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巨大而老套的話題,我今天不做嘮叨式的科普,只介紹一個最基本的方法:分類。
每次看電影的時候,孩子一定會將裡面的角色分為好人與壞人,然後全身心地投入進去,與主角(好人)一起冒險或者戰鬥,來一場代入感極強的心靈之旅。
這是他們他判斷是否的最基本方法,只要將分出好人與壞人,這個世界就像大熊貓一樣黑白分明、簡單明了。
為什麼要做出分類、分辨出好壞?
1、安全感的需要
分類是人的一種本能,只有通過明確的分類,將事物納入到某個類別中去,我們才會感覺到安全、可控、可信。
如果一個東西無法納入到現有的某個類別中,那麼它就讓我們感到不安甚至恐懼,例如不明飛行物UFO就一個典型的例子,如果有一天一架飛碟狀的飛行器突然懸浮在你的頭頂上,你有啥感覺。
同樣,如果我們已經知道「這是我國研製的最新飛行器,即將投入家用市場」,那麼你肯定會覺得「好酷,如果不貴就買一臺。」
2、最小代價的選擇成本
如果對一個事物或者人物不熟悉、無法判斷他們的狀態時,我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和學習,然後才能確定如何做出應對和選擇,這是一種成本最高的形式。
熟悉的、納入到某種類別的事物或者人物才是最容易處理的。例如在某次聚會的時候,你進入會場後,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最關鍵的或者最關心的人員身上,不會關注正在旁邊的服務員身上,因為你在第一時間已經下意識地做了選擇和判斷,將服務員納入到「不重要的人與事」這一類別並過濾掉,這是一種最低成本、最快捷的行為。
3、快思考的前提
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進行快思考,將遇到的人、物、問題歸到某個類別中,依靠以往的經驗進行快速應對。
我們見一個人迎面走來,如果對方穿著花哨的襯衫,頭髮向後梳,打著光滑的啫喱,斜叼著一支永遠點不著的煙,你是否瞬間將對方歸入到花花公子的類別,然後啟動「花花公子敲打模式」(雖然有人不可貌相的可能,但是有一個選擇總比沒有任何選擇要好)。
如何通過分類來辨別是非?
分類的過程就是辨別是非的過程,也是區分好與壞的過程,對於孩子來說,區分出好壞就是最成功的一步。
1、關鍵一步:好的,還是壞的
遇到陌生的人或者事物的時候,正確的反應就是「這是好的還是壞的?」
如果有父母在身邊,就向父母求證,讓父母給出判斷;如果身邊沒有其他人,那麼就先做假設:「這是不安全的,我要謹慎對待」。這裡僅僅是將對方判斷為「不安全、陌生」,需要求證或者避開。
我們在給孩子做安全教育時,也是如此:「遇到陌生的事物,保持安全距離」,所以遇到無法判斷的事物時,先假定地方是不安全的,這是最優的選擇策略。
2、參考後快速適應:這是一家類似麥當勞的炸雞快餐
很多陌生的事物不需要做好壞判斷,例如你在街頭看見一家炸雞快餐店,就會迅速將它歸到「麥當勞、肯德基」類的快餐店中,方便你在飢餓時快速決策或者向別人介紹時快速組織語言。
只要有一個可以參考的對象,就能夠讓孩子建立一個是非的判斷標準,從而讓他迅速適應周邊環境。
為什麼有些孩子適應力強?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將周圍的陌生事物與熟悉的事物進行關聯和歸類,從而快速收集信息、完成自己的信息定位。
所以在幫助孩子進行信息的分類時,讓他找熟悉的參考對象進行類比,確定自己和周邊環境的關係,從而遊刃有餘地融入進去。例如到了一個新的城市,住在熟悉的酒店中,吃著家鄉味道的食物等就能夠讓他更有安全感和適應能力。
3、持續修正,讓觀點更立體
在現實之中,沒有絕對的好人或者絕對的壞人,孩子需要在「好壞、對錯」的二元判斷基礎上要進一步提升判斷能力,讓是非觀更加立體、豐滿。
我就經常給孩子做一個語言遊戲:
「有個人撿了一百塊錢,他沒有交給警察,他做得對還是錯?」「錯。」「後來他覺得心理壓力很大,最後還是交給警察了,他做得對還是錯?」「對。」「他回家的路上看見一隻小貓很可憐,就買了點貓糧給貓吃,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好人。」「在小區附近有一隻身上很髒的小狗,他一腳將他踢開了,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壞人。」「那麼,這個人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我不知道,他有時候好,有時候壞,我不知道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好和壞、對與錯,不是一個永恆不變的概念,而是與當時他的行為有關係,做了正確的事情時,他就是好人,做了錯誤的事情時,他就是壞人。」
通過這樣的交流和引導,讓孩子明白,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對與錯,他們是不斷變化的。
一句話總結
孩子的是非觀念非常簡單,一旦遇到陌生的人與事物,他可以先假定對方是不安全的,然後再進行驗證和調整;同樣,也可以參考熟悉的事物進行類比,提升適應能力;最後要明白是非與對錯不是永恆的,是與對方的行為和狀態有關係。
(請關注鐳師兄,我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