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大鑫
柏拉圖(Plato ),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也是整個西方文化中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
柏拉圖曾創造或發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他有一本眾人皆知的書籍:《理想國》。
這是一本通俗的哲學書籍,但是與科學有些距離,作為喜歡哲思的科技愛好者,我們往往需要閱讀一些和科學技術相關的哲學書籍。
而有關科學哲學的熱門書籍大都會有引人注目的標題,比如「什麼是時間」,「什麼是物質」,「什麼是能量」,或者「進化如何催生出意識」等。
但是,如果你讀一些技術哲學方面的熱門書籍,你便會發現其中有不少關於從採集社會到農業社會,再到工業革命如何轉變的論述。
我們都知道計算機技術創造出了人工智慧,並將改變未來工作的性質,今天AI科技評論將會給大家介紹一本名為《柏拉圖和技術呆子》的科學哲學書,該書已於今年九月正式出版。(文末留言贈書)
1
書籍介紹
這本書是關於數字和計算機技術的一部作品。它與眼下正在發生的事情息息相關。書中的一個重要主題便是數位技術正在和人類文明協同進化。我們依賴技術而生存,而技術也依賴我們,這種合作共生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技術並不是所謂的「應用科學」,和發現相比,它更多地受到創造力的驅動。任何進化過程都需要隨機變異,創造力讓這種突變成為可能。
這也是一本打破學科邊界,突破工程技術、信息科學等領域,全面融合人類認知體驗,從哲學、物理學、社會學等多角度剖析信息技術變革與人類認知的共生關係的書。
作者簡介
愛德華·阿什福德·李,現任伯克利工業CPS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主任,現為該系羅伯特·S.佩珀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嵌入式與實時計算系統的設計、建模和模擬。他是嵌入式系統領域的知名學者,也是CPS研究的倡導者和引領者之一。李教授分別於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本科、碩士及博士學位。他共有《嵌入式系統:CPS方法》等專著8部。他是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員,獲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傑出技術成就與領導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總統青年科學家稱號以及弗雷德裡克·特曼工程教育獎。
在這本書中,作者愛德華·阿什福德·李教授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觀點:數位技術的創造者具有無限的創造力。技術的進步似乎不再受限於任何物理性因素,而是受制於人類的想像力。作者認為工程學是一項創造性的技術,它是一個高度思辨和創造性的過程。作者認為技術真正的力量源於人類與之合作的方式,並進一步解釋了數位技術之所以具有巨大而無限的發展空間的原因。
李教授在書中探究了工程師是如何利用模型和抽象技術創造性地構建了虛擬的世界以及帶給人類從未夢想到的事物,比如,人類能夠隨身攜帶和閱讀迄今為止出版過的所有讀物。但是,他也試圖反對技術狂熱者強調真實世界都是運算的過程——甚至連同人類認知的複雜現象也是能夠進行數位化操作的觀點。人類的認知能夠實現數位化的操作缺乏科學依據,大自然的發展過程是數位化運算過程的可能性是很渺茫的。
人工智慧技術在計算機上再現人類認知過程的目標實際上低估了人腦的潛能。作者認為,技術的發展將隨著人類的發展而不斷地提升。伴隨人類對認知系統以及真實世界認識的不斷提高、發展和普及,技術的發展也會不斷地升級。技術的發展與人類的發展是互補性的而不是競爭性的關係。
目錄
2
重磅推薦
愛德華教授對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本質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考,本書是從科技與哲學、文化相融合的角度所撰寫的一部見解獨到、富有價值且文風幽默生動的經典科技哲學著作。
通過閱讀本書,相信廣大讀者能夠從中獲得豐富的科技哲理啟發以及有效的思維認知提升,必然會對讀者日常的教育、科研等工作產生潛在而積極的影響。
——倪光南 中國工程院院士
《柏拉圖與技術呆子》一書激發讀者思考,並且給了讀者一個思維的模型,工程和系統的模型,兼顧機械確定性和信息不確定性的模型。這種思維模型正好彌補了課堂教育的缺陷。
——吳軍 「文津獎得主」,矽谷風險投資人
一系列領異標新的觀點讓這本書精彩紛呈。在愛德華教授看來,技術並不是等待人類發現的某個獨立世界的柏拉圖式存在,工程技術也不是由邏輯和事實主導的毫無生氣的領域,而是一個充滿創造力和想像力的朝氣蓬勃的王國。這些認知對於指導我們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實踐都大有裨益。
——劉亞東 南開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科技日報》原總編輯
李教授以獨特的視角向我們展示,競爭與適者生存驅動著技術的進步,人類同技術一道以達爾文進化的方式演變著。在這個過程中,當越來越多的人工智慧產品有自主決策能力,人類應該如何給予技術更多的人文關懷?我們不僅僅是技術的見證者、體驗者,還是它的主宰者。
——於江生 美國 Futurewei 公司傑出首席科學家,《為什麼》譯者
普通的工程師經常被當做工具人使用,高級的工程師能有創造性的發揮,幸運的工程師會從幕後走到臺前,讓自己的個性影響世界。《柏拉圖與技術呆子》這本書說的是更厲害的工程師:他們用思想精心布置技術發展的路線,他們制定規則,他們直面科技的局限,他們有「道」。
——萬維鋼 科學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課》專欄作者
3
柏拉圖的篝火與技術呆子的分層模型--書評節選
書評作者 豆瓣ID:五陵少年不知數
幾千年前的先哲認識世界的邏輯在今天依然影響著我們,柏拉圖認為真實世界的真理全部都已在宇宙中藏好,是不以任何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的存在,旨在人們去發現。而亞里斯多德認為真實世界會因人類的探索而得到擴展,我們發現它的規律,再利用它創造真實世界原本所沒有的東西,於是就此豐富了原本的世界。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愛德華·阿什福德·李教授在這裡自稱是個技術呆子,面對本書的封面標題——柏拉圖與技術呆子,你可以將其視為是作者在幽暗星光下與古代先賢的所作出的自言自語的內心對話。在這晦澀難懂、高深莫測的漫漫長卷中,出現最多的高光詞彙是「模型」和「範式」。簡表的說,模型用抽象的或形象的方法描述世界的內在規律,而範式是公認的模型。
關於模型和範式
先哲們提出,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一些少數的、在普遍意義上決定世間萬物的底層真理,它們無條件成立,不需要你去證明或者證偽。為此,柏拉圖甚至追求的絕對理想的球體,或是天體運行中神聖高貴而不可侵犯的勻速圓周運動,它們被世人稱為柏拉圖空間的完美形相。但在現實中,任何球體都不是真正的理想球體,人們也沒有觀察到任何天體做出完美理想中的勻速圓周運動。回頭看去,柏拉圖所提出並追求的所謂絕對真理並不能獨立於人類而客觀存在,它們更像是一些人工的、使用數學工具想像出來的理想模型。然而,模型是被發明出來的,不是被發現的。現在,有兩類人在為我們研究模型,一種是研究科學模型的科學家,一種是研究技術模型的工程師(技術呆子)。
在社會的普遍眼光中,科學家常被人視為是追求或掌握真理的人,而工程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則要低的多,即便兩者研究的都是模型。李教授說,事實上所有模型都是錯的,但很多有用。比如人類建立大學並組成跨國的學術共同體在漫長的研究和積累中形成了一大批分類成各種學科的科技範式寶庫,廣義上可以將它們分為科學範式和技術範式兩大類。科學家發明法則和理論,工程師應用它們。看起來科學範式研究真理,技術範式研究應用(而社會範式、文化範式等等用來組織和配套人類大規模協作的社科類範式,都可以視為包含在廣義層面的科學模型和範式之中)。當我們要驗證諸如相對論這樣的經典理論所預言的引力波的存在時,需要1000多位科學家和工程師的集體智慧共同為LIGO這樣花費幾十億美元的超級工程實現超精密測量能力提供模型構件。在這裡,科學家所做的是構思出無限接近真實世界規律的模型,而工程師們需要在成千上萬個科學和技術知識的複雜組合和影響下想像出真實世界裡從來不曾出現過的複雜模型,其中一些由最高級想像力所創造出來的東西還被其他同行們高度認可形成公認範式,並把它造出來,通電工作,驗證奇蹟。顯然,在某些情況下後者的工作更加困難。
科學家依據對真實世界的觀察發明了一個真理模型並形成了科學範式,工程師們為了驗證這個模型的而發明了更複雜的技術模型和範式改造了真實世界,於是真實世界得到了豐富。
關於技術的分層和轉換
系統的複雜度呈現數量級般的增長,同樣是推動技術範式分層的最重要原因。在電子工業領域,科學家和工程師在材料物理的指導下發展出了半導體物理學,發現了電晶體效應。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只有20納米的大小,理論上可以在1平方釐米上放置2500億個。算上電路的空間和兩個電晶體之間必要的防止電磁幹擾的空間,一個1.77平方釐米的面積上可以放置14億個。
我們有能力預見電晶體以萬億計的規模組合在一起時可以實現極其複雜的功能,但我們沒有能力直接對14億個電晶體進行編程和控制。所以工程師們發明了數字開關,創造了邏輯門,然後向上不斷分層出邏輯圖-數字機器-指令集體系-程式語言-庫-雲計算。產生技術範式分層的原因是,正在發展和使用的系統的複雜性遠遠超過了人類控制它們的能力,程式語言的出現是因為對漸漸變的超級複雜的硬體陣列編寫機器碼或是彙編語言的難度已經相當大了,我們必須創作出高於當前技術的新的抽象層。
你根本不需要去關心每一個不可計數的電子在電晶體電路中的高能舞蹈,作為一名工程師,我們需要讓模型和分層出來的新模型在範式系統中完成我們的期望任務。IBMsystem/360指令集、X86指令集、X86架構的計算機架構師直接跳過了對機器硬體和指令集的設計,他們在一個與自然科學分離的幻想層中工作,工程中的技術模型的每一層之間相互深度層疊,每層的設計都影響上下相鄰的兩層。而進入程式語言層所產生的數位技術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物理約束。
在這裡,人類的想像力和吸收新的範式的能力是限制創新的要素,而不是技術和物理學。在通信技術維度,工程師在物理層實現有線或無線的電波信號,在數據鏈路層實現兩個節點之間傳輸一個比特幀,在網路層實現在一個多結點網絡對數據包進行路由,在傳輸層保證數據的可靠傳輸,在會話層將多個應答數據的交換視為一個單元,在表示層將數據模式解釋為文本、圖像、數字等等等等,最後在應用層執行App直接使用網絡服務。
工程師的工作是創造他們想像出來的系統,而不是去發現自然界中存在的系統。實踐中,我們看到在固定的範式結構中,新的分層對舊的進行替換絲毫不影響對底層半導體硬體範式的使用,而電晶體範式在下層的技術改造也不會妨礙我們的任何一種處在上層的程式語言開展工作。
複雜度推動技術分層,也推動技術的範式轉換。日益增長的複雜性積累會出現新的範式轉換機遇,最終會引發範式革命,比如在沒有任何技術創新和概念創新的前提下蘋果手機的出現形成了一個新的移動平臺範式層。iPhone在幾年內就迅速摧毀了傳統手機在市場中的龐大江山,賈伯斯將成熟技術組合起來完成的偉大創新所導致的分層範式轉換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對舊範式的替換,他沒有給舊勢力任何喘息時間。技術範式的分層和轉換要比科學範式的分層和轉換激烈的多。
作者在書中提及了一個設備在網絡中的價值計算公式:網絡價值與網絡上兼容設備數量的平方成正比。1臺設備在網絡中的價值是1美元,那麼10臺設備在網絡中的價值是:1美元*10=100美元。現在,iPhone這類設備在我們的網絡中連接了60億部,而更廣闊的物聯網正在撲面而來。不計其數的設備不斷接入網絡所產生的超大規模複雜性必將推動網絡技術層面的範式革命。
在可預見的將來,網際網路保險公司會在大數據的指導下,得到你每一次駕車習慣的數據,你長期多年的用餐習慣,睡眠習慣,以此評估你的健康風險和駕車風險,從而個性化你的保單金額,不良習慣的人保額更高,而各方面習慣良好的人保額更低。在不知不覺中,你已經被大數據完成分層了。
實數宇宙
目前有相當多的科學家認為,宇宙是有理數的,是數字的。宇宙有著極高的分辨度,但不是無限連續的。空間和時間像極微小的馬賽克組成起來的,一格一格。在能夠讀懂用足夠精深的數學語言描寫這個宇宙的科學家中,相信這個觀點的是主流,不相信的是少數。
當今的大多數數學家家認為,擁有純粹的無理數的實數數學空間,只是人們的數學想像。那麼依此可得,科學家終有一天能夠向我們宣布他們所建立的模型就是真實世界的本質形相,那些不證自明的、存在於浩渺宇宙中的世界公理是有限的,只要給我們足夠的時間,終有一天科學家會搞清在這幽暗星光之下隱藏的所有奧秘,工程師也總能在某一天將設計完這個宇宙中所有的範式設備。宇宙就像是一場假設條件超級多但有限的沃爾弗拉姆式元胞網格遊戲,它產生有限多的假設,它得到有限多的可能。
另外。在1931年,25歲的哥德爾證明了在自然數公理系統中,對有些命題來說,連證明本身都根本就不存在。在自然數的公理系統中如果只有有限條公理,那麼就一定存在一些命題,不能證明它的對與錯。哥德爾認為要以有限數量的命題來完全的闡述宇宙終極理論是不可能的。在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的世界觀下,對於宇宙來說,沒有終極理論。如果宇宙是拉普拉斯的連續統概念所描述的實數系統,我們也許能搞清其中所有可數的部分,但對於剩下的部分,我們將永遠一無所知。那麼科學家也將永遠有機會創造出新的理論,工程師將永遠能夠發明出新的技術,音樂的創作將永無止境,我們將永遠有機會創造出更高級更美好的社會範式。
在幽暗星光下,莫菲身著黑色大衣走向你,右手掌心攤開紅色藥丸,左手掌心露出藍色藥丸。你卻還在注視那堆柏拉圖點燃的篝火,凝望那些映在黑暗星光下的恍惚跳影。
[贈書福利]
在本文留言區留言,談一談你對本書的相關看法、期待等。
AI 科技評論將會在留言區選出5名讀者,每人送出《柏拉圖與技術呆子》一本。
活動規則:
1. 在留言區留言,留言點讚最高且留言質量較高的前 5 位讀者將獲得贈書。獲得贈書的讀者請聯繫 AI 科技評論客服(aitechreview)。
2. 留言內容和留言質量會有篩選,例如「選我上去」等內容將不會被篩選,亦不會中獎。
3. 本活動時間為2020年9月11日 - 2020年9月18日(23:00),活動推送內僅允許中獎一次。
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