 英國柴契爾供給側改革面臨的挑戰、應對與啟示
    進入70年代後,國有企業效率大幅下降,並且大面積出現虧損,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重工業需求下降,隨著英國進入後工業社會,社會對成熟的重工業(如鋼鐵、煤炭等)的需求不斷減少,而爆發於1973年的石油危機導致全球經濟衰退,更是加劇了重工業需求下滑,這些傳統工業部門都面臨著收縮和現代化改造的調整任務。
  • 英國4月服務業PMI大幅疲弱,疫情對英國經濟影響程度超出預期
    周四(4月23日)歐洲時段盤中,英國方面公布了市場密切關注的4月Markit服務業和製造業指數初值,結果這兩項數據大幅不及預期,疲弱的數據表明,疫情對英國經濟的影響可能超出市場普遍預期。該數據對英鎊短線走勢影響有限,因市場此前已經基本消化了該疲弱數據。
  • 2020年英國GDP增速預測 300年來英國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4月1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中預計,2020年英國經濟同比可能萎縮6.5%。  OBR認為,僅在4-6月期間,經濟或大幅萎縮35%,失業率將攀升逾一倍至10%。如果解除為減緩疫情傳播而實施的公共生活限制措施,經濟在今年晚些時候可能會反彈。
  • 英國經濟短期表現難掩長期困局
    在脫歐公投結果揭曉最初的一段時間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英格蘭銀行都對英國經濟充滿了悲觀論斷。在脫歐3個月後,一系列強於預期的宏觀經濟數據使得英國首相府和財政部樂觀看待經濟前景。英國政府的樂觀態度是有事實依據的。除7月份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出現大幅下滑外,近期各項宏觀指標均超出此前預期。
  • 中銀研究:後疫情時期新興經濟體經濟金融風險與防範
    後疫情時期,為防範經濟衰退、「雙赤字」惡化、金融市場動蕩以及債務危機等風險,新興經濟體迫切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同時應以更大力度積極推進自身經濟金融的結構性改革。一、疫情對新興經濟體經濟金融影響巨大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呈現傳播趨勢,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 潘向東:備戰經濟蕭條 2019年中國經濟金融展望
    第一次加槓桿:2009-2010年,政府四萬億刺激導致信貸大幅擴張,基建、房地產、製造業投資增速相繼回升,企業部門融資規模顯著上升,非金融企業部門槓桿率從2008年末的96.3%飆升至2010年二季度末的121.9%,製造業、房地產、地方政府均是此輪加槓桿的主力。經濟經過短暫的回升後陷入嚴重的產能過剩。
  • 綜述:英國經濟增長加快難掩隱憂
    新華網倫敦1月28日電(記者吳心韜)近期英國陸續披露利好宏觀經濟數據,其中,英國2013年第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增長0.7%,同比增長2.8%;去年全年經濟增長1.9%,創2007年以來最高年度經濟增速。
  • 野村預期英國經濟將呈W型
    近日,野村證券分析師George Buckley、Chiara Zangarelli也在研報中大幅降低了對歐洲各國GDP的普遍預測。其中最為糟糕的是,英國經濟在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預計都將下滑,或無法迎來V型復甦,而是呈現一個不對稱的「W型」。
  • 歐盟經濟面臨「歷史性衰退」
    歐盟委員會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歐盟乃至全球市場的衝擊都將是明顯的,今年歐盟經濟面臨「歷史性衰退」。  歐盟委員會周三(5月6日)公布了春季經濟展望報告。報告稱,新冠肺炎疫情對歐盟乃至全球各經濟體均帶來了巨大衝擊,阻礙了經濟社會正常運行。歐盟委員會警告,儘管歐盟及成員國均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應對疫情,但今年的歐盟經濟面臨「歷史性衰退」。
  • 海通宏觀月報:生產顯著回升 社融增速上行
    上周四,英國央行決定將維持銀行利率在0.1%不變,並決定繼續現有的政府購債計劃;日本央行同樣決定維持現行貨幣政策寬鬆力度。  國內經濟:生產顯著回升,通脹壓力不大,社融增速上行  生產顯著回升。8月房地產投資當月增速繼續上升至12.1%,創19年5月以來新高。雖然8月份土地購置面積和新開工面積增速雙雙回落,但房企到位資金的改善以及竣工增速低位徘徊仍對地產投資形成支撐。8月社消零售、限額以上零售增速分別升至0.5%、4.4%,其中社消零售增速年內首次實現正增長,消費的恢復速度短期有明顯加快。信用擴張帶動經濟自疫情後較快修復,8月主要經濟指標均有改善。
  • 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是歐盟的4倍多,那歐盟GDP是中國幾倍呢?
    那現在問題來了,這「兩個第二大經濟體」在2019年第一季度的經濟情況如何呢?南生整理了相關數據,分享給大家。一季度,中國的GDP本幣實際增速是歐盟的4倍多先看經濟增速,2018年歐盟28國的整體經濟增速只有1.5%,環比增速為0.5%。
  • GDP保8 明年財政或赤字4000億救市
    馬駿認為,如果沒有財政刺激,固定資產投資的名義增速會從今年的27%左右大幅下降到明年的15%左右,而明年財政收入增長率則可能從今年的23%左右大幅減速到明年的10%左右,政府支出的增長率可能比今年減速十幾個百分點。馬駿建議,中國政府可考慮將明年中央財政預算赤字定在4000億元左右。
  • 中國經濟在世界範圍內率先復甦具有戰略意義
    2020年中國宏觀政策的規模和力度相比過去幾年顯著提高,但從國際比較來看,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的刺激力度是較低的,中國成功的首要因素在於,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果斷採取了「疫情狙擊戰+經濟保衛戰」的策略組合,迅速有效控制住疫情並成功守住經濟下滑底線,為全年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奠定了有利基礎
  • 從交易預期到回到現實: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和投資展望
    社融增速所表徵的信用環境從11月開始溫和回落,意味著信用擴張開始內生性收縮,2021年3月疊加基數效應開始加速回落,這是貨幣回歸中性、財政赤字縮減、防風險力度上升的綜合結果。2021年是國內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處於兩個百年的交匯期,同時新冠疫情和外部環境仍有諸多不確定性,因此政策整體方向會收但不至於過緊。
  • 天風證券:從交易預期到回到現實 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和投資展望
    社融增速所表徵的信用環境從11月開始溫和回落,意味著信用擴張開始內生性收縮,2021年3月疊加基數效應開始加速回落,這是貨幣回歸中性、財政赤字縮減、防風險力度上升的綜合結果。2021年是國內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處於兩個百年的交匯期,同時新冠疫情和外部環境仍有諸多不確定性,因此政策整體方向會收但不至於過緊。
  • 中信建投證券:新興經濟體違約風險提升 阿根廷之後下一個是誰?
    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前景和避險情緒增加驅使下,新興經濟體面臨資金大幅流出和貨幣大幅貶值雙重壓力,自疫情爆發以來資金從新興經濟體流出的金額佔其GDP比例達到0.4%,遠超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0.25%,新興市場國家貨幣普遍貶值,巴西、南非、墨西哥、哥倫比亞、俄羅斯等國家匯率跌幅較大,新興經濟體以外幣計價的債務本息規模被動增加,外債負擔加重。
  • 政治局會議定調明年經濟工作,整體推進改革對衝不確定性
    當前,我國消費需求恢復緩慢、投資需求內生動力不足,需求勢能減弱可能進一步向生產端傳導,制約經濟反彈高度,成為經濟領域面臨的重要挑戰。張連起表示,供需不匹配背景下的供給恢復難以長期持續,企業前期訂單耗盡後停產減產的可能性較大,需謹防供給需求「雙萎縮」風險。那麼,如何同時注重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改革?
  • 報告:警惕內需過度下滑和全球資本市場再次大幅波動
    報告認為,當前全球經濟景氣度處於近年來的高點,未來面臨回調;國內經濟則處於經濟周期下半場,接下來的1-2個季度,中國宏觀經濟有望保持穩中趨弱的運行軌跡,內需和外需增長勢頭都有可能面臨趨緩的局面。製造業投資持續多年的下降局面在2017年有明顯放緩,但在中國經濟整體處於從製造到服務經濟結構轉型大背景下,製造業投資大幅反彈的概率微乎其微。「目前房地產和汽車銷售增速持續回落,價格增速也在繼續放緩,要警惕需求過度下滑。」CF40高級研究員張斌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