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正確判斷是非

2020-12-22 鐳師兄

這是一個巨大而老套的話題,我今天不做嘮叨式的科普,只介紹一個最基本的方法:分類。

每次看電影的時候,孩子一定會將裡面的角色分為好人與壞人,然後全身心地投入進去,與主角(好人)一起冒險或者戰鬥,來一場代入感極強的心靈之旅。

這是他們他判斷是否的最基本方法,只要將分出好人與壞人,這個世界就像大熊貓一樣黑白分明、簡單明了。

孩子的世界黑白分明

為什麼要做出分類、分辨出好壞?

1、安全感的需要

分類是人的一種本能,只有通過明確的分類,將事物納入到某個類別中去,我們才會感覺到安全、可控、可信。

如果一個東西無法納入到現有的某個類別中,那麼它就讓我們感到不安甚至恐懼,例如不明飛行物UFO就一個典型的例子,如果有一天一架飛碟狀的飛行器突然懸浮在你的頭頂上,你有啥感覺。

同樣,如果我們已經知道「這是我國研製的最新飛行器,即將投入家用市場」,那麼你肯定會覺得「好酷,如果不貴就買一臺。」

可分類的就是安全的

2、最小代價的選擇成本

如果對一個事物或者人物不熟悉、無法判斷他們的狀態時,我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和學習,然後才能確定如何做出應對和選擇,這是一種成本最高的形式。

熟悉的、納入到某種類別的事物或者人物才是最容易處理的。例如在某次聚會的時候,你進入會場後,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最關鍵的或者最關心的人員身上,不會關注正在旁邊的服務員身上,因為你在第一時間已經下意識地做了選擇和判斷,將服務員納入到「不重要的人與事」這一類別並過濾掉,這是一種最低成本、最快捷的行為。

3、快思考的前提

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進行快思考,將遇到的人、物、問題歸到某個類別中,依靠以往的經驗進行快速應對。

我們見一個人迎面走來,如果對方穿著花哨的襯衫,頭髮向後梳,打著光滑的啫喱,斜叼著一支永遠點不著的煙,你是否瞬間將對方歸入到花花公子的類別,然後啟動「花花公子敲打模式」(雖然有人不可貌相的可能,但是有一個選擇總比沒有任何選擇要好)。

如何通過分類來辨別是非?

分類的過程就是辨別是非的過程,也是區分好與壞的過程,對於孩子來說,區分出好壞就是最成功的一步。

1、關鍵一步:好的,還是壞的

遇到陌生的人或者事物的時候,正確的反應就是「這是好的還是壞的?」

如果有父母在身邊,就向父母求證,讓父母給出判斷;如果身邊沒有其他人,那麼就先做假設:「這是不安全的,我要謹慎對待」。這裡僅僅是將對方判斷為「不安全、陌生」,需要求證或者避開。

我們在給孩子做安全教育時,也是如此:「遇到陌生的事物,保持安全距離」,所以遇到無法判斷的事物時,先假定地方是不安全的,這是最優的選擇策略。

2、參考後快速適應:這是一家類似麥當勞的炸雞快餐

很多陌生的事物不需要做好壞判斷,例如你在街頭看見一家炸雞快餐店,就會迅速將它歸到「麥當勞、肯德基」類的快餐店中,方便你在飢餓時快速決策或者向別人介紹時快速組織語言。

只要有一個可以參考的對象,就能夠讓孩子建立一個是非的判斷標準,從而讓他迅速適應周邊環境。

為什麼有些孩子適應力強?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將周圍的陌生事物與熟悉的事物進行關聯和歸類,從而快速收集信息、完成自己的信息定位。

所以在幫助孩子進行信息的分類時,讓他找熟悉的參考對象進行類比,確定自己和周邊環境的關係,從而遊刃有餘地融入進去。例如到了一個新的城市,住在熟悉的酒店中,吃著家鄉味道的食物等就能夠讓他更有安全感和適應能力。

3、持續修正,讓觀點更立體

在現實之中,沒有絕對的好人或者絕對的壞人,孩子需要在「好壞、對錯」的二元判斷基礎上要進一步提升判斷能力,讓是非觀更加立體、豐滿。

我就經常給孩子做一個語言遊戲:

「有個人撿了一百塊錢,他沒有交給警察,他做得對還是錯?」「錯。」「後來他覺得心理壓力很大,最後還是交給警察了,他做得對還是錯?」「對。」「他回家的路上看見一隻小貓很可憐,就買了點貓糧給貓吃,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好人。」「在小區附近有一隻身上很髒的小狗,他一腳將他踢開了,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壞人。」「那麼,這個人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我不知道,他有時候好,有時候壞,我不知道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好和壞、對與錯,不是一個永恆不變的概念,而是與當時他的行為有關係,做了正確的事情時,他就是好人,做了錯誤的事情時,他就是壞人。」

通過這樣的交流和引導,讓孩子明白,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對與錯,他們是不斷變化的。

立體、豐滿的是非觀

一句話總結

孩子的是非觀念非常簡單,一旦遇到陌生的人與事物,他可以先假定對方是不安全的,然後再進行驗證和調整;同樣,也可以參考熟悉的事物進行類比,提升適應能力;最後要明白是非與對錯不是永恆的,是與對方的行為和狀態有關係。

(請關注鐳師兄,我們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是無理取鬧?正確「是非觀」的培養,掌握這3點是關鍵
    >心理髮育尚未達到成熟水平這一點主要針對的是三歲內的孩子,畢竟他們所處的時期比較稚嫩,成熟的是非觀尚未形成,很難自己判斷一件事情的對錯。家長沒有及時糾正很多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出於對孩子的溺愛和保護,在孩子犯錯後,第一時間想的不是如何教育,而是為孩子開脫,最終在讓孩子在庇護中失去了改正的機會。
  • 孩子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父母得儘快糾正,學會如何引導很關鍵
    其實在面對評判是非對錯的時候,我們也是通過自己所掌握的一些知識,進行一定的判斷,但是作為孩子,他們年齡非常小,所接觸的東西也比較少,長時間如此,就無法利用自己僅有的知識去判斷是非對錯,也就無法完整的解釋。而一些兒童教育專家就表示,當孩子不懂得分辨是非對錯的時候,他們很有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節,做父母應該明白如何去教育。
  • 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是父母最不該偷的懶,請你要明白4點
    父母的言行裡藏著孩子的認知,孩子的命運裡也承載著父母的格局。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是非觀的訓練呢?所以家長要是想讓孩子做到有明確的是非觀,那麼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於道德認知這一塊的評價以及說法就必須要注意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對於孩子的發展也有自己的態度和原則也應該做到言傳身教,給孩子一定前進的動力,自然就可以樹立正確的是非教育觀念。
  • 有個是非不分的媽媽,難怪孩子會叛逆
    有個是非不分的媽媽,難怪孩子會叛逆。而且她還忽視孩子的感受和小題大做。做媽媽的如果長期這樣做的話,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傷害呢?下面我將談談我的看法。1、不分對錯,難以培養孩子正確的是非觀。從芳姨和孫子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發現這位媽媽是不合格的。她是非不分,無論孩子是對是錯都會罵他。
  • 從小沒培養是非辨別能力,帶偏孩子秒秒鐘
    所以,孩子未來可能會因為沒有正確的是非觀而得不到大家的歡迎和認可,孩子可能也會變得更加孤僻。其實,孩子沒有是非觀念,並不僅僅都是孩子自己的問題,家長們的教育方式也應該值得反思。接下來讓我們盤點盤點,在孩子是非觀的培養上,家長挖了哪些坑。
  • 如何正確判斷自己是否是胃炎
    如何正確判斷自己是否是胃炎?胃炎是消化道疾病當中最常見的一種,很多人飲食不規律,不按時吃飯,或是經常吃寒涼的食物,長期下去就會引發胃炎,那麼如何正確判斷自己是否是胃炎呢?下面為大家具體介紹。打開電視,展開報紙,我們總能見到鋪天蓋地的胃藥廣告,胃病實在太普遍了。
  • 正確的標準在哪裡,我們能夠判斷是非對錯嗎?
    或者是事物運動變化的過程是不可琢磨的,是無法正確的,我們只有永遠試錯下去?這怎麼解釋都像是庸人自解,是十足的庸人邏輯。錯誤的認識產生錯誤的方法,錯誤的方法導致錯誤的過程,錯誤的過程必然產生錯誤的結果,錯誤的結果由錯誤的人來承受。我們一直在試錯的本身就是一個大錯,我們為什麼不建立正確的標準?我們能正確嗎?是我們不能做到正確,還是我們根本無法正確?
  • 如何判斷孩子是患上肺炎還是感冒?
    但又因為肺炎在出現時症狀和普通感冒相似,很多父母容易混淆,導致疾病拖延,其實父母在日常要學會這些區分肺炎和感冒的知識,在孩子有症狀出現時能正確區別。 要如何判斷孩子是患上肺炎還是感冒?
  •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假定大到地球上的人類分成幾個集團作殊死之鬥,而如果有所謂「外星人」駕著飛碟在雲空外遙望,也不過如小孩觀看螞蟻打仗,覺得熱鬧好玩而已  人們從小被教導要識別是非,長大以後,也永遠不能擺脫是非的糾葛。
  • 如何幫助孩子正確使用手機?
    那你會因為社會上有陰暗面、有壞人,就一輩子不讓孩子出門了嗎?不會的。你會帶孩子去相對安全的地方,教給他是非評判的標準,及保護自己的方法。對手機也是一樣,手機就是人類社會的一面鏡子,現實中有什麼,它就反映什麼,只不過很可能手指一滑就看到驕奢淫逸的醜惡,再輕輕一滑又是山清水秀的美好,現實中要費很大功夫才能看到聽到的,在這裡都變得容易,社會的各個層面、地域差異,人性的明暗、善惡對比更加集中地展現在眼前。
  • 兒童模仿灰太狼被燒傷案宣判 如何讓孩子過個無憂童年
    魯網12月18日訊(記者 王文婷)因模仿《喜羊羊與灰太狼》動畫片情節,江蘇兩個孩子被同伴綁樹上點火燒成重傷。法院一審判處《喜羊羊與灰太狼》製作公司承擔原告損失的15%。這一事件引發網友爭議,不少網友對於宣判結果並不認同,父母的監管更需要加強;也有網友認為未成年人缺乏判斷是非正確的能力,該警示沒有警示,應該罰。
  • 孩子體溫超過37度是發熱?如何正確判斷?哪種體溫計好?
    以上我們了解了,給孩子測量體溫的3種方式,那麼有的家長可能會問了,給孩子測量體溫的體溫計該如何選擇呢,哪一種比較精準呢?哪種更適合孩子使用呢?二、家長如何選擇體溫計說到市面上的體溫計,有不少的品種,比如老式的水銀體溫計(我小時候常用的),到現在使用比較多的的電子體溫計,額溫體溫計,還有比較少見的耳式、奶嘴體溫計。那麼這麼多品種,哪種體溫計更適合孩子使用呢?它們各有什麼特色呢?
  • 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1、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離騷》如果一個人熱衷於議論是非,說明他本身就有問題。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處境,冷暖自知。一個旁觀者如果橫加議論,說明他說話隨便,亂下判斷,這樣的人走到哪裡,哪裡就是是非的旋渦,還是敬而遠之的好。2、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菜根譚》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沒有無謂的牽掛,而最大的災禍莫過於多心猜忌。
  • 「不可論斷」與「分辨是非」
    有兩種不同性質的「論斷」,一種是聖經所定罪的那種「論斷」,另一種在聖經中不叫「論斷」,而是「分辨是非」、「分辨真假」、「判斷罪惡」等等。這些雖然字面上不叫論斷,但同樣都有評判、判斷、斷定的意思。這兩種「論斷」的區別在於出自兩種不同的人。
  • 像我們以前上網上癮一樣,沒有正確的是非觀!
    視網膜一旦出現問題,發病的時間非常快,如果家長不及時發現,立刻送孩子上醫院治療,耽誤上幾天,孩子的視網膜就會脫落,眼睛看不見或者是黑茫茫的一片,這對孩子的一生意味著什麼……一個初中的女孩子,大量看手機的後果是視網膜脫落,只能用西醫的手術治療,手術後三個月內,每天24小時趴在床上,頭不能動、後背不能動,要整整趴三個月。
  • 家長必看:如何正確地引導7-12歲年齡段的孩子
    此時,家長正確地引導對孩子成長階段的認知非常重要。對小孩的教育離不開的有以下幾點:學校教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在學校,老師是小孩接受信息的第一棒。在家裡,家長就是第二棒。小學低年級的教育是從幼兒園逐漸嚴格,規矩越來越多的適應期。
  • 如何正確的表揚孩子?
    不論是孩子還是成人,甚至是為人父母的爸爸媽媽們,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對自己的表揚與稱讚。他認為不恰當的表揚,表揚兒童的「聰明」,會扼殺兒童的「成長心態」這個說法,和美國表揚泛濫的文化有些相悖。英語中有句俗話:「蜂蜜粘蒼蠅比醋多」網上還有很多海報可下載,比如「表揚孩子的101種方式」, 幫助人學習如何讚揚。家長表揚自己的孩子,多發自本心,出乎本能。照常理,兒童會在鼓勵之中,增強自信心,提高學習效果,或是其他方面的特長,此為「賞識教育」,也是國人欣賞美國教育的一個原因。
  • 孩子一哭就餵奶?教你一招正確判斷
    孩子一哭就餵奶?教你一招正確判斷很多的新手媽媽在餵養孩子的時候總是會遇見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給寶寶進行正確的餵養,寶寶肚子餓沒餓,是否已經吃飽了,這樣的情況都要如何正確判斷,看完這個你就知道了。孩子一哭就餵奶?教你一招正確判斷首先有的家長一聽到孩子哭就會覺得是孩子餓了,但是其實不是孩子餓了,也有可能是孩子有點不舒服導致的,其實有時候孩子不正兒八經吃奶是因為孩子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寶媽也就是在孩子哭鬧的時候給孩子吃奶,這樣孩子就會養成一種壞習慣。
  • 如何正確判斷車距? 新手必看!(圖)
    如何正確掌握車與車、車與周邊的距離呢?今天我們就為大家講解一下正確判斷車距的小竅門,或許對您的駕駛有所幫助,但因車而異,需要大家自己再做一些靈活變通和調整。  一、如何判斷左右車輪行駛軌跡?
  • 孩子安全教育劃重點:讓孩子具備「邊界意識」,做到正確自我判斷
    「本文為小賢爸爸育兒原創作品,歡迎個人轉發、收藏」自從有了孩子,家長每天都有擔不完的心,因為孩子小對很多事情的認知能力有限,無法做出更合理的判斷。尤其是孩子的安全問題,很多家長都是把各種注意事項每天都耳提面命,嚴格管教,但小孩子對這些警告理解有限,不能理解,明明好好的,家長卻總說危險。這是因為孩子的「邊界意識」模糊,對於概率性風險,沒有明白直接的界限。而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問題時,對於安全邊界意識是如何定義的呢?